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8年朱元璋逝世,同年于谦出生,数十年后为大明续命200年

发布时间:2025-06-20 18:35  浏览量:7

1398年是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走完了他71年的人生路,撒手人寰。同一年,浙江杭州府钱塘县的一个小家庭里,一个男婴呱呱坠地,取名于谦。谁也没想到,这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事件,竟然在历史的长河里交织出一段传奇。朱元璋奠定了大明的江山,而于谦在几十年后,用自己的智慧和担当,为这个王朝续了200年的命。

要说朱元璋,那可是个狠角色。他1328年出生在安徽凤阳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农民家里,小时候家里穷得连饭都吃不上,他只能去放牛。后来父母兄弟接连饿死,他走投无路,去当了和尚,端着钵沿街化缘。谁能想到,这么一个底层出身的家伙,后来居然成了皇帝?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朱元璋投了红巾军,从小兵一步步干到头领。他打仗脑子活,擅长收拢人心,1368年终于在南京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定年号洪武。他当皇帝的31年,干了不少大事儿。先是收拾了元朝的残余势力,又把那些跟着他打江山的功臣收拾了一遍,搞了个大清洗,确保皇权没人敢挑战。他还搞土地改革,把田地分给农民,减免赋税,让老百姓喘口气。洪武年间,全国人口从战乱后的不到6000万,恢复到差不多8000万,经济也慢慢缓过来了。

不过,朱元璋也不是没毛病。他脾气火爆,疑心病重,后期杀功臣杀得手都软了,像胡惟庸、蓝玉这些开国大将,全被他弄死了。他还搞了个锦衣卫,专门监视百官,连普通老百姓说话不小心都可能掉脑袋。到了1398年,朱元璋身体不行了,6月24日,他在南京应天府的皇宫里咽了气,留下个庞大的帝国给孙子朱允炆。

朱元璋这一走,大明朝的路子就变了。他定的规矩多,中央集权抓得死死的,后来的皇帝能不能管好这个摊子,全看个人本事了。

就在朱元璋去世那年,5月13日,浙江钱塘县一个叫于谦的小男孩出生了。他家不算大富大贵,但祖上出过官,算有点底子。他爹于彦昭不喜欢当官,隐居在家,于谦算是从小在书香门第里长大的。这小子天资聪明,七岁时有个和尚路过,看了他一眼,说:“这孩子将来能当救国宰相。”这话听着玄乎,但后来还真应验了。

于谦小时候特别崇拜南宋的文天祥,家里挂着文天祥画像,他老拿这位忠臣当榜样。八岁那年,他穿着红衣服骑马逛街,邻居逗他说:“红孩儿,骑黑马游街。”他马上回了一句:“赤帝子,斩白蛇当道。”这对子对得又快又好,小小年纪就透着股不服输的劲儿。

于谦长大了,脑子还是那么好使。1421年,23岁的他考中了进士,开始混官场。那时候是明宣宗朱瞻基当皇帝,这位皇帝挺开明,于谦当了个监察御史,专门管查贪官污吏的事儿。他干活认真,嘴皮子利索,皇帝挺喜欢他。1426年,汉王朱高煦造反,宣宗带兵去平叛,于谦跟着去了。到了乐安城下,他当面骂朱高煦,骂得对方哑口无言,最后叛军投降。宣宗一看,这小伙子有胆有识,赏了他不少东西,还提拔他当了江西巡按。

于谦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1430年升了兵部右侍郎,管河南和山西两地。他跑去巡抚时不带大队人马,轻车简从,直接下乡看老百姓过得咋样。在河南,他修黄河堤坝,种树挖井,让庄稼收成好起来。在山西,他收拾那些霸占土地的豪强,把地收回来给边防军用。有一次,太行山闹土匪,他亲自带兵去剿,几天就搞定了。老百姓都叫他“于青天”,这名号可不是白来的。

朝廷里的风风雨雨

于谦干得不错,但朝廷里的事儿没那么简单。明英宗朱祁镇继位后,宦官王振开始掌权。这家伙贪得无厌,谁不给他送礼就整谁。于谦是个硬骨头,死活不低头,结果得罪了王振。1446年,王振找了个理由,说于谦乱推荐人,把他抓进大牢要砍头。河南山西的老百姓听说后不干了,几千人联名上书喊冤,连几个藩王也帮着说话。王振没办法,只好放人,但把于谦贬去了山西当大理寺少卿。

于谦到了山西还是老样子,干活踏实,1448年边关告急,他又被调回北京当兵部左侍郎,管军队的事儿。他这人就这样,哪有事就往哪冲,压根不怕得罪人。

土木堡之变:大明的生死关头

1449年,大明朝撞上了一场大祸。明英宗听王振忽悠,亲自带50万大军去打瓦剌,结果在土木堡被人家包了饺子,全军覆没,皇帝还被抓了。这事儿叫土木堡之变,北京城里乱成一锅粥,有人吓得要放弃京城跑南京去。关键时候,于谦站出来了。

朝廷里吵得不可开交,于谦直接拍桌子,说迁都就是亡国,谁再说这话就砍谁。他提出赶紧立新皇帝稳住局面,建议让郕王朱祁钰当皇帝,把英宗封为太上皇。这主意靠谱,大家都同意了。朱祁钰登基,成了明代宗,可这时候瓦剌大军已经快打到北京了。

于谦救国:北京保卫战

于谦跟代宗说:“军务交给我,出事我担着。”代宗点了头,把抗敌的事全扔给了他。于谦二话不说,马上干起来。北京兵不够,他就招民兵,从山东、河南、南京调人过来。他天天跑城墙检查工事,晚上还不睡觉。通州的粮食运不进来,他让人动员老百姓送粮,多送多赏,第二天粮食就堆满了仓库。

瓦剌头子也先带着英宗来城下喊话,想让大明投降。于谦站在城头,直接回怼,说大明绝不屈服。他调了22万兵马,把北京围得铁桶似的。仗打起来后,他指挥得当,将士们拼死作战,最后把瓦剌打跑了,北京保住了。这仗要没于谦,大明估计就悬了。

战后的努力和清廉

打完仗,于谦没歇着。他在边境搞屯田,让士兵自己种地,省下不少军费。他还派兵守贵州,把边疆稳住。军队的事儿他管得井井有条,啥时候调谁去哪,全都安排得明明白白。1450年,英宗被放回来,多亏于谦这几年把国家撑住了。

于谦这人清廉得没法说,代宗赏他房子和钱,他一点没动,家里还是老样子。他一心为国,可也因为太正直,树敌不少。1457年,英宗复辟,那些被于谦得罪过的小人跳出来报复,说他谋反。英宗信了,把他抓起来杀了。

于谦被杀那天,北京城的老百姓都哭了。抄他家时,啥值钱东西都没找到,赏赐的东西原封不动放那儿。后来害他的人暴露了,英宗后悔得不行,杀了那几个小人。到了成化年间,于谦平反,追封“肃愍”,再后来又封“忠肃”。他儿子也恢复了官职,杭州、河南、山西都给他建了祠堂,纪念这位忠臣。

于谦这辈子,真是个大写的人。他用自己的本事和胆子,在大明最危险的时候救了国。他那首《石灰吟》写得太好了:“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不就是他自己吗?跟岳飞、张煌言一起,他被后人称为“西湖三杰”,这名声,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