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首富杠上了:贝索斯砸62亿冲物理AI,马斯克只回一句Copycat
发布时间:2025-11-18 14:33 浏览量:1
贝索斯砸 62 亿造“物理 AI 实验室”,马斯克只回了一句 “Copycat”。
这场互怼当然有戏剧性,但更关键的是另一件事:AI 开始伸手进入真实世界的实验台面了。
贝索斯的计划叫 Project Prometheus。
名字够神话,野心也够神话——让 AI 不再只在电脑里算,而是亲自“做实验”。
不是模拟、不是生成,而是动手拧螺丝、下指令、调材料、跑流程。
一句话:把科研的手艺活交给 AI。
普罗米修斯的核心,是一座“超大规模自动化实验室”。
这地方以后可能没有太多博士在实验台前蹲着,而是一群机器人在执行 AI 下发的实验序列。
AI 先根据已有数据设计实验方案,再让机器人真实操作,数据再回流给模型,继续迭代。
这是一种闭环——把“实验—数据—优化”串成流水线。
仿真做不到的地方,用真实实验补;人手不够的地方,用机械臂顶上。
它要解决的,是当前 AI 最大的短板:数据世界够用,但物理世界太慢、太贵。
为什么突然要搞这个?
因为很多卡脖子的领域——芯片、材料、航天、汽车动力学——都不是靠算力就能赢的。
它们需要真实试验,需要工程样品,需要物理世界的验证。
算得再好,最后还是要落地到铝块、陶瓷片、冷却液、离子束上。
贝索斯看得很清楚:谁能让 AI 在物理世界跑得更快,谁就能重写工程周期。
62 亿美元,就是为了把这件事堆起来。
这不是一个“小团队创新”的故事,而是“先砸一座厂房出来再说”。
钱会花在自动化装备、传感系统、材料库、实验耗材、机房、机械臂、加速器,还有那些顶尖的研究员身上。
最贵的不是硬件,而是人。
普罗米修斯已经挖来了来自 OpenAI、DeepMind、Meta 的近百名科学家与工程师。
这些人本来在做下一代模型、下一代智能体,现在被拉来做“物理智能体”。
人才迁移的速度,就是技术迁移的速度。
这也是马斯克炸毛的背景。
他没具体点评项目内容,只在 X 上回了两个字:“Copycat”。
理由也不难理解:特斯拉的机器人 Optimus,本质就是把 AI 带进物理世界;
而 SpaceX 的研发体系,也一直靠大量自动化试验、闭环设计推进。
在他看来,“物理 AI”不是你今天突然想到的赛道,自己已经在这条路上跑了十年。
但把这场争执简单归结为“谁抄谁”,是低估了这件事的规模。
真实情况更像是:两个巨头终于不约而同地把资金往同一条深水道里推。
这场竞争的含金量不在嘴炮,而在三个现实难题。
第一,落地难度比 PPT 严肃得多。
一个自动化实验室不是几个机械臂拼拼凑凑。
材料会膨胀、流体会紊流、金属会疲劳,尺度效应会让仿真结果和现实偏差成倍放大。
真正让 AI 控制物理世界,需要极高精度的传感器、稳定的设备、可重复的环境。
别说让 AI 优化火箭材料,光是保持实验温度 ±0.1℃ 就够你头疼。
第二,伦理与监管是必然的阻力。
自动化实验的底层能力,如果扩展到化学或生物领域,很容易触碰敏感地带。
“AI 自主组合化学实验”这句话,听起来就像科研界的高压线。
贝索斯能不能公开透明、安全合规,是项目能不能顺利推进的关键变量。
第三,长期成本很可能吞掉任何豪赌。
这种实验室是“流水烧钱”,不是“一次性建设”。
设备维护、人力花销、耗材消耗、能耗开支,都是年复一年的压力。
如果技术没有快速产出示范成果,资金链会变成达摩克利斯之剑。
谁都知道亚马逊有钱,但这种项目不是靠“有钱”就能赢,而是靠“能否持续烧到出现飞轮效应”。
普罗米修斯带来的真正问题是:
这是不是工程界的“GPT 时刻”?
是不是下一轮科技突破的新入口?
还是另一场富豪级的豪赌?
答案要看它能不能提高物理世界的研发速度。
能不能让材料开发从 3 年缩短到 3 个月?
能不能让芯片工艺的实验迭代从 200 次缩到 20 次?
能不能让火箭部件从“做一个试一个”变成“机器自己试出最优解”?
这些硬指标,才是判断物理 AI 是否真实革命的依据。
贝索斯和马斯克的互怼,只是表面。
真正的信号是:硅谷最有钱、最会算账、最懂工程的一对对手,居然同时选择押注同一件事。
那说明这不是虚火,是趋势。
AI 已经不满足于写代码、画图、生成文本,它要进入实验室,要触碰材料和设备,要改变研发节奏。
从今天开始,科技行业的看点不会再是“哪个模型更大”,而是“哪个实验更快落地”。
未来的竞争不在对话框里,而在试验台上。
这才是 Prometheus 的真正意义,也会是 AI 进入“工程时代”的第一声哨响。
你能看到的下一步,是哪个团队率先公开可复制的工程成果——不靠吹,不靠概念,而是靠实验数据和成品样品。
那才会是这一轮竞赛真正的分水岭,也是判断谁在未来拥有工程世界话语权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