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岳认为中医治病必须求其本,用药贵在精而不是大处方大剂量
发布时间:2025-07-07 19:01 浏览量:5
张景岳,原名介宾,是明代绍兴人,是温补学派的大医大家,也可说是这个学派真正的创始人。他的理论和实践都紧紧围绕着“人之元气”为核心,讲的是人得病,关键得先找出病根。这个“根”不光是说一个病名,而是讲虚、实、寒、热、表、里这六大方面。而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虚”与“实”两字。为什么?因为虚是从人自己来的,是元气不足;实是从外面来的,是邪气侵犯。这两个一虚一实,就像门的两扇,合了错了,治疗就没准头。张景岳说,有时候虽有邪气,但人太虚了不能攻;可若邪气不除,病也不能解,这就是最难拿捏的地方。
他治病的总原则,是一切都要围绕护住人的正气来进行。用药不是说一味地攻邪或者补虚,而是看准人身体的承受力,再来决定是先补后攻,还是先攻再补。有些病虽然表面看起来是实证,但底子虚,贸然进攻,反倒把人打垮了。所以他主张,施治要精准,要做到“精一不杂”。补药就补药,不要补中带泄、补中带攻;攻药就攻药,不要攻中夹补、攻中藏温。他不提倡“配着来”,而是强调“分得清、用得准”。他说,与其给病人一边补一边泄,还不如少用一点纯补药,慢慢把正气养上来;反过来,如果是实证,也不要在攻里加补,而是用一点纯攻药,清清爽爽地下去。
景岳的辨证讲究细致入微,治病时也不怕大胆下药。他不追求方子花哨复杂,有时就一两味药,加大剂量,就能见效。他说,真正的医生,在病情关键的时候,不能畏首畏尾。即便药开得对,如果胆子太小,药量不足,就像用杯水去救火,怎么可能成功?他指出,那些新起的急病,往往只要辨明虚实寒热对头,就要立刻果断用药,该攻的就攻,不要犹豫。一旦拖延时间,病情就可能从浅变深、从轻变重,到时候治疗难度就大了,甚至牵涉生死。
他还特别强调一点,就是“大剂用药”的合理性。他不是一味地迷信猛药,而是说,要看这个药是不是非用不可。如果情况紧急、人又受得住,那就可以放胆去用。药的性能温和的,可以多用一些;性能急烈的,也要考虑用量。总之,他看重的是药效要对口,劲力要够。比如有些病,三五味药就行,但每味药的量不能含糊。不能因为怕事就开小药量,那样是治不了病的。他讲用药要“多多益善”,不是说乱多,而是多得有理,有效才是硬道理。
除了用药,张景岳还强调治法要有“章法”。他对方剂的组合讲究君臣佐使配合得当,重在主药突出,不杂不乱。他常常主张以一味药为君,其他二三味为佐为使,抓住主要矛盾直接处理。他不赞成药方搞得太花哨,说那样容易失去重点。他治疗往往快准狠,有时甚至是“见效如神”,所以在当时被人称赞“单方重剂,莫不应手霍然”。这不是迷信方子简,而是因为他辨证辨得准,用药用得狠。正因为有这个功夫,才敢用简药,才用得稳准狠。
张景岳的医道,表面看是温补,实则是大气磅礴,讲的是对人体生机的全力扶持。他不光重视内补,还敢于外攻;不光讲温养,还不怕峻下。他的“温补”不是说啥都补,而是以正气为本,在补中求调,在攻中顾守。能抓住关键点,敢做决断,不迷信古方,也不惧创新。他的理论和实践,后来对清代温补派、扶阳派有深远影响。他的医术,不是死板板的条文,而是一种活生生的变通法则,是一套从病机入手、以人本为根的诊治体系。在整个中医学史上,张景岳的贡献,不仅是提出温补的概念,更重要的是把辨证论治的精神,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