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中,最弱的为什么是韩国

发布时间:2025-06-19 18:16  浏览量:5

在一众之中,韩国是最为弱小的存在,并且它的弱小状态十分稳定。

首先,时间是公元前 375 年。在这一年,经过几代人的拼搏,韩国终于将中等诸侯国郑国消灭,国家实力大幅提升。然而,就国家实力而言,这顶多让韩国在“战国七雄”的范围内有了一席之地,在“七雄”当中,它依旧只能算个小角色。

第二,是在申不害推行变法的那段时间。在国内整顿政治教化,在国外与其他诸侯相互配合,持续了十五年。在申不害在世时,国家安稳,军事力量强大,没有其他国家前来侵犯。——《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在这个阶段,韩国的国力确实得到了提升,赢得了“国治兵强”的赞誉。

但说到底,不过是能少受些他人欺辱,在齐、魏、楚三国的夹缝间苦苦维持自身安危。往后的日子,不必再细说了,不是正在遭受攻击,就是在为可能到来的攻击做准备。

根基最浅

韩,是“三家分晋”中的一方。韩氏在晋国之时,所建立的功业并不显著。

然而,和赵、魏一同成为诸侯,历经十几代,这也是合情合理的吧?——《史记·韩世家》里司马迁谈及此事时明确表示:在晋国的时候,韩氏的首领略显平凡,没立下大功劳,却能和赵、魏并列成为诸侯,是韩厥积累阴德的结果。

确实如此,在春秋那个时代,韩氏一族虽有不少人担任辅政之职,不过大多是以高尚的品德为人所知。在军事和政治方面的作为,与赵、魏两家,甚至是智氏、中行氏相比,都显得有些逊色。

这样一来,在三家分晋之际,赵国分到的土地数量最多,魏国分到的土地质量最佳,韩国获取的利益则是最少的。

韩国不仅领土面积在各国中最小,其“土地”条件也欠佳。韩国境内多是地势险要的山区,所种植的粮食作物,不是麦子就是豆子;百姓日常的饮食,基本上就是豆饭和豆叶汤。

倘若一年庄稼绝收,百姓连粗劣食物都难以饱腹。那地方方圆不足九百里,没有两年的粮食储备。估量大王的军队,总数加起来不超过三十万,而要供养的人也在这其中。

仅用于守卫边境的哨所、亭障和要塞,可调用的士兵不过二十万罢了。——《战国策.韩一》尽管韩国地处中原的繁华区域,然而其土地依旧相对贫瘠,粮食产量受限,一年的收成难以满足两年的民用需求,经济基础较为薄弱。

因此,在局势初开之际,虽说韩称得上“土地面积比诸侯大”,较普通的中等诸侯略强一点,然而置身于“七雄”这个范围之中,终究还是处于弱势地位。

韩国不仅土地条件不佳,所处地理位置更是不利。从其周边环境来看,按顺时针方向,从北方开始依次毗邻赵国、魏国、楚国和秦国,这些国家个个实力强劲,韩国都不敢轻易招惹。此外,处于韩国中间位置的周王室,尽管实力弱小,可毕竟代表着周天子的正统地位,韩国同样不敢轻易冒犯。

除此之外,在初期仅能朝着郑、宋两国拓展势力。因而,韩国能够灭掉郑国,已然在有限的发展范围内达到了极致,想要进一步拓展已经毫无空间可言!

韩国的发展空间有限,生存环境则恶劣至极。

韩国领土面积有限,却不巧将魏国尴尬地分隔成东西两块区域。因此,倘若韩国发展壮大,魏国面临分裂只是短时间内就会发生的事。如此一来,魏国怎会坐视韩国走向强大呢?

韩国所吞并的地域范围较窄,主要成果是将郑国灭掉。此后,韩国把都城定在了郑地。不过,早在春秋时期,晋国与楚国争夺霸权时,主要的纷争区域就是郑国。

楚国若想向北拓展势力,首要目标便是对付韩国。所以,倘若韩国变得强大,楚国向北推进就会困难重重。楚国怎会坐视韩国强大起来呢?

韩国的领土面积不大,然而,“韩,是天下的咽喉要道”,秦国若想向东扩张,韩国刚好处于必经之路。所以,倘若韩国发展强盛,秦国便无法顺利东出。秦国怎会容忍韩国变得强大呢?

魏、楚、秦三国,若想谋求发展,均需先解决韩国的问题,如此情形下,韩国又怎能实现强大呢?

