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还需要爱情吗?”厦大教授这样回答……
发布时间:2025-11-18 16:43 浏览量:1
“这个时代还需要爱情吗?”
“爱的本质是什么?”
……
厦大社会学系教授刘子曦在研究当代人婚恋与爱情议题时,学生们常向她抛出种种疑问。面对这些年轻人普遍关心的问题,她总能从社会学视角给出让人耳目一新的解答。
“我们依然需要爱情。暂时跳出社会结构的限制,去追寻美好的事物,这就是爱情的意义。”
“爱的本质是付出爱。在向对方付出的过程中,你也会收获对方回馈的爱。”
这份温柔而坚定的解答,恰如刘子曦给人的直观印象:留着一头干净利落的短发,穿着垂顺的长裤,总是温柔而坚定地注视着每一个人。2015年,从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毕业的她,来到厦大社会学系任教。十年来,刘子曦的课堂、讲座几乎总是座无虚席。
许多听过她讲座的学生称她为“最优雅从容的老师”,更有同学在社交媒体上自发“安利”她的课程。
她究竟有怎样的人格魅力?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
刘子曦温柔而有力量的社会学世界
“做事就是最朴素的价值观”
在刘子曦眼中,没有什么困难是没办法解决的。“做事就是最朴素的价值观。”是她常挂在嘴上的口头禅。
刘子曦的父亲是一名记者,采访过一线的铁路工人,也记录过收养特殊儿童的家庭。在父亲的文字和镜头下,刘子曦见过不同职业的人生百态,社会的模样在她心中逐渐鲜活起来。
这段经历,对刘子曦后来选择社会学专业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也让她开始以更加宽容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有那么多人在努力地生活,你会觉得你的困难实在不算什么。”
博士毕业后,她来到厦门大学开启了社会学研究。
“我能用社会学为大家做点什么事?”这是刘子曦总在思考的问题。近年来,她将研究视野拓展到了当代人非常关心的情感世界。
从2020年到2023年,刘子曦带着她的学生们走遍了厦门市思明区。她们的目的地,是本地的各大“相亲现场”。
有的是公园,有的是商业广场,他们穿梭在单身男女之间,调查当代单身男女面临的困境。刘子曦认为,社会是最好的课堂,唯有深入调查,才能真正触摸到现实的脉搏。“你之前的相亲体验感怎么样?”“你觉得相亲为什么这么困难?”就这样,人们抽象复杂的情感变为了上万字的社会学调研报告。
令刘子曦印象深刻的是,在调查相亲平台的用户时,她遇到了一个曾经受到情感欺骗的女孩,对过往经历的羞耻心让这个女孩抗拒向外界表达内心。于是在访谈现场,刘子曦并不选择继续追问,而是聊起了自己的故事:“我刚来厦门的时候其实心情也很复杂,当时我遇到了很多人……”面对刘子曦的坦诚与温柔,女孩渐渐打开了话匣子,她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向刘子曦倾诉起内心决堤的委屈。
“一开始我只是希望这段访谈能够顺利地开展,但是越往后,我越会和受访者共情,”刘子曦说,“我告诉她,这不是你的错,你也不会因为经历这样的事情而失去你的价值。”
在访谈的结尾,刘子曦常常会问受访者:“你有没有什么想问我们的?”她希望,每一场访谈都是平等的交流。社会学访谈不是在榨取隐私,当受访者提供了她所需要的信息时,她也愿意分享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果把自己框进主体和客体的框架里,没有人会愿意对你敞开心扉。”对不同的人群,采用不同的访谈策略,是刘子曦一直坚持的调查原则。
这场持续了五年的社会调查,让刘子曦清晰地看到当代人希望完全掌控婚恋的焦虑现状。“社会学的最大价值,就在于赋予普通人一种看清生活的智慧。”刘子曦说,“生活本就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意外,而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当你意识到这一点,你就会去拥抱和接纳这种不确定。”
后来,刘子曦先后走进了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开设与婚恋有关的讲座。她希望让更多人意识到,那些困扰大家的问题,往往不是个人的失败,而是许多人共同面对的现实。只有看清现实,才能更好地面对现实。
讲台上,刘子曦的话语总是温柔从容,却充满治愈的力量。“其实你的人生不一定是你的人生,它是存在于许多的社会关系和时代背景之下的,所以无论成功也好,失败也好,不要总是将问题归因到自己身上。”刘子曦说。
刘子曦在华东师范大学开设专题讲座
“我和学生之间是很坦诚的”
在刘子曦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两幅特别的照片留言板,这是去年毕业的几位学生在离校前偷偷为刘子曦准备的惊喜。
刘子曦办公室里的留言板
刘子曦对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都如数家珍,而这样的了解,是从很多顿饭里“吃出来”的。除了固定的组内聚餐,刘子曦还经常约学生单独吃饭,聊聊最近在做的事、碰到的困难、内心的感受,以及接下来的规划。
