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该曝光的茶叶黑幕,这几种茶掺假又伤身,记得告诉家人别喝了
发布时间:2025-07-04 21:50 浏览量:3
说起茶呀,在我们中国老百姓的心里,那可是个讲究的宝贝。老人常说:“饭后一杯茶,活到九十八。”可谁能想到,如今这杯看似清香四溢的茶,竟也藏着那么多“猫腻”?喝茶喝了大半辈子,到头来可能喝进去的不是养生,而是隐患。这事儿啊,不说不行了!
今天这篇文章,不讲大道理,不咬文嚼字,就像咱们在胡同口晒太阳时唠家常。
我是医生,但今儿个我不是来“教训”谁的,只是想提醒大家——不是所有的茶叶都能喝,更不是买得贵就一定好!
那茶叶在水里舒展开来,像是春天里刚吐绿的柳条,赏心悦目。
可你知道吗?从采摘、晾晒、揉捻、发酵、包装,再到你手里的茶杯,这中间要是哪个环节“走了歪门”,那就不是茶,是“毒”。
有些茶,真不是茶。
前段时间315晚会点名曝光了几家茶叶厂,揭开了“假茶”的真面目。
有的茶叶里掺了工业香精,有的则是用染色剂伪装成高档茶叶,还有的干脆是“旧叶翻新”,年份都臭了还在卖。
更有甚者,把劣质茶叶混进普通茶叶里,掺着卖。
你喝的是香气,身体吸收的却是风险。
很多中老年朋友一提起乌龙茶就眉开眼笑,说“这茶香,提神”。可真相是,有些乌龙茶为追求卖相,在炒制时加入了焦糖色或工业碳粉,让茶叶更黑、更亮,看着像“正宗”,实际上对肝脏代谢有慢性损伤。
中老年人本来肝脏解毒功能就在减弱,这种“黑茶”喝多了,伤肝不说,还可能扰乱体内激素分泌。
铁观音喝起来有股兰花香,很多人就迷上了。但是过香的铁观音,大概率是加了茶用香精。
这种香精在水中不易挥发,喝进去后容易在体内蓄积,对肠胃道刺激特别大。
你是不是也发现,喝完这种茶容易反酸、胀气?那不是你肠胃不好,是茶里“加料了”。
普洱茶、老白茶这些越陈越香的说法,让不少人盲目追捧。可你知道吗?有些所谓的“10年陈”其实是去年发霉的旧叶子“翻新”处理,用二氧化硫熏蒸之后,看起来干净了,但茶叶本身早就变质。
长期饮用霉变茶叶可能引发肝脏病变、免疫功能下降,尤其是本身就有慢性病的中老年人,更要当心。
绿茶要新鲜、清香,但有些厂家为了让茶叶看起来“嫩绿”,加入铜叶绿素等人工染色剂。你泡出来的茶汤如果绿得像草汁,那多半是动了手脚。
这种染色剂对肾脏代谢压力非常大,尤其是有“三高”人群,肾功能本就脆弱,喝这种茶简直是“雪上加霜”。
茉莉花茶是很多老年朋友的心头好,觉得清香怡人、解腻提神。可如今的茉莉花茶,大多是用人工香精喷洒花瓣,再混入茶叶中。
真正的茉莉香,是淡雅、内敛的;如果你一打开袋子香得刺鼻,那多半是化学香料。长期摄入这种化学成分,可能影响神经系统、降低免疫力。
袋泡茶方便,但很多所谓的“水果茶”其实并不含水果,而是香精+糖精+茶粉的混合物。尤其是橙子味、蓝莓味这种,喝起来很像果汁,实则是陷阱。
糖精摄入过多,会加重胰岛负担,对糖尿病患者尤其不友好。而且这种茶没有纤维素,没有营养,只剩“味道”。
你有没有买过那种散装、价格特别低的茶叶?可能是茶叶末、茶梗、甚至是茶叶渣拼凑出来的,外表看不出问题,泡出来味道也还行,但营养价值几乎没有,还有可能残留农药、重金属超标。
便宜是最大的诱惑,也是最大的坑。
中老年人身体慢慢变得敏感,对刺激性食品更“有反应”。
再加上很多老人有“喝茶养生”的观念,一旦喝假茶,就容易把健康问题归因到“年纪大了”,而忽略了真正的原因。
有一位60岁的老大爷,平时身体还算硬朗,近一年却总是头晕、犯困、胃胀,后来查不出啥毛病,一问才知道——他每天泡六七杯“便宜乌龙茶”,一喝就是两年。后来停了茶,症状竟然消了大半。
茶不是保健品,更不是灵丹妙药。
中老年人喝茶,图的是清淡、助消化、提神、舒心。可如果喝的是“掺假、加料”的茶,那就成了“慢性毒药”。
第一,别迷信香气。真正的好茶,香而不腻,开水一泡,香味不会一下子扑鼻,也不是泡五次还有“香气”。
第二,看茶叶形状。越是整片、自然卷曲的茶叶越好,碎末多、颜色不自然的,尽量别碰。
第三,信不过的包装就别买。那些没有厂名、配料表、生产日期的“散茶”,尤其是地摊上的“特供茶”,再便宜也不要贪。
说到底,咱喝茶,是为了养生,不是为了添病。真正的健康,是“喝得对”而不是“喝得多”。
有些人喜欢囤茶,说“放着放着就成宝了”;也有人喜欢追风,说“朋友喝什么我也喝什么”。可身体不是跟风的工具,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作为医生,我不反对大家喝茶,反而鼓励。我希望大家记住一句话:
喝茶养生,别喝成“伤生”。
如果你家中也有父母亲人爱茶、敬茶,不妨把这篇文章转给他们看看。提醒一句:“喝茶可以,但要喝得放心,喝得明白。”
参考文献
[1]张金生,王雪,李伟.茶叶中食品添加剂使用现状分析[J].食品安全导刊,2023,22(10):102-105.
[2]刘婧,杨帆.老年人饮茶行为与健康状况相关性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1,41(20):5226-5229.
[3]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2023年315晚会食品安全案例通报[EB/OL].2023-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