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悍刀行:王仙芝这人不是挺好的吗?为何后面被徐凤年杀了?
发布时间:2025-07-06 12:52 浏览量:4
小说其实没那么复杂,现实情况远比设想更直接。纸质书的时代已快走到尽头,眼下几乎不再有人坐在案前静读砖头书。随身的手机、移动端,一刷就是好几个小时。新媒体让阅读碎片化,一不小心,写小说、当网文作者,变得比出书简单多了。
玄幻、仙侠、历史混成堆,套路谁都看得出来,开篇主角憋屈、后面金手指拉满,十有八九雷同,却偏偏《雪中悍刀行》的气息有些不一样,该书还能火到被拍成剧。究竟凭啥能做到这点,原作者得有点门道,但这届读者真有耐心看到最后吗?
渐渐看明白,网络小说门槛低不假,写起来几行字,题材玄幻为主,说穿了主角无非全程开挂,结交能人异士成长路线一成不变。按理说这种类型已经供大于求,结果《雪中悍刀行》反而异军突起,难不成真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说到底,该作能吸引大批粉丝,因为作者根本没按照通常玄幻思路来写。
设定玄幻,骨子里却透着实打实的武侠风,主角徐凤年说成长就成长,表面浪荡、内里精明,演绎一出北凉王的成才史。而同台的王仙芝,有点像那种处处和主角对着干,结果谁都说不清这人到底是敌是友的“高手模板”。不过王仙芝最后被徐凤年杀了,有点难以理解,真的是主角光环作怪吗,还是另有原因?
新派武侠小说要想不落俗套,得像《雪中悍刀行》这样,不只搬用玄幻设定,“借古讽今”的痕迹相当多。譬如取材融合了魏晋时期的文化、人物、官制,甚至小说里角色的言谈举止全带着一丝魏晋风流。作者极力模仿的其实并不是哪一本前作,更像是在用草蛇灰线勾勒出魏晋那股子时代气息,想让冷门朝代变得生动起来。说魏晋风骨到底是啥?现在网络上查资料,大多在繁杂琐碎的笔记里。
士大夫阶层崩塌、秩序混乱,这些魏晋风景线全被揉碎进小说背景里。体验感说不上完美——太自由,太无序,反而成了个性解放的温床。谁还在乎繁文缛节?对“人本身”的书写抢了主角,人物写出来才是关键。这种新颖方向,和那些动不动就突出主角“仙姿玉貌”“气质非凡”的小说完全不一样。
在人物刻画上,作者也有意为之,不会像惯常网文里那样只强调主角厉害。其它角色的成长轨迹、性格缺陷也留出了足够空间。对徐凤年的气场,从来不用旁白硬讲,反倒通过周围人的反应慢慢铺开。比如进京那条街,女子们出奇热情,甚至有点儿追星的味道。这写法明明有点像《世说新语》讲潘安、魏晋美男的那种风头。放在现代人心里,苏了一把,不知这样客观吗?
