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的一首《泉声》,充满自然妙趣,字里行间富有哲理
发布时间:2025-08-05 07:03 浏览量:2
风过林梢,梳碎千重碧绿;泉鸣石罅,酿出一味清欢。天地仿佛是一个无声的卷轴,却借草木荣枯作笔,以溪泉流转为墨,在尘世间谱写出生生不息的诗篇。人们伫立其间,或如陶潜采菊东篱下,俯仰间撞见南山;或似摩诘空山不见人,静默中听懂松风。
大自然以雷霆宣示威严,用细雨彰显温柔,那些亘古不变的节律,也能教会世人懂得如何与外界和谐相处。南宋一位诗人历经宦海风波,早已褪去了仕进之心,他有一次聆听泉声,忽有感触,于是即兴题诗。下面一起欣赏:
泉声
南宋 · 杨万里
初闻蟹眼雪花声,忽有仙人玉佩鸣。
时作微吟清入骨,又成幽咽怨多情。
问知古涧飞泉落,起看寒泓绕石行。
欲解尘缨聊一濯,无尘可濯濯谁缨。
南宋淳熙年间,杨万里的诗歌风格完成了向诚斋体的转变。诚斋体的精髓在于捕捉自然物的动态和生机,采用新鲜的比喻和活泼的语调,打破传统诗歌的陈规。这首诗创作于诗人卸任江东转运副使之后,当时他正隐居在故乡的南溪,终日与山林泉石相伴。
这种闲居状态使其摆脱了官场文牍的束缚,得以敏锐地感知自然界的一些微妙变化。与陆游的家国忧思、范成大的田园纪实不同,杨万里更擅长在微观景物中挖掘深刻意涵。在先生眼中,一涧飞泉皆有灵性,一声清响俱含禅意。
开篇就非常精彩,刚开始听到的泉声就像蟹眼冒泡、雪花飞溅,声音显得细碎轻柔;忽然间它又像仙人身上的玉佩相击,发出了清越的鸣响。
先生以“蟹眼”比喻泉珠迸溅之状,又用“雪花”形容水流轻泻之音,既见泉水初涌的细碎灵动,又暗合生活经验,将自然之声与日常感知巧妙联系。
次句则以仙界玉佩的清越之音,描述泉流汇聚后的宏亮,这种意象转变,体现了诚斋体流转圆美的特点。从凡俗细微到空灵高远,既是泉声由小到大的变化,更暗含对大自然的审美跃升。
颔联采用拟人化笔法,泉声时而化作轻柔的低吟,清冽的凉意直透骨髓;时而又变成低沉的呜咽,似乎寄托着一股哀怨,更是满蕴深情。泉水汩汩流淌,激越如诗,低回如诉,既显得婉转,又好像在悲诉。
泉水似有诉不尽的心事,也许是顾念着春日落花的凋零,也许是牵挂着秋夜孤月的凄清,呜咽里裹着陈年的故事,每一声都显得如此缠绵,溢满了化不开的深情。这两句语短情长,绵柔与悲诉交织,却成了山涧里极其动人的晨昏絮语。
颈联从听觉转换到视觉,却暗藏精妙的叙事逻辑。诗人仔细询问后才知晓,声音来自古老山涧中飞泻的泉流。诗人起身细看,只见清凉的泉水正绕着山石在蜿蜒流淌。
“问知”二字,暗示泉声之奇已引发了诗人的探究欲望;“起看”二字,又将视线拉回实景。“寒泓”描述水色清冽,“绕石行”刻画水流曲折。这种感官的交叉印证,使泉声的形象更趋于立体和直观。
结尾富有哲理,作者化用楚辞典故,却又翻出新意。诗人本想借清泉洗涤尘缨,之后又猛然顿悟,当心灵达到无尘可拭的境界,洗涤行为便失去了意义。“尘缨”象征了仕途中的各种束缚和烦恼,作者在此连续用了三个“濯”字,只为强调净化并非取决于行动,而是在于内心是否澄明。
杨万里的一首《泉声》,充满自然妙趣,字里行间富有哲理。当诗人在泉声中获得精神超脱后,尘世的纷扰已无法浸染他的心灵,所以才会“无尘可濯”;同时“濯谁缨”的反问,也化解了传统隐逸诗的故作清高,体现出杨万里真乐非外求的生活哲学。
清代纪昀评此诗曾说:未二句翻进一层,理趣自足。这种翻进一层的表现手法,也极大地影响了后世山水诗的创作。如袁枚的《峡江寺飞泉亭记》中对泉声的多角度描摹,便可见诚斋体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