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与消费合力形成良性循环

发布时间:2025-06-12 09:09  浏览量:9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5年我国全方位扩大内需需要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促进消费与投资的更好结合,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把人口高质量发展同人民高品质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对全方位扩大内需、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消费与投资应当协同作用。当前需要关注的首先是政府支出扩张的力度,其次是政府支出的结构优化。支出扩张的力度决定了扩大总需求目标的实现程度。从经济循环角度来看,投资与消费是相辅相成的,短期内都是政府需求扩张的着力点。扩大内需既需要促进消费内需,也需要增强投资内需。目前,民间投资增长乏力,而政府更多侧重于投资支出;在消费支出刺激方面则多为政府转移性支出,如发放消费券、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适老化改造补贴、育婴补贴等,呈现为一种结构性的政策。

从长期来看,投资积累物质资本,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没有资本积累,经济无法增长。消费不仅仅是对财富的消耗,它还能转化为人力资本,尤其在创新驱动发展阶段,人力资本的积累愈发重要。物质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基础条件,人力资本则是推动创新的关键。由此可见,消费与投资应当协同作用,无论从稳定经济来看,还是从发展经济来观察,两者都是内在关联且相互促进的整体。

在经济循环中,投资和消费相互促进。政府的投资可以带动民间投资,当然是有条件的;政府消费亦即公共消费以及消费补贴也能激发私人消费。基于此,单纯地争论投资和消费哪个更为重要,或政策应偏重投资还是消费,显然不如从整体循环的角度审视两者的关系更可取。此外,投资乘数的大小受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边际消费倾向越高,投资乘数越大,二者呈正相关;反之,边际消费倾向低则投资乘数较小,二者可能相互制约。因此,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应从整体循环角度理解,避免将其视作二元对立的简单问题。

政府支出在传统经济学中一直被视为外生因素,但如今其内生性愈加明显。政府的支出和收入在国民经济循环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持续作用,在货币循环中发挥特殊的功能,尤其在需要加强宏观调控时,其作用更为突出。随着公共消费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性及其占GDP比重上升,政府支出的内生属性日益显现,类似货币的内生性问题,当前的共识是政府支出不仅仅在经济波动时起作用,而且是日常经济循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投资和消费要形成合力。经济发展、宏观调控,包括财政政策在内,其底层逻辑都要从物本逻辑转换为人本逻辑,一切围绕着“人的需求”来做文章。投资与消费的合力应从人的需求出发进行理论构建。从物质财富的角度,投资驱动经济增长;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消费形成人力资本的积累,健康素质、知识获取、技能提升、家庭迁徙等同样重要。经济增长的本质是为满足人的需求,物质生产最终服务于人自身的发展。就此而言,投资与消费都应围绕人的基本需求,尤其是不同区域群体的需求来设计和提供。基于人本逻辑,投资和消费自然就统一起来了。

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制约,农民在向城市流动时仍面临身份问题。家庭迁徙需求不仅仅涉及劳动力的流动,还包含社会认同与身份的转变。这种基于促进社会转型衍生的公共投资和公共消费,其需求其实是巨大的,从这一角度出发,投资与消费若围绕人的这类需求展开,便实现了投资与消费的统一,而且潜力很大。投资和消费要形成合力,实践起来则体现在推动市民化的进程之中。市民化不仅是城市问题,更涉及农村的综合改革,特别是农村集体经济所有制实现形式的深化改革,让农民财产权利可估值、可抵押、可交易、可携带。(社会科学报社融媒体“思想工坊”出品 全文见社会科学报及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