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遗憾:飘过几声沉重的叹息 技不如人还是造化弄人 致悲情人生

发布时间:2025-05-17 11:37  浏览量:3

在我们中华民族这条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里,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精彩的人生大剧。功成名就者的裨视天下傲世群峰,失败落寞者的悲情慷慨无奈叹息,轮番上阵交织上演,共同构成了我们民族精彩的历史画卷。

一、历史的遗憾,沉重的叹息

或许是乱世造英雄,或许是乱世需要英雄;或许是机缘巧合,或许是历史安排的必然;或者是舞台太小。或许是性格的冲突;或许是造化弄人,亦或许是真的技不如人。历史上的政治霸主、英雄人物或者各种不同领域的竞争对手,往往会成双成对地出现。但舞台确实就那么大,有利的资源蛋糕确实又就那么多,舞台都想上都想走到中央最耀眼的地方去表演,蛋糕都想吃还想吃的更大更多更舒心,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激烈剧烈的竞争。

有时候这种竞争是需要分出胜负的,也是非常残酷的。竞争的结果往往是赢者傲然走上台桌端坐通吃,失败者很不幸则只能成为别人的菜单或者餐桌上别人的美味佳肴。没办法,这就是历史的遗憾,也是历史的无情。有时候,结果就是这样,也只能这样!几多无奈,几声叹息,几多遗憾,洒落风中,任凭后人评说。

二、造化弄人,抑或技不如人

1815年前,三国末年西晋初期著名的“建安诗人”阮籍来到今河南荥阳市黄河岸边的广武山,当他看到当年楚汉相争的古战场时,或许想到英雄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的悲壮结局,心中百感交集,怅然慨叹:“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表达对真正英雄逝去的倾情感慨。阮籍认为正是因为项羽的失败离去,才导致了让像刘邦这样的人物成名、走向历史舞台的中央,认为是项羽的失败才成就了籍籍无名的刘邦。

这里抛开阮籍的个人立场不说,他持的观点是非对错也不说,单就他的感慨叹息就留给我们无穷的思考。在我们的历史文化中,向来有“一山不容二虎”,“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货比货该扔,人比人该死”,“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的说法。历史总是成功者书写的,失败了就只能任人打扮、任人评说,这没得任何商量,也没得任何办法。因为这就是历史。

像项羽刘邦这样的例子,历史上还有很多,随便一抓就是一大把可以拿来列举。比如以下案例,每一个都是那么惊心动魄,那一个都令人忍不住顿挫叹息。

1、先说项羽和刘邦:格局决定结局

项刘是秦末乱世中崛起两位关键英雄人物。项羽勇猛无比,力能扛鼎,武力超群,英勇善战,反秦战争巨鹿之战,战功赫赫,以少胜多,威震诸侯;但他性格刚愎自用,听不尽谋士建议。刘邦性格豁达大度,身段柔软,不仅能屈能伸,而且善于用人合作,从善如流;项羽取天下用力,能胜不能败;刘邦取天下“宁用智不用力”,能胜也能败。

性格的差异、用人合作的不同和对胜败的态度,最终导致他们二人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项羽垓下一败负气,乌江自刎身亡,痛失称霸天下理想。刘邦则屡败不馁,屡败屡战,取得楚汉战争胜利,最终建立伟大汉朝形成汉族,成为人生赢家 开启400年江山伟大进程。而项羽虽英雄一世,最终却成了历史遗憾。

2、再说庞涓与孙膑:妒忌是毒药

庞涓和孙膑同出鬼谷子门下的同门师兄,同为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膑天赋异禀,聪慧好学,兵法深得鬼谷子真传,才能远在庞涓之上。庞涓是一个非常看重权势、名望和虚荣的人,他非常嫉妒孙膑的华,深知孙膑可能是自己成功路上通向荣华富贵的绊脚石。于是出于嫉妒和防患于未然,就设计陷害孙膑,想以绝后患。

庞涓先于孙膑出山,率先在魏国获得重用,他以共享“荣华富贵”为名,计骗孙膑入魏,伪造罪名陷害孙膑私通齐国,让孙膑遭受剜去膝盖骨的残酷膑刑,还派人监视孙膑一言一行。孙膑假装装疯卖傻骗过庞涓。在齐国使者帮助下设计成功逃到齐国,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两次击败庞涓。庞涓自知败局已定,最终拔剑自刎。死前他还表示不服,大喊“遂成竖子之名”,那意思好像就是说是他庞涓终究成就了孙膑的名声。庞涓也算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反害了卿卿性命”。

3、李斯与韩非:妒忌私心名望皆是毒药

李斯和韩非的关系,与庞涓和孙膑的关系类似属于同学关系,一同跟随荀子学习帝王之术,两人都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命运结局类似。

就像庞涓和孙膑都效力魏国一样,李斯和韩非也一同效力秦国。李斯用法侧重权术和现实利益考量,私心偏重迎合权势,将法律作为迎合皇权的工具;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张以法治国,强调君主集权,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来规范国家运行,才能远在李斯之上。

李斯害怕韩非得到秦王嬴政重用,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和权势,就捏中韩非韩国贵族身份,以不全心全意为秦国服务为名,捏造证据,罗织罪名,向秦王嬴政进献谗言,将韩非下狱,派人在狱中下毒,逼迫韩非服毒自杀。可怜韩非一代“法家宗师”,就这样被李斯陷害致死。

