微光成炬 照亮归途

发布时间:2025-11-18 11:05  浏览量:1

微光成炬 照亮归途

——“戴河一号”与3000多名走失者的故事

“戴河一号,随叫随到,公益寻人,不求回报。”这十六字口号绝非纸上空谈,而是刻进队员骨子里的信念。

七载春秋、两千多个日夜,他们踏遍芦苇丛生的荒野,坚守零下20摄氏度的寒夜,潜入废弃幽暗的民房……为3000多个迷失的身影,照亮了回家的路。

“微光汇聚在一起,就是暗夜中最亮的火炬。”这支由“河北好人”张海涛带领的公益团队,用脚步丈量希望,借科技点亮归途,他们的爱心义举,让城市温度可感可及,让文明力量生生不息。

高效救援背后七年积淀

今年8月6日,夏末的燥热尚未褪去,一名69岁老人的走失,让一个家庭瞬间坠入焦灼。电话接通又断线,唯一模糊的线索,是老人电话中提到的“芦苇”和“高压线”。

接到求助的瞬间,“戴河一号”立即启动成熟的寻人预案,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搜救行动迅速展开。

接到求助,“戴河一号”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队长张海涛的指令清晰而迅速:一路队员火速赶往老人家中,与家属会合核实细节,划定初步搜寻范围;另一路队员则携带救援装备,直奔线索指向的芦苇荡区域。

抵达现场后,队员们才发现环境比预想中更为复杂——茂密的芦苇丛高过人头,交织着星罗棋布的水塘,每前进一步都充满危险。队员们分散开来,深一脚浅一脚地跋涉,持续呼喊着老人的名字。

裤脚被露水打湿、被淤泥浸透,此起彼伏的呼喊声穿透芦苇丛的寂静,队员们朝着芦苇深处一步步摸索。

深入芦苇丛十余米时,一声微弱的回应突然传来:“在这里……”声音如同穿透迷雾的光,让队员吉海涛瞬间振奋。他加快脚步循声而去,只见老人蜷缩在芦苇丛的低洼处,脸色苍白,气息微弱。

吉海涛一边安抚老人,一边迅速呼叫队友。众人合力小心翼翼地将老人抬出芦苇丛,紧急检查身体状况。幸运的是,老人身体并无大碍。看到围拢在老人身边的救援队员,老人的家属热泪盈眶。

这场救援是“戴河一号”寻人的一个缩影。从接到求助到成功寻回,仅仅过去一小时。这一小时的高效救援,背后是“戴河一号”七年磨一剑的专业积淀。

“每一次寻人都是生死时速,尤其是患病老人,多耽误一分钟就多一分危险。”张海涛的话语里,透露出这个公益团队对生命的敬畏。

从一人善念到千人同行

“记得那是2018年6月,北戴河草厂村一名村民走失,我那时是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五大队的辅警,当时灵机一动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寻人信息。没想到,这条信息在朋友圈迅速扩散,无数爱心人士提供线索,最终帮助村民成功回家。”张海涛说。

当年旅游旺季,他用“戴河一号”公众号接连发布7条寻人信息,走失人员全部被找回,成功率百分之百。游客的赞誉、家属的感激,让张海涛坚定了组建专业公益团队的想法。2018年9月19日,“戴河一号”公益团队正式成立。团队成员从最初的几个人,到如今已超过900人。

在北戴河区委统战部的倾力支持下,团队不断发展壮大:配备热成像无人机、史宾格搜救犬、水下机器人、AED除颤仪等专业设备,从“草根寻人”升级为“专业救援”。

从“草根寻人”到“专业救援”,“戴河一号”智慧不断升级。

“饺子侠”叶存江是团队的核心成员之一,经营饺子店的他,车里永远备着热水、面包和食物,随时准备参与夜间搜救。队员庄志广则带着全家投身公益,儿子和儿媳并肩作战,爱人帮忙打听线索。

如何根据年龄段判断去向,如何依据风向寻找踪迹,队员们的寻人技巧都是张海涛手把手教的,这些实用经验帮他们攻克了无数难题。曾有一名小脑萎缩老人走失三天,他们顺着足迹找到缓坡,张海涛根据风向判断老人不会上坡,最终在坡左侧的树林中成功找到老人。

“寻人路上有烈日、寒风,有暴雨、暴雪,但只要有一丝希望,我们就不会放弃。”正是这份坚守,让团队在2000多个日夜中成功寻回3000余名走失者,其中70%是失智症老人,20%是精神分裂症患者,10%是未成年人。

寻人路上有寒夜、暴雪,但他们从不放弃。

更让人动容的是爱心的传递。高考考生赵蔚稚曾因距离考点较远陷入困境,“戴河一号”志愿者的送考服务让她顺利应考。高考结束后,她主动申请加入团队,经过培训考核成为正式成员,还成功参与找回一名走失儿童。“张海涛队长就是正能量的代名词,我报考了新闻专业,希望未来能报道更多这样的温暖故事。”赵蔚稚的话语里满是坚定。

寻人路上智慧不断升级

今年元旦,气温骤降至零下20摄氏度,一名74岁失智老人身着单衣已走失一天一夜。消息传来,张海涛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低温、高龄、薄衣——每一分钟都是生命倒计时!”

