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哥哥黄良茂:退伍不褪色,共筑致富梦

发布时间:2025-05-17 11:33  浏览量:3

兵哥哥黄良茂:退伍不褪色,共筑致富梦

文:桂孝树

五月的九江市柴桑区毛桥村,阳光温柔地洒在青山绿水间,蓝莓树在微风中轻轻摇曳,郁郁葱葱的枝叶间,圆润饱满的果实缀满枝头,仿佛是大自然精心绘制的丰收画卷。这里不仅是一片硕果累累的果园,更是退伍老兵黄良茂追逐共同致富梦的生动实践场。从军 12 年,在省直机关工作十余年,黄良茂本可安享稳定生活,却毅然踏上回乡创业之路,用汗水与智慧书写了一段别样的人生篇章。

军旅淬炼,毅然转身创业

1990 年,那个炽热的夏天,年轻的黄良茂怀着满腔热血,穿上笔挺的军装,投身到军营的怀抱。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日复一日的高强度训练、严格的纪律要求,锻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和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的军人作风。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升起,他便和战友们在训练场上奔跑,汗水浸透衣衫;夜晚,月光洒在营区,他仍在钻研军事技能,只为不断突破自我。在部队的 12 年,他经历过无数次艰苦的挑战,也收获了宝贵的成长,从一个青涩的少年逐渐成长为一名坚毅果敢的军人。

转业后,黄良茂凭借出色的能力进入省直机关工作,这一干就是十几年。在机关的工作环境中,他凭借着在部队培养出的严谨态度和高效执行力,将每一项工作都完成得十分出色,也逐渐拥有了令人羡慕的安稳生活。然而,在他内心深处,始终有一个声音在不断呼唤—— 回乡创业,回报乡亲。每当夜深人静,他总会想起家乡那片熟悉的土地,想起儿时与伙伴们在田间嬉戏的欢乐时光,想起乡亲们那质朴而又充满期待的眼神。

一次偶然的机会,黄良茂接触到了“蓝莓种植”。他开始深入了解这个产业,发现蓝莓不仅是长效益、高回报的经济作物,而且病虫害少,是农林领域的朝阳产业。更让他惊喜的是,蓝莓种植与家乡毛桥村的自然环境高度契合。毛桥村有着肥沃的土壤、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气候,简直就是种植蓝莓的天然宝地。那一刻,他的内心被点燃了,创业的想法如同汹涌的潮水,再也无法平息。

经过深思熟虑,黄良茂没有丝毫犹豫,毅然放弃了令人羡慕的安稳工作。他四处奔走,筹集资金,成立了江西沃蓝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当他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家乡时,看着熟悉又陌生的土地,心中充满了干劲和期待,正式开启了“百世蓝缘” 的创业之旅。

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刚回到家乡,他就面临着村民们的质疑。大家对蓝莓这种新兴作物并不了解,担心投入没有回报,对他的创业项目持怀疑态度。但黄良茂没有气馁,他挨家挨户走访,耐心地向村民们讲解蓝莓种植的前景和优势,用真诚和专业逐渐打消了大家的顾虑。

蓝莓筑梦,带动乡亲致富

在黄良茂眼中,蓝莓不仅仅是一种经济作物,更是一份承载着乡亲们幸福生活的伟大事业。他深知,一个人的成功不算真正的成功,只有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才是他最终的目标。于是,他积极与毛桥村“两委” 沟通协作,充分挖掘当地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经过无数次的讨论和研究,探索出了 “村集体 + 合作社 + 农户” 的发展模式。

2014 年,蓝莓基地破土动工。在建设初期,黄良茂每天都坚守在施工现场,与工人们一起劳作。炎炎烈日下,他的皮肤被晒得黝黑,汗水湿透了一件又一件衣服,但他从未喊过一声苦、叫过一声累。他带领团队按照集中连片开发的规划,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从土地的平整到蓝莓苗的选购,每一个细节都严格把关。3 年内,他累计投入 1500 余万元,完成了一期、二期建设,种植蓝莓 600 余亩、杨梅 300 余亩。

随着蓝莓基地的不断发展壮大,其影响力也逐渐扩大。2016 年,100 多名当地农民和留守人员在这里实现了就业。

其中,有一位名叫张大姐的留守妇女,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她独自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生活十分艰难。蓝莓基地建成后,她来到基地工作,不仅有了稳定的收入,还能兼顾家庭。她激动地说:“以前只能在家里干着急,现在好了,在基地工作,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家人,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像张大姐这样的村民还有很多,基地的发展为他们打开了致富之门。

基地还吸纳了 4 户精准扶贫户就业,帮助他们摆脱了贫困。有一户贫困户,家中劳动力不足,生活十分贫困。黄良茂了解情况后,主动将他们安排到基地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并为他们提供技术培训,让他们掌握了蓝莓种植的技能。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户贫困户的收入大幅增加,顺利实现了脱贫。此外,基地的发展还带动了 100 多个家庭共享创业成果,留守儿童问题也得到了有效缓解。许多外出打工的父母看到家乡有了发展机会,纷纷选择回到家乡,一家人得以团聚。

