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入伏将至,要提醒家人避暑,顺利度过三伏天,早看早准备

发布时间:2025-07-07 20:34  浏览量:5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天气热出命”的话,并不是吓唬你。每年一到三伏天,医院急诊科总是人满为患。中暑、心梗、脑卒中、热射病,一桩桩都与高温密切相关。身边的老人、小孩,在这个时候特别容易出问题?

入伏将至,别忘了提醒家人避暑,顺利度过三伏天,早看早准备。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关乎健康的警示。

从我这些年反复接待老年人高温中暑的经验来看,“不重视”是最大的问题。

很多人觉得“热一下就过去了”,但你知道吗?在持续高温下,哪怕你不出门,身体也可能悄悄“中招”。

三伏到底有多吓人?这是全年中气温最高、湿度最大、人最容易脱水和中暑的一段时间。尤其是老人,人体调节功能下降,汗腺退化,体温调节能力减弱,一旦高温袭来,很容易就出大问题。

年轻人顶多出一身汗,而老年人可能直接晕倒在地。

我们常说“冬有三九,夏有三伏”,但你知道三伏为什么这么难熬吗?不是因为热,而是因为湿热交加,让人像在蒸笼里,体内热气出不来,外部热气进不去。

这种“内外交困”的状态,最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道问题。曾经有一位70多岁的老大爷,一天喝了不到500毫升水,结果下午就因为脱水引发心律不齐送进急诊。

别再以为“喝点凉水、吹吹空调”就能解决问题。真正的避暑,是从生活每个细节抓起。

先来说饮食。很多人一热就没胃口,天天吃冷饮、西瓜、冰啤酒。但你知道吗?这些东西会让脾胃功能变弱,反而更容易出现腹泻、胃胀、食欲差。

特别是老年人,脾胃本就虚弱,吃太多寒凉食物,只会“热中加寒”,导致身体更加疲乏无力。建议这段时间多吃温润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比如绿豆汤、冬瓜汤、丝瓜炒蛋。既补水又养脾胃,才是真正的避暑饮食。

再说穿衣。很多人穿得越少越好,可对老年人来说,肚脐和后背千万不能着凉。这是人体阳气最

集中的部位,一旦吹风受凉,很容易引起腰酸背痛,甚至诱发旧疾复发。

我见过不少老人,一到伏天为了凉快,晚上赤膊睡觉,结果第二天起床腰部僵硬、头晕乏力。伏天养阳,护阳气比什么都重要。

还有空调的使用。不少老人舍不得开空调,怕“风寒入体”。但真正的问题不是开不开,而是怎么开,开多少,开多久

我经常建议家里有老人的,把空调温度设在26℃左右,定时通风,每天开窗换气2次以上。不要对着人吹,也不要整晚开着睡,否则不但不降温,反而容易引发呼吸道感染。

每天适量饮水是最关键的避暑措施。老年人因为体内水分减少、口渴反应也不敏感,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脱水。

推荐每天饮水不少于1500毫升,尤其是早晨起床和晚上睡前,适量补水有助于降低血液黏稠度,预防心脑血管事件。

你可能不知道,很多老年人猝倒的“元凶”,其实就是轻度脱水+高温引发的血栓。

还有个冷门但重要的提醒:三伏天出汗多,钾、钠流失严重,容易引发电解质紊乱。建议饮食中适当增加含钾丰富的食物,如香蕉、菠菜、豆制品等,帮助维持体液平衡。

不少老年人本身吃利尿药、降压药,更要注意避免电解质紊乱引起的心律失常。

你以为中暑就是头晕、出汗?那只是轻的。真正危险的是热射病,体温可高达40℃以上,意识模糊甚至昏迷,死亡率超过50%。

我接诊过一位独居老人,儿女出差,老人午后在家中无风通风差的房间睡觉,结果3小时后被邻居发现昏迷不醒,送医就诊时已经是热射病晚期,遗憾离世。

三伏天不是简单的热,而是对身体的持续打击。

这时候就特别强调“早预防、早应对”。建议家中老人规律作息,避免午后出门,早晚适当活动,避免剧烈运动。

尤其是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的老人,三伏天要定期测血压、血糖,服药务必按时按量,切忌擅自加减药。

另外提醒一句,伏天不等于不能进补。有些老人夏天怕热,什么都不吃,但实际上伏天是“冬病夏治”的好时机。

比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风湿关节痛,都可以通过三伏贴、艾灸等传统疗法进行调理。但一定要在正规医疗机构进行,切忌自己乱贴。

三伏天也是孩子们容易“发烧、拉肚子”的高发期。家长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吃隔夜菜,避免生冷食物过量,同时保持良好作息,增强免疫力。

在这个“最考验人耐力”的三伏天里,我们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是健康守门人。提醒一句:三伏天不出问题,是你提前做了准备;一旦出问题,后悔都来不及。

别等天气最热时才开始慌张,真正聪明的人,早在入伏前就做足防护。

我们常说“防病胜于治病”,其实就是在提醒我们,健康不是看病的事,而是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

三伏天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体能考验”,不是看你能扛多久,而是看你准备得有多充分。

把这篇文章转发给你关心的人,尤其是家里的老人。避暑不是小事,是保命的大事。

参考文献:

1. 刘莉,王志强.高温环境下老年人健康风险及对策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22,38(4):548-551.

2. 陈晓梅,张燕燕.老年人中暑的临床特点与防治对策[J].实用老年医学,2021,35(2):123-125.

3. 孙丽.三伏天高温对心脑血管病患者健康影响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23,61(6):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