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见性的起点和改变命运的思维:接受即拥有
发布时间:2025-05-28 18:05 浏览量:13
“接受即拥有”作为明心见性的起点,源于禅宗对“执着”与“真实自性”的深刻洞察。这一观点的核心在于破除二元对立、消解主体与客体的分别,从而直指心性的本来面目。
这一思想不仅对人们的精神成长,也对人们的生活和个人自我价值实现等方面带来诸多有价值的启示:
一、接受现状、才能改变现状
唯有接受现状,才能改变现状,从而改变命运。
哲学家萨特表示,如果试图改变一些东西,首先应该接受许多东西。存在主义思想认为“存在先于本质”,接受现实即赋予其意义,这种主动赋予意义的过程,正是真正改变的开始。
二元对立是认知和思想的枷锁。例如,当人们认为“成功是好的,失败是坏的”,便会引发恐惧和挫折感。
接受现实并不是消极的妥协,而是积极改变的开始。当人们真正接受某一事物,不再将其视为“外在异己”,而是纳入“自我认知范畴”,人们才有可能改变它。
例如,接受失败,不再将其定义为“否定自我”,而是视为“成长的一部分”,从中反思和改进,从而实现自我成长。
接纳能够让我们更认真地对待现状并进行深刻反思,而不是再继续忽视它们、或继续重复着过去错误的想法和做法。从而能够以更清晰的眼光看待问题,并从中找到问题的根源和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而改变现状。
正如叔本华所说,只有当我们接受了许多东西,才能真正改变一些东西。
二、接受负面情绪,才能摆脱它们
你越抗拒什么,什么就越能折磨你。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本质上是一种防御机制,通过划分“我”与“他人/世界”的界限来构建安全感。但过度强化这种分裂会导致对立思维和自我执着,并引发焦虑与恐惧等负面情绪。
心理学中的“阻抗理论”指出:当人抗拒某种事实(如情绪和情境等)时,本质是在强化“自我”与“现实”的割裂。
例如,压抑痛苦会使心理能量消耗于“对抗”,反而让痛苦更顽固,陷入 “越抗拒越痛苦” 的恶性循环。
所有“分裂”本质上都是人们基于二元对立的“标签化认知”产物。人们一切负面行为的根源,在于将分裂当真。
当人们将自我定义为“不完整的个体”(如“我不够聪明/不富有/不够好”),就会产生“需要通过外部事物填补”的错觉。这种“分裂-匮乏-外求”的链条,正是焦虑和痛苦的根源。
从认知逻辑的角度来看,“接受” 意味着打破长久以来束缚我们思维的二元对立,从根源上切断痛苦和烦恼等负面情绪。
对此,克里希那穆提认为,恐惧和痛苦等负面情绪并非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而是由人们基于二元对立的思想所创造出来的。当人们对某个事物进行思考,赋予它各种意义和评价时,才会产生恐惧和痛苦等情绪。
克里希那穆提强调,只有直面这些负面情绪而不试图逃避,才能真正终结它。一旦你认清自己就是负面情绪,和负面情绪无二无别,自然会停止所有的斗争,然后负面情绪就会完全止息下来。
当负面情绪升起时,不做抵抗、解释或逃避,只是安静地观察它们的流动,这种觉察本身就能带来转化。
例如,正念疗法(MBCT)通过“接纳承诺疗法”(ACT)引导患者不加评判地观察情绪,减少“思维反刍”,从而降低痛苦和焦虑等负面情绪。
三、阻碍人们开悟的根源在于“自我分裂”
人人本性自足,真正阻碍人们明心见性和开悟的根源在于“自我分裂”,“自我分裂”源自人们基于二元对立思维所形成的各种爱憎分别、执着和抗拒。
五蕴皆空,当人们通过觉察等方式观照情绪的生灭,或将逐渐意识到“自我”不过是流动的经验集合,而非固定不变的实体。
而“抗拒”不仅强化了二元对立、分别和执着,强化了“当下的自我”与“期待中的理想化自我”的割裂,也遮蔽了对心性本自圆满的觉察。
唯有当人们超越二元对立,彻底放下分别和执着、放下对抗和挣扎,真正地全然“接受”一切时,人们不再用他人或“期待中的理想状态来否定当下的自己。这时,人们才能真正接纳当下的自己,消除“自我分裂”,如同拨开迷雾见明月,本心才有可能会自然显现。
正如禅宗三祖僧璨所强调的,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人人本自具足,人的本心原本圆满无缺,就像广阔的太虚包含一切,没有欠缺和多余。而人们不能达到圆满境界是因为有取舍之心,只有放下取舍,超越分别,才能回归本心的圆满。
大道至简,难在知行合一。“接受即拥有”仅仅是起点,要真正地实现明心见性,还需要我们在接纳的基础上,在日常的活动中是时常觉察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及时觉察并放下自己的执着和分别。从而不断超越二元对立束缚,真正做到自然而然地放下分别和执着,而非通过意志对抗它们,或仅停留在理论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