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男子中暑去世,发作到死亡不足24小时!别低估夏天“威力”

发布时间:2025-07-07 17:27  浏览量:2

河南一位年仅四十岁的男子,清晨还在田里劳作,傍晚已命丧医院。发作到死亡,不到24小时。他不是高龄老人,也没有基础病,更不是虚弱体质。他的死,不是因为病,而是因为热。这不是夸张,而是现实:中暑,真的可能致命。

很多人以为中暑就是“热得晕一会儿”,喝点水、吹吹风就好了。但重症中暑,是可以致死的,甚至比一些慢性病还凶险。它不单是“热”,而是身体调节系统的全面崩溃,一旦错过黄金抢救时间,进ICU都救不回来。

不是热晕那么简单,是器官正在“煮熟”

中暑分为轻度、重度。轻度中暑确实只是头晕、乏力、多汗,但重度中暑,就是医学上说的“热射病”。这个词听起来陌生,但它的致死率在50%以上。当核心体温超过40度,人体的蛋白质结构会被破坏,就像鸡蛋被煮熟一样,从神经系统到肝肾心肺,都会快速衰竭。

西医解释中暑,是体温调节机制失控。而中医则从“阴阳失衡、气机逆乱”来理解。《黄帝内经》早有记载:暑为阳邪,最易耗气伤津,闭塞心窍

这不是玄学,而是两种语言在描述同一个过程:身体的“冷却系统”崩溃,内部热量无法散出,五脏六腑被“热毒”灼烧,最终器官衰竭。

汗不是越多越好,反而是危险信号

有些人觉得,出汗是排毒,“出得越多越好”。但在中暑面前,出汗过多,反而是危险的征兆

当身体在极热环境下长时间暴露,汗腺会超负荷运作,导致大量水分与电解质丢失。钠、钾、氯这些微量元素的流失,会让神经传导、心跳节律都出现异常。一旦补水不及时,或只补水不补盐,反而可能引发低钠血症,出现抽搐、昏迷,甚至心跳骤停。

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大汗淋漓,等于心气外泄,心神不宁,神志昏昧

所以中暑昏迷,在中医看是一种“暑闭”状态,阳邪闭窍,必须“开窍醒神”,而不是一味降温。

为什么夏天会“热死人”?不是温度,是湿度

很多人误以为中暑只发生在高温天气,其实高湿环境更可怕。湿度高时,汗液蒸发困难,身体无法通过排汗降温,反而越出越多,体温越升越高

在南方一些城市,即使气温不超过35度,湿度接近100%时,体感温度可达40度以上。人体如同被“蒸笼”包裹,调节功能迅速崩溃。这也是为什么,不少人在傍晚、阴天中暑倒地,因为“闷”比“晒”更致命。

从中医角度,湿为阴邪,黏滞中阻,最易困脾伤阳。“湿热交蒸”是夏日最常见的邪气组合,中暑正是湿热攻心、热毒内陷的表现

不是干活才会中暑,坐着不动也可能倒下

别以为中暑只发生在室外。高温密闭的空间,哪怕坐着不动,也可能中暑

很多老年人喜欢关窗不开空调,怕“吹风感冒”,但室内温度一旦超过35度,空气不流通,热气堆积,就成了“人肉蒸箱”。尤其是老人、肥胖者、心脑血管病患者,调节能力本就差,极易中暑。

中医讲“老阳人多虚,阳虚则不能固阴”。老人本就阳气不足,面对暑邪更易中招,症状也更隐匿。不像年轻人一中暑就头晕发烧,老人可能只是精神恍惚、食欲下降,等发现时,病情已危重。

喝水防中暑?别只靠水,电解质才是关键

有人觉得只要多喝水就能防中暑。但真正致命的不是水分流失,而是电解质紊乱

人体内的钾钠钙镁等电解质维持着神经、肌肉、心脏的正常运作。大量出汗后,如果只喝白水,反而会稀释血钠,导致低钠血症。这会让人意识模糊、呕吐、抽搐,甚至陷入昏迷

西医强调补充含电解质的饮品,而中医则讲“生津止渴,调和营卫”。绿豆汤、酸梅汤、淡盐水,都是历代中医推荐的夏季保健饮品,既补水,又养津。

防中暑靠的是“提前准备”,而不是“临时抱佛脚”

一旦出现中暑症状,抢救时间非常短。热射病的黄金救治期是30分钟内,超过这个时间,死亡风险急剧上升。

所以重要的不只是如何治疗,而是如何提前预防。合理作息、避免高温时段外出、穿透气衣物、保持水分与电解质平衡,都是基础中的基础。

而对于老人、慢性病患者,更要主动避暑,不能“硬扛”

中医讲“未病先防”,防中暑也是如此。调养脾胃、清解暑热、扶助正气,才能从根本上增强体质,不被暑邪所侵

中暑不是意外,是可以预见的“慢性灾难”

这位河南男子的死亡,并非偶然。他在高温天劳动,未及时补水,感到头晕后仍坚持工作。傍晚昏迷,送医时体温已突破41度,肝肾功能衰竭,不治身亡。不是病太快,而是对中暑认知太慢

从医学角度看,这是一场可以避免的悲剧。从中医角度看,这是典型的“阳热内陷,暑邪闭窍”。无论从哪种视角,结局都是一样的致命

夏天不只是晒黑,更可能是“晒命”

我们总是低估了夏天的威力。它不像冬天那样寒冷刺骨,也不像地震、台风那样突如其来。但它的杀伤力,从不在表面。一场看似普通的高温天气,可能带走一个鲜活的生命

比高温更可怕的,是对高温的麻木。当你以为“没事,我还能扛”,其实身体已经敲响警钟

不是怕热就脆弱,是不怕热才危险

真正强大的人,不是硬扛着不吹空调,不是晒得满头大汗还说“我没事”。而是懂得在夏天保护自己,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下,什么时候该补充,什么时候该求助。

夏天不容轻视,中暑不是小事。别让无知,成为致命的盲区。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李刚,张晓慧.热射病的临床诊治进展[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3,32(03):294-298.

[2]王立新,赵雪.中暑与热射病的中西医综合防治[J].中国中医急症,2024,33(05):812-815.

[3]张文祥,李俊.高温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防护措施[J].中国公共卫生,2025,41(02):240-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