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使用19年的三峡大坝,还有多长寿命?2500亿元的投资回本了吗?

发布时间:2025-06-03 17:59  浏览量:5

一直以来,“三峡大坝寿命只有70年”“运行变形”“出现裂缝”这些声音,时不时就会出现。

而且,还有人用卫星图、裂缝照、投资账单“佐证”,让不少网友陷入疑问:

这座投入2500亿的大坝,真值得吗?

它是不是已经开始老化、甚至失去功能?

我们该担心它的“寿终正寝”吗?

今天,我们就换一个角度,把三峡大坝放在百年尺度的全局中重新审视,就一清二楚了。

先从最容易误解的“变形”说起。

2018年,一张“Google卫星图”开始在网上疯传,图片中三峡大坝出现明显“弯折”,不少人惊呼:“才运行十几年就开始歪了!”

但问题在于,这张图根本不是工程监测结果,而是Google地图的图像渲染错误。

在遥感领域,这种图像拼接误差并不罕见,尤其是拍摄角度、时间不同导致的地貌错位,经常会让大型建筑“看起来变形”。

如果它真的变了,我们还用等到现在讨论?一次洪峰早就揭晓答案了,根本瞒不住也耽误不了。

另一个流行说法是:“水泥只有50~70年的寿命,三峡大坝是不是也活不长?”这是一种极具误导性的“偷换概念”。

大坝用的可不是普通修房子的水泥,而是大规模、长期配比优化的高性能混凝土结构。

建设过程中,中国团队用的是优质粉煤灰掺合料、低水热水泥、分层浇筑加风冷技术,让混凝土强度、耐久性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换句话说,三峡大坝是“工业级寿命”,跟普通建筑“民用级寿命”完全不是一个维度。

谈三峡,绕不开那串“天价数字”:总投资2500亿元人民币。不少人本能地感到震惊:建个大坝居然这么贵?

但我们不妨从“投资回报”视角,重新打量这笔账。

1、电力收益:清洁能源的现金牛

三峡大坝总装机容量达2240万千瓦,全球规模第一。到2020年,其累计发电量已超139万吉瓦时。

如果我们用每度电0.26元来粗略估算,发电收入早已超过3600亿元,单靠发电一项就收回了全部建设成本。

2、航运红利:从“内陆死水”变“水上高速”

过去的长江中上游,水流湍急、通航困难。但三峡建成后,航道蓄水变缓,船舶可以成倍增加吨位运行。

数据显示,建坝前货运量不足1000万吨,建成后激增至年均上亿吨,成本也大幅下降。

截至2025年,三峡相关航运已为区域贡献超5000亿人民币,这才是大坝最具“复利效应”的一面。

3、防洪价值:它挡住了“亿级风险”

2000年以来,中国南方极端暴雨事件频发。三峡大坝的防洪库容为221.5亿立方米,相当于可以容纳下整个太湖水量的1.5倍。

特别是2020年那轮“世纪洪水”,长江中下游面临历史级别的洪峰,是三峡大坝精准调度、削峰错流,直接避免了超1600亿的经济损失。

这是一种“看不见”的回报,却是国家底层安全网的一部分。

最后的最后,小编只想说,没有哪一项超级工程是没有代价的。

三峡也曾经历生态争议、移民挑战、工程博弈。

但时间已经验证,它不仅活得好好的,而且正以电力、航运、防洪、旅游等复合价值,不断反哺国家、服务社会。

所以,不要被片面声音误导,忽视了它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基础设施”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