履职为民,助力乡村蝶变

作为政协委员,黄良茂始终将“为民服务” 四字镌刻于心。他深知,政协委员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为深入了解家乡发展的痛点,他常常踩着沾满泥土的胶鞋,穿梭在毛桥村的阡陌小巷,挨家挨户敲响村民的家门。在李大爷家昏暗的堂屋里,老人握着他的手叹息:“黄委员,这井水烧开了都飘着白花花的水垢,喝着心里直发怵。” 在村头的小河边,几位妇女围上来抱怨:“汛期河道堵得慌,水漫到田里,庄稼都遭殃了。” 这些来自村民最朴实的诉求,像重锤般敲打着他的心。

回到办公室,黄良茂开始了长达数月的调研。他白天带着笔记本和相机,实地测量河道淤塞长度,记录水质检测数据;夜晚挑灯整理资料,走访周边村镇取经。为确保提案科学可行,他还专门联系农业专家、水利工程师共同研讨。最终,一份《关于建设美丽乡村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的建议》提案,被郑重提交到政协会议上。提案中,他不仅精准剖析了毛桥村供水管道老化、河道防洪标准低等问题,还创新性地提出 “生态水系修复与旅游开发结合” 的解决方案,这份兼具民生温度与专业深度的提案,很快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

提案通过后,黄良茂主动请缨担任项目协调人。供水改造期间,他每天都守在施工现场,监督管材质量,协调施工纠纷。有一次,施工队因线路规划与村民产生分歧,工程陷入僵局。黄良茂连续三天组织村民代表和施工方开会,用通俗易懂的比喻讲解改造方案,终于让大家达成共识。河道整治工程启动时,恰逢梅雨季节,为确保工期,他和工人一起冒雨指挥清淤船作业,雨水混着汗水湿透衣衫,却始终坚守在一线。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毛桥村迎来了华丽蜕变。崭新的供水管道蜿蜒进村,家家户户拧开水龙头,清澈甘甜的自来水奔涌而出。王婶笑着说:“现在烧水再也没有水垢了,泡茶都更香!” 曾经淤塞的河道拓宽加深,两岸筑起坚固的生态护坡,还栽种了垂柳和菖蒲。夏日傍晚,村民们沿着河边新修的步道散步,看白鹭掠过水面,孩子们在亲水观景平台嬉戏。蓝莓基地旁,依托整治后的水系打造的 “花溪谷” 成了网红打卡点,周末游客如织,带动村民办起了农家乐和民宿。

2018 年,毛桥村凭借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特色产业,成功获评 “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这份荣誉背后,凝聚着黄良茂无数个日夜的心血与付出。每当漫步在焕然一新的村庄,看着村民们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黄良茂总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化作了最甜美的回报。

热心公益,传承军人本色

黄良茂深知,自己的成功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因此他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积极投身公益,回馈社会。2020 年 7 月,九江市遭遇特大洪水,水位持续上涨,防汛形势异常严峻。接到应急响应通知后,黄良茂心急如焚,他立刻放下手头工作,多方联系物资供应商,紧急采购了大功率烘衣机。当时正值洪水阻断交通,为了将物资及时送到防汛战士手中,他亲自带领车队,绕道崎岖山路,历经 8 个小时的颠簸才抵达抗洪一线。

在堤坝上,黄良茂看到战士们浑身湿透,仍坚守在沙袋堆砌的防线前,眼眶不禁湿润。他顾不上休息,和志愿者们一起将烘衣机搬下车,逐个送到战士们手中。一位年轻战士握着他的手,声音哽咽:“谢谢您,这些天衣服湿了只能拧干继续穿,有了烘衣机,晚上就能换上干爽的衣服了!” 黄良茂拍着战士的肩膀说:“我也是军人,能为战友们做点事,是我的荣幸,希望这些烘衣机能让你们休息时舒服些。” 临走前,他还反复叮嘱后勤人员,务必将烘衣机安装调试到位。

同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整个城市仿佛按下了暂停键。黄良茂第一时间联系柴桑区红十字会,捐款 1万元,并捐赠了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资。在寒冷的冬日里,黄良茂还自掏腰包,为独居老人送去生活物资和防疫用品。他说:“作为政协委员,与人民群众共渡难关是我的责任。” 这些善举被《江西日报》等媒体报道后,在当地引起热烈反响,许多人纷纷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中。

在创业的道路上,黄良茂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为了参加第三届江西“尊崇军创” 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他带领团队连续三个月日夜奋战,反复打磨 “全国连锁餐饮一勺乡愁馋吧” 项目。从市场调研、产品研发到商业模式设计,每个环节都倾注了大量心血。比赛当天,黄良茂站在舞台上,自信地展示项目规划:“我们以江西特色米粉为主打,融入军旅文化元素,不仅要打造美食品牌,更要为退役军人提供创业就业平台。” 凭借独特的创意和良好的发展前景,该项目最终荣获生活服务业赛项一等奖。

赛后,黄良茂没有沉浸在荣誉中。他迅速成立退役军人创业帮扶小组,定期举办创业经验分享会,为退役军人提供从项目策划、技术培训到店铺运营的全流程指导。他常说:“脱下军装,我们依然是战士。希望通过我的努力,为更多战友点亮创业明灯,让他们在退役后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舞台。”

从军营到乡村,从机关到商海,黄良茂始终以军人的担当和政协委员的责任感,在追求个人事业发展的同时,心系乡亲、回馈社会。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共同致富的梦想,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他的故事,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撤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