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石山县灾后恢复重建回访报道交通篇:大道通衢筑坦途 涅槃重生展新颜
发布时间:2025-11-18 16:08 浏览量:1
秋末冬初,再次踏上积石大地,曾经的断壁残垣已被崭新的安置房取代,颠簸崎岖的乡间道路化身平整坚实的沥青大道。地震带来的创伤已慢慢愈合,交通血脉的重塑与升级,正为这片土地的涅槃重生注入强劲动能。
统筹谋划 交通线编织重生网络
地震发生后,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迅速展开。在国家发改委的批复核准下,积石山县共启动实施灾后恢复重建交通类项目67个,估算总投资达3.0045亿元。这是一张覆盖全县、关乎民生的交通重建蓝图。
“截至今年6月30日,67个交通类重建项目已按期、高质量完成全部建设任务。”积石山县交通运输局的通报铿锵有力。这不仅是一组数字的完成,还意味着全县道路网络的抗灾等级得到系统性提升,为沿线群众的安全出行、生产生活物资的顺畅运输及特色农产品的便捷外运,构筑起一条条坚实的“生命线”“发展线”和“希望线”。
民心所向 “最后一公里”的温暖与畅通
大河家镇康吊村是地震中受灾较严重的村庄之一。如今,村旁的安置点拔地而起,通往安置点的道路及配套工程,更是灾后交通重建中的精细之作。
这条全长0.625公里的安置点道路,虽不算长,但意义非凡。起点连接X066线,终点直达安置点内的消防通道,是群众回家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应急保障的关键通道。路线严格按照规划实施,采用7米宽路基、6米宽路面。路面结构从下至上依次是天然砂砾功能层、水泥稳定砂砾底基层、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再到中粒式沥青碎石和细粒式沥青砼面层,层层压实,总厚度近半米,这样的标准,远超一般的乡村道路。
“这条路修到了我们的心坎上!”大河家镇大河村党支部书记黄荣站在崭新的路面上,感慨万千,“地震后,房子损毁严重,心里都没着落。如今我们搬进了新家,路面硬化得相当结实,出行方便了,环境更美了,我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他的话语中,洋溢着对新起点的期盼。
53盏太阳能路灯照亮了夜晚的归家路,466.2平方米的标线规范了交通秩序,这些细节,无不体现着重建工作的人本关怀与长远考量。项目建成后,不仅彻底解决了安置点居民的出行难题,更显著提升了道路的抗灾能力、行车舒适度与安全性,带动了安置点及周边区域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干道升级 “经济动脉”的提质与增效
如果说安置点道路是深入毛细血管的疏通,那么X063线柳沟至大河家公路的重建,则是对县域一条重要“经济动脉”的强力提升。这条全长32.858公里的公路,工程预算总投资2800多万元,连接柳沟乡与大河家镇,沿途经过多个村庄,承载着沿线群众增收致富的希望。项目的建成,实现了“一通四提升”的综合效益:全线通车能力大幅提升,直接带动沿线约1.2万群众增收;道路自身抗灾等级显著提升;特色农产品外运能力提升;沿线绿化率提升,未来,致力打造一条生态示范路。
石塬镇三二家村党支部书记张山对此感受最深:“柳沟至大河家柏油路铺通,最直观的变化就是交通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相比之前的水泥路,柏油路更加平整坚实,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大大提高。”话锋一转,他谈到更深远的影响:“我们三二家村一直以采摘、观光农业为主,这条路一通,外面的客人来我们村采摘游玩更方便了,草莓、油桃这些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也更宽了。”
同心协力 铸就重建加速度与高质量
速度与质量并重,是积石山县交通恢复重建的鲜明特点。“自地震发生以来,省、州、县三级交通部门秉承‘同下一盘棋’的思想,超前规划、科学实施,于今年6月30日如期高质量完成了所有交通重建项目的建设任务。”该县交通运输局公路养护管理站副站长车艺帆告诉记者,“这些项目的建成,为我县经济社会快速恢复和长远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交通保障。”
从精准滴灌的安置点配套路网,到提质升级的县域主干道;从层层夯实的路面结构,到规范细致的安防设施;从高效协同的建设模式,到严密闭环的质控体系……积石山县灾后交通恢复重建,不仅是在修复地震撕裂的伤痕,更是在更高起点上为这片土地铺设通往未来的坦途。
一条条重塑升级的道路,如同一条条充满生机的血管,在积石大地上延伸,连接着千家万户,通达着内外世界,承载着受灾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也见证着一个地区在灾难后的顽强崛起与无限希望。
记 者:马尚龙 景溪
编 辑:马少华
主 编:覃 霞 责编:马志涛
总监制:陈克义 监制:姬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