曾经有组里的硕士生找到刘子曦,说自己想从社会学转到人类学去。刘子曦约他吃了顿饭,确定了他的决心,二话不说地帮他联系了人类学的老师,把他推荐了过去。“我希望我的学生不要把人生想成单行道,如果有想做的事,我都会尽力支持他们。”刘子曦说。
今年是博士生马璐跟着刘子曦学习的第6年,她的成长,也离不开和刘子曦一起吃的一碗牛肉面。
最开始决定申请读博时,马璐其实并没有考虑太多。以往温柔的刘子曦却很严肃地告诉她:“既然决定读博,就一定要想清楚。不要再做自我感动式的努力,要看能解决多少问题,而不是自己有多不容易。”说这句话时,两人一起在吃牛肉面,正处在迷茫期的马璐突然感觉面前的迷雾被拨开,当场流下了眼泪。
刘子曦(左)和马璐
这样触及心灵的谈话,在刘子曦和学生之间发生了无数次。刘子曦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帮学生们梳理下一阶段的规划,承担起人生导师的身份。
组会上,刘子曦也从不吝于分享自己在撰写博士论文时走过的弯路,甚至是将自己最初的写作思路和所提炼的方法,都向学生一一剖析。在她眼里,台下的学生,或许也面临着十年前她曾面临的困难。
“其实大家也给了我很强的安全感。我和我的学生之间都是很坦诚的,不会有什么信息不对等,”刘子曦笑着说,“大家就像朋友一样,有什么事都会互相分享。”
有一次,组里的硕士生金玲愁眉苦脸地向她求助,说不知道自己是该离校实习积攒经验还是继续留在学校学习,对未来特别迷茫。她了解金玲是一个非常善于处理各类事务和人际关系的学生,将学生工作做得有声有色,所以选择给予金玲充分的信任和鼓励。
“老师当时告诉我,一定要大胆尝试。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能够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有问题来你就解决它。”金玲说。
不少学生都在刘子曦的支持下,走上了理想的工作岗位。金玲回忆道:“我们组里的就业率年年都很高。”每逢年节,刘子曦总能收到来自全国各地毕业学生的照片和问候。
刘子曦和学生们
“我还是一个学习者”
在做社会学调查的过程中,刘子曦常常觉得自己还是一个学习者。
有时写完一篇文章,刘子曦也会把摘要发出来给学生们一起看,让他们提提想法和意见。对于刘子曦而言,这个思考的过程既是对学生的写作训练,也能给自己提供一些灵感。
为了解答学生的困惑,刘子曦还体验了不少“新鲜事”。曾经有学生在酒吧小酌时注意到了一些特别的性别消费现象,问刘子曦应该怎么考虑这个问题。她为此亲自去了一次酒吧,“现场那种氛围真的很有感染力,你能发现很多有意思的社会现象。”刘子曦表示。
“很多时候其实是作为老师的责任感推着我去学习更多东西,只有自己足够了解了,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思路。”她说。
研究之余,刘子曦也一直努力地在社会学与公众之间搭起桥梁。作为长期研究社会情感与婚恋状况的学者,她曾经接受了新闻媒体的邀请,从社会学的角度为网友们的情感问题答疑解惑。
“我觉得结婚不是必须的,但又怕老了真的很孤独,要怎么对待这种矛盾的心理?”
“在亲密关系中,我无法满足对方的情感需求,我需要自己的空间,应该怎么做出取舍?”
面对这些困扰,刘子曦总会耐心地一一回应。事实上,在进行社会学研究的过程中,她始终感激于来自外界的倾诉。在她看来,这些所谓的“负面情绪”能够让她了解不同群体的声音,更立体、更包容地看待所处的世界。
刘子曦独特的爱情观,让很多人开始以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亲密关系——
Q:为什么选择将“爱情”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A:爱情是一个高贵的灵魂会追求的事情。人们对美好的事物总会有本能的向往,而爱情就和亲情之类的情感一样,因为美好,所以被人们所追求。爱情也并非只是个人内心的情感波动,它其实与社会文化、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都紧密相连。我们研究的重点,不在于感受情感本身,而在于理解情感是如何在社会框架中运作和表达的。
Q:你觉得爱情的本质是什么?
A:爱的本质是付出爱。当我觉得深深爱上TA的时候,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要为对方付出,而不是索取。如果双方都在索取一些东西,比如物质上的、情绪上的,那是做生意,不是爱。
Q:在现代社会中,爱情是否仍然重要?
A:重要。美好的事物,人人都向往,它也是平凡生活中的伟大梦想。现代爱情有一个很积极的作用:它有时能让人暂时跳出阶层、原生家庭或学历等社会结构的限制,形成一套独特的、只关乎个人本身的评价标准。
与刘子曦的对话,总能让人感受到:真正的智慧,让人变得温柔,而非坚硬。
在这个充满焦虑的时代,刘子曦用她的研究告诉所有人:我们都不是孤岛,每个人的命运都与他人紧密交织。知性的力量,不在于批判与指责,而在于理解与共情;不在于掌控生活,而在于学会与生活的不确定性温柔共处。
或许,这就是社会学带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在理解社会运行结构之后,能够汲取前行的力量;在看清世界的真相之后,依然能够坦然而温柔地拥抱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