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七条箴言:回归育人本质,守护生长之力

发布时间:2025-11-23 01:51  浏览量:1

教育的核心是唤醒生命本真的生长,而非功利化的塑造。以下七条教育箴言,源自对育人本质的深度思考,与每一位教育者、家长共勉。

第一条:教育是生长,生长即是目的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ykaywDDcT

教育的终极意义在于让生命自然生长,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价值,无需额外附加功利目标。

智育的核心不是灌输知识,而是点燃好奇心、培育理性思考的能力;德育的关键不是强加规范,而是唤醒崇高的精神追求;美育的真谛不是传授技艺,而是滋养丰富灵动的灵魂。

用分数、升学等功利目标束缚生长,最终只会抑制生命的蓬勃发展。一个天性得到健康发展的人,自带优秀与幸福的特质——正如罗素所言,由本性优秀的人组成的社会,必然是更美好的模样。

第二条:儿童期有其内在价值,绝非成人的预备阶段

杜威曾强调,儿童的生活有其独特的品质与意义,不能将其视为“未成熟的成人期”而急于催促。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童年不是为成年做准备的“过渡时期”。教育最大的功德,是给予孩子一个幸福且有意义的童年,这是他们一生幸福的坚实根基。

然而当下,成人世界常将自身的功利诉求强加于孩子,驱赶他们在竞争中疲于奔命。不禁担忧,被剥夺了童年价值的孩子,未来人生中,这份缺失或许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显现恶果。

第三条:教育是摆脱现实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ykb3RAhr6

蒙田说,学习的目的是丰富自己,而非迎合外界;孔子亦主张“为己之学”,而非“为人之学”。

古往今来的哲人皆认同,学习的核心是发展内在精神能力,让人在复杂现实面前拥有独立与自由。教育的使命,正是为这份内在自由铺路,培育优秀的灵魂与头脑。若教育仅以“适应现实”为目标,那便失去了其独特的价值。

第四条:最好的教育,是给生长留足自由时间

若教育即生长,那最优质的成长环境,一是自由的时间,二是良师的引导。

卢梭曾警示: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更可怕,教育失当的儿童,比未受教育者离智慧更远。尤其到了大学阶段,即便没有良师,也不能缺少自由时间——一切真正的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有效的学习都是自主探索。

不必为“浪费时间”焦虑,那些让孩子自由思考、自主探索的时光,恰恰是生长的关键养分。

第五条:忘记课堂所学后,剩下的才是真正的教育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ykb6hCD66

爱因斯坦曾引用一句话:抛开教科书与笔记,忘记考试背诵的细节,留存下来的东西才具有真正的价值。

这份“剩下的东西”,是融入身心的思维原理、深入骨髓的智力活动习惯,是充满学问与想象力的生活方式。教育的成效,从不是记住了多少知识点,而是沉淀了多少能滋养一生的能力与素养。

第六条:大学的灵魂,是让青年在大师熏陶下生长

教育的真谛,不在于传授零散的知识,而在于培育独立思考的能力、良好的智力习惯。而这份培育,唯有通过受具有这些特质的人——即“大师”的熏陶才能实现。

大师无处不在:一处在图书馆的典籍中,通过文字与先贤对话;另一处在大学里,让青年近距离感受思想的碰撞、人格的光芒。大学应是大师云集之地,为青年的精神生长提供最肥沃的土壤。

第七条:教师当以学生为目的,而非手段

罗素曾说,理想教师的核心品质是爱学生,而这份爱的可靠征兆,是拥有博大的“父母本能”——如同父母视孩子为终极目的一般,教师也应视学生为目的本身。

教育不是“培养工具”的过程,学生不是实现某种目标的手段。唯有当教师真正将学生的成长与幸福作为核心,教育才能回归本真,焕发生命的温度。

以上七条箴言,摘自《成为有思想的教师》之《教育的七条箴言》,愿我们都能在教育的路上,坚守育人初心,守护每一个生命的自然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