庞涓与孙膑、李斯与韩非,本同师门,专用一致,共事一主,都是专业奇才,若同心合力,共同合作互补建树,必对国家治理发展产生更好效果,可惜嫉贤妒能害死人,富贵权势害死人,令声望名害死人。结果都没赢得好下场,有时候想,他们为什么不能合作共赢呢?真是历史谜团。

4、范雎与白起:权术害人留遗憾

范雎是秦国丞相,白起秦国名将,可谓秦昭襄王左膀右臂,二人本可文武合作,共创秦国大业。但派系争宠、权利毒药和性格差异与战略观点的不同,有时会极大地浸润人的身心,让人失狂。

在秦国,白起是前丞相魏冉亲信,白起军功赫赫,在秦国军队和百姓中威望极高。凑巧的是魏冉却是被范雎搞下台的。虽然范雎权势位居白起之上,但出身贫寒靠智谋爬上高位的范雎,善于玩弄权术,对权力看得极为重要,且又是个睚眦必报的人,这让性格耿直执拗又不懂变通妥协的白起,就处于极端危险的境地。

范雎出于个人私利担心白起潜在威胁、为巩固权势打压派系,将个人私利伪装包裹成“为国考虑”香包,多次在秦昭襄王面前进谗言,阻止白起继续攻打赵国,导致白起与范雎产生矛盾。范雎向秦昭襄王谗言白起目无君王、有谋反之意,设计陷害白起,引起猜忌,致使白起被秦昭襄王赐死。白起虽为疆场无敌将军,最终却被范雎谋害致死,历史又留下一声叹息。

5、王安石与司马光激进与保守皆可误国

王安石与司马光是北宋历史上深有影响的两个著名人物。一个是历史上著名的充满争议的改革变法人物,一个是史学巨擘、政治保守派代表。面对北宋积贫积弱的国家局面,他们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想使北宋走向富国强兵的道路,但对施行的政策和方法却存在巨大差异,不可调和,属于政见不同导致的斗争。

王安石主张用能人新人变法迅速图强,司马光主张以德治国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坚决反对新法变法破坏祖宗成法。两人政治观点针锋相对,矛盾斗争异常激烈,变法与反变法过程反复波折。

最终王安石变法因过于激进和用人失当,引起农民不满和保守派反,引发新旧党政,导致变法未能完全成功而夭折,不仅没能从根本上改变北宋的衰落命运,还引发了北宋政局的剧烈震荡,反而加速了北宋的灭亡。

如果王安石变法不是过于激进,如果用人注意品德,如果司马光以自己丰富的史学史观支持和纠正王安石的变法,两人密切合作而不是各执己见,北宋的历史或许就是另一个走向。然而历史不能假设,这两位政治家的争斗与变法失败,成为北宋历史上的一大遗憾。

6、岳飞与秦桧主战与主和的斗争

岳飞是南宋著名“精忠报国”主战派抗金将领,秦桧是南宋主和派丞相。面对金兵掳俘徽钦二帝和屡次进犯,岳飞坚决主战,率领岳家军多次击败金兵,收复大片失地,一心想要迎回徽钦二帝,恢复宋朝江山。秦桧作为主和派代表,出于个人私利和政治立场,对岳飞百般陷害,将相失和,最终以“莫须有”罪名构陷岳飞,导致岳飞被冤杀于风波亭。岳飞精忠报国与秦桧卖国求荣形成强烈反差,岳飞的死是南宋抗金事业的重大挫折,也是历史的一大悲剧,同时也是南宋历史上的重大遗憾。

7、王伦与林冲:性格即命运

王伦与林冲是我国长篇章回体小说《水浒传》中的两个人物。王伦是梁山早期的寨主,心胸比较狭隘,在林冲未上梁山前,因为山上没有厉害角色,王伦“猴子称大王”,时常干点打家劫舍的“小买卖”,日子过得倒也还算安稳安逸。

林冲本是汴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师承宋朝武术宗师周通,马上功夫了得。因妻子受高衙内调戏受到高球陷害,被逼上梁山,王伦担心林冲威胁自己梁山债主地位,对林冲处处百般刁难,林冲也都忍了。后来晁盖等人上山,王伦贼性不改,依然是万般推脱刁难,林冲想到往日王伦所做所为,决定不再忍让,在众英雄帮助下,火并王伦,为梁山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这虽是小说,也反映了因嫉妒引发人物冲突和历史悲剧的遗憾。

据记载王伦临死前大声说“我的知己呢?”他认为自己遭遇林冲火并是被背叛,想呼唤能帮助自己的人。可惜,为人心胸狭窄容不下人,早已寒了兄弟们的心。王伦的死,也就成了必然。

三、历史反思:如何让历史不再沉重

中国历史上从不缺能人,中国历史上也从不乏遗憾,这也是历史的沉重遗憾。世界舞台很大小也很大,如果都出于衷心为国,如果都能打开心胸格局,如果都摒弃性格偏狭和无妄的私心虚名,如果都能放下成见,坚持团结合作共赢,那我们民族的发展进步,必将呈现出一种全新局面,国家江山永固,人民安居乐业。或许历史也就不再有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