徐凤年也好,配角们也罢,锋芒都不遮掩。作家干脆打造出群像,每个人物甚至连“宿命”都能琢磨出来。有人天赋爆表却自大成性,有的心宽体胖重情义,还有婉约高手仗剑江湖。作者似乎并不关心逻辑自洽,有点像画水墨,泼一片墨晕,谁是谁,看命。
错觉是群像才让小说厚道,其实细究下,无数网文都号称群像,真做得像样的寥寥。这里反而更像一池池人事漩涡,永远分不出轻重缓急。小说的底蕴也就靠这些复杂群像撑起,不迷人没道理。
抛开这些“虚头巴脑”的部分不提,主线还是回归主角:徐凤年。这人被设定为真武大帝转世,北凉王世子,表面纨绔,实则老谋深算。不对,这套写法确实和大部分玄幻主角没分别。但作者安排他成长线颇为曲折:经历丧亲、苦练刀法、习武当秘籍,父亲逝世后,独自扛起北凉重任。既要对抗外寇,还得化解内部分歧。北凉文臣武将,各怀心思,乱哄哄地也没托出一个铁板一块。徐凤年收复人心靠的是父亲昔日声望,再硬的骨头,总有人跟着闯。
其实王仙芝的设定比主角还扎眼。年近百岁,武力值爆表,死活守着天下第二的位置。对高手的尊敬倒也有些气度,他活着就是武林“天花板”了。这人一辈子不依赖神兵利器,单手应敌,大小战斗经历了不下1500次,败绩全无。不过王仙芝败在李淳罡手下不止一次,六战皆负,还乐意自称“第二”,有点像认死理的书呆子型武者,又不排除他其实就是高处不胜寒时自得其乐。
细看徐凤年对阵王仙芝,第一回合,徐凤年凭着真武之体短时间内气势如虹,不到一炷香,却消耗殆尽,王仙芝也没继续缠斗,留了个悬念——两人只等主角晋升“陆地神仙”时再战。说白了,仇恨与欣赏并存,没个绝对答案。
到了最后一战,徐凤年轻飚极限,终于杀掉王仙芝。真心讲,所谓主角命硬,也只是主角命硬,那王仙芝这样压得住场子的高人,没了就没了,江湖风向立刻生变。但真有这么简单吗?
对外人来说,王仙芝始终是纯粹的武痴,既服高手,也敢于不断挑战极限——但真要细品,徐凤年和王仙芝本来还有惺惺相惜那一层。两人最终却走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原因众说纷纭。
第一种说法,两人世界观已经分裂。王仙芝追求极致武道,但其本质想要权力,地位,要坐到天花板顶端,这让徐凤年无法忍受。仔细想,不见得站得住脚,毕竟彼时的江湖本就是藏污纳垢,谁又能独善其身?光凭理想,甩锅给“世界观不合”,未免过于潦草。
还有种说法,王仙芝的狠劲太多,必要时会不择手段。徐凤年有自己的底线,眼见得身边的人命都可能因此威胁,干脆不再留情,真下了杀手。有人觉得这样刻画显得主角太绝情,可同样道理,如果软弱了,到头遭殃的不还是自己一方?可作者到底是不是想把徐凤年写作无恶不作的枭雄,没说清,留了口子。
而且王仙芝未必就那么“纯粹”,据某些记载,他用过一些迂回计策,不管阴谋还是阳谋,棋高一着,主角命悬一线时,也不见得王仙芝会手下留情。两人结怨,未必只是武道之争,江湖就是这么点儿现实。
说是替父报仇案而发,两人的恩怨错综复杂。按说英雄惜英雄,可现实真有可能只是刀剑下见分晓?江湖规矩写得再漂亮,最后也不过一场生死搏杀。有网友翻过类似资料,严谨点说,也是多方消息源,觉得两人之战其实在推动江湖“换代”,王仙芝消失后,整个武林少了最大山头,主角成长线才真正“持正统”。不过,这说法好像有点太教科书了。
可没准也不是这回事,江湖中死去的哪一个不是被“套路”所困?徐凤年能活下来,根本上拼的是决断,不是武功。王仙芝也未必落下风,只是命运如此,没得挑选。你说结局张扬,现实里的高手,真有主角那样命强吗?不一定。
站在不同角度,一次对决也许仅仅是权谋的博弈,抑或是那代人的落幕。主角未必都是正义使者,王仙芝也不是永远的纯良。江湖风云,不过一场浮生如梦。要是再仔细琢磨,有些矛盾其实来自于自身,很多事不是“杀与不杀”能决定的。哪怕再来一次,有谁能保证局面不乱套?
不过从另一个维度看,这类新派武侠若想彻底翻篇,只靠沿袭魏晋风流、构建群像显然不够。偶尔也该给主角设设障碍,不然看起来不会假?有人说,徐凤年终究少点烟火气,这话听着挺有道理,但仔细想想,不也是现实所需。谁能活得那么清醒?
动人的江湖,不是套路能套得出。没什么好总结的,主角和对手都带点瑕疵,互有短长。正如小说自己不愿给结局盖棺论定一样,其实,杀与不杀,不过一念之间,谁又能说清,这才有趣,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