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行业报告:机器人成为智能大会焦点,产业关注应用场景落地
发布时间:2025-08-05 10:38 浏览量:2
一、2025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规模创新高,强调 AI 与实体经济的融合
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于7月26-28日在上海举办,吸引800余家企业参展,展出3000余项前沿技术,其中人形机器人首次突破150台设备同台展示,覆盖工业、服务、医疗等场景,国内首次实现从“静态陈列”到“动态任务执行”的跨越,创国内规模之最。大会以“智能时代同球共济”为主题,强调AI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具身智能(EmbodiedAI)成为核心主线。
1.1、规模创新高,人形机器人展现“十八般武艺”
世博展览馆二楼H3馆成为人形机器人的“演武场”。宇树科技、智元、银河通用、傅利叶、矩阵超智等十余家公司带来的超百台人形机器人集结于此,形成国内人形机器人最大规模的展示。
在核心“WAIC里”主题街区,机器人展现“十八般武艺”,它们有的打拳击,有的挥毫书法,其背后展现出认知智能、运动智能和交互智能的迭代发展。
(1)宇树科技:机器人“揍”机器人。两款身高1.32米、重35公斤的G1格斗机器人,分别佩戴红绿色头盔,在擂台上全力出击。
它们凭借全身29个灵活关节与智能平衡算法,施展出行云流水的拳击连招,还有干净利落的回旋踢腿动作。
即便在对战中被“偷袭”或意外摔倒,其动态平衡系统也能在数秒内助力机器人迅速调整平衡、完成自主起身,继续投入激烈对抗。
(2)智元机器人:斩获SAIL之星奖,四大机器人产品集体亮相。智元的启元通用具身大模型获SAIL之星奖;展台集中展示灵犀X2、精灵G1、远征A2及A2-W等产品,分别展现社交互动、自主作业、传统文化技能演绎及精准搬运能力;首次亮相的仿生四足机器人D1Ultra凭强化学习算法实现全地形灵活运动,支持二次开发。
二、强调 AI 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需求将加速释放
本次WAIC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人形机器人正从“炫技式创新”转向“价值驱动型落地”:
1)工信部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强化产业创新协同。工信部科技司司长魏巍在论坛中强调,将深入实施“AI+”行动,面向装备、电子、钢铁等制造业重点领域,加速打造人形机器人等智能终端产品。
这一战略被细化为两项落地机制:
一是通过“模数共振”行动建设工业高质量数据集,解决训练数据短缺的瓶颈;
二是在全国开展11场“AI赋能新型工业化深度行”活动,推动2000余家企业供需对接,将场景需求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订单。
(2)2025年WAIC展会人形机器人最显著的突破是其已从实验室的孤立技术演示走向多场景、多岗位的协同服务生态,这种转变直接拓宽了需求边界,为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三、一级市场蓄力、二级市场赋能,人形机器人赛道加速跑
国产人形机器人发展具备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同时过去1-2年,国内企业积累了大量融资,若相关支持政策落地,储备资金将加速投入实际应用;叠加宇树、智元等头部企业引领的资本化浪潮持续推进,产业有望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从一级市场来看,国内具身智能企业融资呈现“规模激增、软硬件布局”的特点。
2025年上半年,具身智能领域融资总金额已超200亿元,融资事件超100件,两项数据均较2024年翻倍,资本投入力度高速增长。
从融资结构看,硬件与软件领域协同发力,硬件端聚焦人形机器人本体及核心零部件,软件端侧重具身智能算法与系统开发,形成覆盖“零部件+整机+算法”的全产业链布局。
二级市场上,头部企业的资本化动作持续提速,正带动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以宇树科技启动上市辅导、智元机器人通过收购上市公司股权实现资本化突破为标志,行业掀起资本化热潮。
2024年以来,优必选、越疆科技等5家企业已登陆港股;2025年上半年,17家申报港交所的机器人企业中,9家为技术驱动型未盈利企业,彰显资本对技术壁垒的长期价值认可。
二级市场的资本化加速一方面,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助力其加大研发投入与产能建设;另一方面,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整合,加速行业技术迭代与产业化进程。
报告全文可搜索“韦伯产业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