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岁苏州女子酮症酸中毒走了,医生:这些食物,糖友尽量少吃!

发布时间:2025-07-04 18:51  浏览量:2

45岁,一个还不算老的年纪,很多人事业稳定、家庭温馨,正是人生中最有责任感的阶段。但就在苏州,一位45岁的女性因为酮症酸中毒突然离开了人世。

医生一句话点醒众人:有些食物,糖尿病人真的不能随便吃。这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吓唬人,而是临床上真实存在、反复发生的悲剧。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为什么糖尿病人吃错东西,真的可能是拿命在赌。

这类病人发病时,很多症状其实并不典型。一开始可能只是口渴、乏力、恶心,甚至还有人觉得自己是感冒了,忍忍就过去了。

有的病人还出现肚子疼得像阑尾炎,甚至伴随着呕吐、意识模糊,家属一开始以为是胃病或者低血糖。

等送到医院,血糖高得吓人,血酮体像爆表一样飙升,血液明显呈酸性,这就是我们说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这种急性并发症,在1型糖尿病人中最常见,但别以为2型糖尿病就安全。现在越来越多的2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40岁以上的女性,在节食减肥或者生病发烧期间,也会出现酮症酸中毒。

尤其是吃所谓的“低碳饮食”,长期不吃主食,肉蛋奶摄入过多,身体在缺乏葡萄糖的情况下只能分解脂肪获取能量,脂肪代谢产物就是酮体,堆积多了,血就酸了。

酸不是你想象中那种醋的味道,而是会真的让身体多个系统崩溃。血液的酸碱度一旦失控,心律紊乱、血压下降、肾功能衰竭都可能接踵而至。

临床上我们遇到的最危险的情况,是病人已经进入昏迷状态,呼吸变深变快,像喘不过气的样子,有点像临终前那种呼吸方式,这是身体在拼命想把体内的酸排出去。

很多人问,为什么吃某些食物会变成这样。其实糖尿病人在饮食上的误区特别多,尤其是自以为健康的选择,反而是加速病情恶化的导火索。

比如有些人听说水果健康,就天天吃香蕉、葡萄、榴莲,殊不知这些水果的升糖指数极高,容易导致餐后血糖飙升

还有些人节食减肥,三餐不规律,主食几乎不碰,结果身体没有葡萄糖可用,就开始疯狂分解脂肪。

再说一个常被忽略的点,很多糖尿病人本身胰岛素分泌就不稳定,一旦感染、劳累、情绪激动,再加上饮食不当,胰岛素水平迅速下降,就会触发酮症酸中毒的机制。

这种机制不是立刻爆发,而是像水慢慢煮青蛙,一天两天看不出来,等到明显不适时,病情已经进入危险阶段。

其实在临床上,我们已经观察到一个趋势。根据2024年发布在《中华糖尿病杂志》的一项多中心研究,全国糖尿病患者中,有将近12%的2型糖尿病人在确诊后5年内出现过一次酮症酸中毒,其中女性比例略高于男性。

研究还指出,那些饮食不规律、经常暴饮暴食或完全不吃晚饭的人,风险比规律三餐的人高出2.4倍。

还有一点特别值得警惕。很多患者在家自行监测血糖,看到空腹血糖还行,就以为没问题,但其实血酮体的升高往往在血糖升高前几步就开始了

尤其是那些不注射胰岛素、依赖口服降糖药的患者,很容易忽略这个隐形变化。有时候口渴、尿多、乏力、头晕,已经是身体在报警。

有个病人给我印象特别深,她不到50岁,平时做事特别精细,对饮食也很讲究。后来她开始尝试一种极端低碳饮食法,一日三餐几乎全靠鸡蛋、牛肉和青菜,主食几乎没有。

开始两个月体重是下来了,血糖也控制得像模像样,可第三个月开始人就经常犯困、胃口差。她以为是低血糖,加了点水果,结果血糖一下子升到二十多,整个人陷入酮症酸中毒,被送到ICU抢救。

我们查出她的胰岛素水平几乎测不出来,长期碳水摄入不足导致胰岛功能进一步衰竭,这是她怎么也想不到的。

其实医学界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2023年《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一项研究追踪了近800名糖尿病患者,发现那些饮食中碳水化合物比例低于总热量30%的群体,在1年内出现酮症酸中毒的风险比正常饮食者高出将近4倍

而且越是中年女性,风险越突出,这可能和激素水平变化、基础代谢下降等因素有关。

再讲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知识点,有些人不是突然血糖高,而是长期慢慢升高,身体已经适应了高血糖的状态。

这种情况下,哪怕血糖回到正常,身体也会觉得不适应,反而容易出问题。就像一个人长期住在高原地区,突然回到平原,反而觉得喘不过气。

这种“糖耐受性错误”在中老年糖尿病人群中并不少见,需要医生根据个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而不是一味追求血糖迅速下降。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那我们到底该怎么吃。不是说不能吃水果,而是要选升糖指数低的,比如苹果、柚子、小番茄,而且控制在每天半个拳头大小的量。

主食也不能全砍掉,适量摄入粗粮、杂粮,比完全不吃来得更安全。蛋白质可以多吃,但不要单一,比如鸡蛋、豆腐、瘦肉、鱼都可以轮着来。不要轻信网络上那些“糖尿病食谱”或者“逆转糖尿病”的偏方,饮食控制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来医院晚了一天,可能就晚了一辈子。酮症酸中毒不是只有血糖高才会发生,也不是年轻人才会中招。

每一次饮食上的“无所谓”,每一次以为“我能撑过去”,都可能是压倒身体的最后一根稻草。糖尿病不是不能活得好,但前提是你得听懂身体的语言,别等它大喊大叫才去关心它。

别让一口吃进去的错误,变成一生都追不回的代价。医生不是吓唬你,而是见过太多原本可以避免的遗憾。每一个糖尿病患者,都该学会和自己的身体谈判,而不是赌输一次就全盘皆输

参考文献:

1.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年第2期全国多中心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流行病学调查

2.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3年第11期中低碳水饮食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影响研究

3.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年第4期中年女性糖尿病患者酮症酸中毒临床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