国家新,思想老

诚然,仅仅强调条件有多么糟糕是不够的,关键在于人本身。

毗邻的魏国,尽管经济状况比韩国稍佳,但其领土形似一条大裤衩,东西两部分相互分隔。然而,魏国也曾威风八面了许多年。何况,在众多诸侯国里,韩国并非毫无优势可言。

韩国北部有巩、洛、成皋这样坚固的地势,西部有宜阳、常阪这些关塞,东部有宛、穰以及淆水,南部有陉山。其疆土方圆千里,拥有数十万的军队。天下的强弓和劲弩,都产自韩国。

韩国士兵擅长超远距离射击,百发几乎无偏差,箭射远处能直击胸膛,射近处则可遮挡胸口要害。凭借韩国士兵的勇猛,身着坚固铠甲,手持强劲弓弩,携带锋利宝剑,一人抵挡百人,实不足为奇。

尽管韩国地处四面受敌的位置,但周边并非毫无险要之地可供依仗。此外,韩国的兵器制造行业极为兴盛,所产的强弓劲弩威力巨大,铠甲坚固、刀剑锋利,可谓举世无双。

特别是在战国初期,战争的规模还不算特别庞大,韩国完全能够借此机会打造出天下一流的精锐部队,风光一把,为之后的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然而,这个刚刚诞生的国家,却从历史中得出了错误的经验,把自身禁锢住了!

往昔的晋国,曾是何等强盛?然而却遭人架空,继而走向分裂,早早便只剩个空名了。

这是由于晋国对公族进行压制,使得公族的力量变得薄弱,最终被公卿瓜分。

也许是为了借鉴晋国的教训,韩始终重视公族的力量。

这样一来,韩国“任用亲信”,难以吸引读书人和人才,其行政管理能力和军事作战能力反倒较为落后。

第二,世袭的公族势力错综复杂,权力过度集中,进而对中央集权产生了不利影响。

第三,倘若存在“任人唯亲”的状况,贵族强化权力的途径并非凭借建立功勋、成就事业,而是在既有的利益“存量”里进行内耗。各种阴谋诡计不断涌现,大臣们彼此之间明争暗斗,不但无法齐心协力、共同进取,反而结下私人恩怨,相互争斗,甚至会采取刺杀等极端手段。

一个新兴的国家,倘若内部政务杂乱无章,还能有多少成功的可能性呢?

变法没变好

毋庸置疑,每个人都会碰到问题,关键在于能否将问题解决。

战国时期的七雄,在最初哪个没有诸多问题呢?不过,有些国家借助变法进行了调整,如此一来,问题得以缓解,国家也能够实现发展。

若变法能够做到全面而彻底,那自然是再好不过;就算变法未能达到彻底的程度,就像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那样,也总归是有益处的。

然而,韩国推行的变法,非但没能让韩国走向强盛,反倒让韩国的处境愈发糟糕。

首先,申不害推行变法,其内容繁杂多样,然而最终留存下来且影响最为深远的仅有一项:“申不害教导昭侯掌控臣下的方法”。

不论责任归咎于申不害,还是韩侯,总之,申不害推行的变法,好像曾让韩国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国家安定、军队强大”的局面,然而在制度方面未能为富国强兵提供保障,仅仅是一种“藏于内心,用以应对突发状况并暗中掌控群臣”的驾驭臣子之策。

这样一来,韩国非但没能达成富国强兵的目标,问题反倒愈发严峻了。

常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君主用“权术”对待臣子,臣子也用“谋略”应对君主,双方都不愚笨!

这样一来,自战国中期往后,韩国的国内政治状况糟糕透顶,内部争斗不休……

可能是因为对“术”颇为看重,因此,虽说韩国没有富国强兵的宏伟谋略,然而,各类“术”却是呈现出繁荣多样的景象,着实令人惊叹。

例如,韩国在被秦国击败后,将先前已割让给秦国的上党转交给赵国,拉着赵国一同对抗秦国。

举例来说,“肥周退秦”策略是主动将阳城与负黍这两座城池献给周室,期望周以天下共主的身份号召各方共同抗击秦国。

再举个例子,派遣水工郑国前往秦国,在秦国修筑郑国渠,妄图通过这种方式让秦国国力疲惫。

举个例子,让韩非前往秦国,打算借助韩非的影响力,使秦国暂时不攻打韩国……

总而言之,各类怪异奇特的手段,荒诞不经、令人费解,只要是你无法想象到的,韩国都能想得出来。

很明显,这些怪异的手段,让自身遭受损害,却使对手变得强大,这根本不是谋求强盛的办法,反而是自我灭亡的途径。

韩国之所以弱小,一方面是由于基础薄弱、条件欠佳,另一方面更在于统治者的素养。

即便基础薄弱、条件不佳,然而,倘若统治集团能够团结民众、招揽贤才、施行顺应时势的政策,那么韩国就算无法完成统一大业,也或许会像魏赵一样在一段时间内强盛起来。

然而,当“尚贤”成为天下的主流趋势时,年轻的韩国却极为保守地奉行“亲亲”“亲贵”的政策,这导致韩国统治集团始终欠缺凝聚力和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