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再次成为关注对象!医生提醒:吃蜂蜜时,要注意这3点

发布时间:2025-05-16 13:39  浏览量:5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蜂蜜这种东西,一直在大众饮食里占着一席之地,几千年没被淘汰,反而越炒越热。

有人拿它当保健品,有人拿它代替糖,有人天天早上冲水喝,觉得能润肠通便、抗炎护肝。

最近医学圈对蜂蜜又有了新研究,不少医生再次提醒,蜂蜜确实有用,但很多人吃错了,用错了,甚至体质不适合,结果吃着吃着就把身体搞乱了。看似天然,实则不简单。

蜂蜜的营养成分表摆出来,含糖量在75%左右,其中主要是果糖和葡萄糖,其它的微量元素、酶类、抗氧化物虽然有,但数量并不多。

也就是说,它的绝大多数成分还是糖。那为啥它一直被认为健康?这便要从其糖结构与活性物质谈起。

和精制白糖不同,蜂蜜里的果糖吸收速度慢一点,不容易立刻拉高血糖,此外还有一些天然酶类,能在小肠中调节消化速度。

这类特点对普通人来说问题不大,但对特殊人群,比如糖耐量异常、胃肠敏感、免疫系统反应过度的人,反而可能是个负担。

医生提醒最多的一个点是,不要早上空腹喝蜂蜜水。这个行为很多人都有,尤其老年人,觉得起床后先润润肠子。

其实空腹时胃液分泌少,血糖本来就在低位,这时候突然灌一杯高浓度果糖溶液,胰岛素分泌会快速反弹,容易引起头晕、心悸,甚至低血糖反应。

特别是有些人本身血糖波动大,长期这样喝,很容易扰乱胰岛素节律,反复刺激胰腺。

北京协和医院做过一项临床调查,空腹饮用蜂蜜水的人群中,餐前低血糖发生率比普通饮水人群高出26%,其中40岁以上女性风险最高。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风险是过敏。蜂蜜来源复杂,不同蜂种、不同蜜源植物会含有不同的花粉、植物蛋白、微量生物残留。

特别是未经巴氏杀菌的天然原蜜,更易引发过敏反应。对花粉敏感或有过敏体质的人吃蜂蜜很容易出现口腔瘙痒、喉咙肿胀,严重时还会诱发哮喘或者急性荨麻疹。

有些人还以为是“排毒反应”,硬挺着继续吃,结果越吃越重。

四川医科大学报告中收录的124例蜂蜜相关过敏病例中,有31例发展为全身过敏反应,3例入院急救,提示蜂蜜虽然天然,但绝对不能等于“无害”。

第三个问题,是蜂蜜在高温下的化学结构变化。不少人喜欢用开水冲蜂蜜,觉得这样泡着喝效果好,其实这反而是毁掉营养的行为。

当温度超过60℃时,蜂蜜中的关键活性成分——如过氧化氢酶和葡萄糖氧化酶——会迅速降解,这些酶类物质正是赋予蜂蜜抗菌和抗氧化特性的核心要素。

不仅没起到养生作用,糖分还更容易变性,加重肠胃负担。重庆营养学研究中心实验证明,蜂蜜在75℃热水中冲泡3分钟。

活性酶活性下降幅度超过90%,抗氧化能力下降超过一半。这也说明,蜂蜜越热吃越没用。

很多人把蜂蜜当糖替代品,但这本身也有误区。尽管其GI值较白糖略低,却仍旧属于高能量、高糖食物。

蜂蜜的能量密度较高,100克样本的热量含量约为320千卡(kcal),与200克煮熟白米饭的代谢能当量相当。

一天吃一大勺,热量就占了晚餐的三分之一。如果本身基础代谢低、运动少,很容易在肝脏里转化成内脏脂肪。

慢慢会发现体脂升高、胰岛素抵抗加重,肝功能指标也开始有波动。

有些人甚至被查出脂肪肝之后还不知道怎么来的,医生问一句,“是不是经常吃蜂蜜”,答案往往是“每天吃,一直觉得对身体好”。

还有一种被误导的使用方式,是用蜂蜜来“润肺止咳”。特别在秋冬季,感冒时很多人靠蜂蜜水来缓解喉咙问题。实际上,大多数这类效果是心理安慰。

临床观察表明,蜂蜜对缓解干咳症状及轻度咽喉刺激具有显著效果,但对伴有痰液的咳嗽或重度炎症效果有限。

如果是病毒感染、过敏性咳嗽、支气管炎引发的痰多气喘,蜂蜜作用有限。甚至部分病例中,蜂蜜里的糖分会刺激黏膜分泌,让痰液更粘稠,咳得更难受。

英国一项对比研究显示,儿童夜间咳嗽使用蜂蜜水和对照组在缓解程度上差异不大,成人更是基本无差别效果。

另一个研究方向也非常值得关注。近年来蜂蜜中的抗菌作用逐渐被提上日程,特别是“麦卢卡蜂蜜”一类被炒得很热。

这类蜂蜜含有一种叫MGO(甲基乙二醛)的活性成分,被证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幽门螺杆菌有抑制作用。

很多商家也借机宣传蜂蜜可以杀菌抗癌,但实际问题在于,大多数市售蜂蜜中MGO含量极低,且这种成分在高温、胃酸中极易分解,真正到达靶点的有效量远远不足。

新西兰某独立实验室检测了市面上15种麦卢卡蜂蜜,发现仅有4种MGO含量达到药理有效水平,其余产品仅为普通蜂蜜,溢价严重。

更重要的是,真正要达到抗菌效果,需要的剂量远超普通食用量,一天吃不出效果,长期高量吃则风险更大。

蜂蜜的确是自然界少有的未经过深度加工就能食用的糖类资源,它的口感、保质性和部分营养确实有优势。但它从来不是万能食物,也不是谁都适合。

尤其是对于糖尿病前期、代谢综合征、肝功能异常人群,长期、大量、错误食用蜂蜜只会加重负担。

营养学界早就提出一个观点,天然并不等于安全,关键还是看剂量和使用方式。蜂蜜能不能吃,怎么吃,要吃多少,什么时候吃,这些细节决定了它是“保健”还是“负担”。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一些人吃蜂蜜并没有引发明显的血糖波动,但却出现持续性疲乏、口干、易怒等亚健康症状?

这个问题可能和果糖代谢紊乱有关。蜂蜜的主要糖分果糖通过独特的代谢途径——不依赖胰岛素调节,而是经肝脏中的果糖激酶催化直接进入糖酵解过程。

过量摄入会导致肝脏三酰甘油合成速率超过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分泌能力,引发肝细胞内脂质蓄积,最终发展为肝细胞脂肪变性。

果糖还会干扰神经递质如多巴胺、5-羟色胺的平衡,导致情绪易波动、疲劳感增强。

虽然血糖看起来稳定,但身体已经在隐性负荷下超负运作。长此以往,代谢综合征的风险会悄然攀升。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周新益,邓华,文佳玉,等.蜂蜜复合浓缩原浆的研制及其止咳化痰活性[J/OL].现代食品科技,1-9[2025-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