队员兵分数路展开救援:一组调取沿途监控梳理轨迹,一组操控热成像无人机大面积排查,一组带着搜救犬追踪气味,一组挨家挨户走访询问。

寒夜中,热成像无人机升空扫描田野沟壑,搜救犬循着气味深入荒草丛,队员手持强光手电逐户叩门询问。经过48小时的接力搜寻,队员们终于在废弃民房的角落找到奄奄一息的老人。

成功找到走失老人,队员们紧急检查老人的身体状况。

“如果没有科技装备,在这样的极端天气里,很难这么快找到老人。”张海涛感慨道。

从最初的“微信群扩散+人工搜寻”,到如今的“科技+人力”多维联动,“戴河一号”见证了“技术+公益”的智慧升级。热成像无人机能突破地形和光线限制,在芦苇丛、树林等复杂环境中快速定位;水下机器人可应对水域搜救难题;专业监控分析能精准划定搜寻范围,让救援更具针对性。

除了硬件升级,团队还总结出一套科学的寻人方法:组建“临时寻人微信群”作为指挥部,整合线索;结合监控划定范围,附近队员立即响应。这种高效协作模式,让团队配合警方的“采圈比追定”五步法,曾创造3分钟锁定失散30年人员的奇迹,专业平台24小时找回率达98.7%。

“寻人不光是体力活,还得懂气象学、心理学、痕迹学、侦查学。”张海涛笑着说,团队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就是为了提高寻人成功率。2020年,秦皇岛一名14岁女孩走失,家人寻找一周无果。团队根据女孩迷恋手机的习惯,以锁定手机社交软件为突破口,最终发现女孩被网恋男子骗至河南洛阳。经过50多个小时的交涉,走失半个月的女孩终于回到父母怀抱。

超越寻人本身的爱心路

“勤拍照,莫生气,变换环境多注意。”在怪楼奇园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大讲堂里,张海涛正向老年居民分享自己总结的防走失十三字口诀。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老人走失成为许多家庭的隐忧,“戴河一号”早已跳出单纯的“寻人”范畴,探索起“预防+救援”的公益新模式。

团队组建起专业宣讲队,深入学校、社区、农村开展防走失知识宣讲200余场次,受众超1万人。团队与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合作,培养了一批防走失宣讲团成员。在东经路社区的“艺术村落忆往昔,安全守护伴银龄”主题活动中,他们将防走失科普、应急救援技能与怀旧艺术体验相结合,让老年居民在温馨氛围中学习安全知识。“以前觉得急救离自己很远,今天学的知识关键时刻能救命。”老党员刘秀兰感慨。

在“戴河一号”基地的防走失工作展区,智能定位设备、紧急呼叫装置等现代化工具整齐排列,张海涛向参观者详细介绍应用场景。“我们不仅要帮走失的人回家,更要让更多人不走失。”他说,团队通过“政府+社会”的联动模式,正为打造“没有走失人员的城市”目标不懈努力。

张海涛走进社区科普防走失知识。(图片由“戴河一号”提供)

7年公益路,“戴河一号”的影响力早已超越寻人本身。他们协助公安机关破案100余起,参与疫情防控、电动车上牌、扫雪等公益活动,高考期间的护考服务帮助无数考生顺利应考。在团队的辐射带动下,“助人—反哺”的良性循环不断形成:受助者家属主动加入团队,各领域新阶层人士纷纷汇聚,爱心如同滚雪球般不断壮大。

2021年,“戴河一号”获评河北省志愿服务创新项目;2022年,张海涛当选“河北好人”;今年9月,“戴河一号”公益项目被中央统战部列入全国公益品牌项目……诸多荣誉背后,是2000多个日夜的奔波寻找,是3000多个家庭的团圆欢笑。

记者手记:

这份温暖 仍在传递

在“戴河一号”基地的展示墙上,一张地图标注着密密麻麻的救援足迹。每一条线都是一个回家的故事,每一处标记都是一次生命的重逢。

从一个人到一座城,从手动发帖到科技救援,“戴河一号”用7年证明:真正的公益不是短暂的怜悯,而是持久的行动与创新的智慧。

微光成炬,“戴河一号”救援队不仅照亮了走失者回家的路,也影响着一个又一个人。

7年,3000余名走失者回家。数字背后,是张海涛7年如一日的坚守,是“饺子侠”车里那随时准备的可以充饥的食物,是庄志广全家出动的义无反顾,是赵蔚稚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青春接力。

记者:黄束

编辑:李志财

见习编辑:高春梅

责编:李志财

编审:刘福庆

监审: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