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诊热射病激增,提醒:高温天气在家吹空调或别出门
发布时间:2025-07-08 00:33 浏览量:5
太阳像是打了鸡血,一整天不肯下班。马路上的热浪扑面而来,仿佛连鞋底都要被烫化。打开手机,新闻里一个接一个的“热射病确诊”案例让人直冒冷汗。
很多人觉得只要不去户外,待在阴凉处就没事,其实真没那么简单。这个病不是中暑的“加强版”,它是要命的,一旦发展成热射病,死亡率高得吓人。
热射病不是最近才有的名词,但每年高温季节一到,确诊人数都会“蹭蹭蹭”地往上涨。特别是这几年,天气越来越“离谱”,动不动就是40℃上下,而且高温持续时间长,夜里温度也不肯降。
很多人以为自己年轻力壮,顶多晒黑点、出点汗,真遇上热射病,根本来不及反应。尤其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儿童,身体调节能力差,在高温中待一会儿都可能出事。
说白了,热射病就是身体“过热”了,但不是简单的发热。正常人出汗是为了散热,但当外界温度太高,空气湿度又大时,汗水蒸发不掉,身体就没办法降温了。
慢慢地,体温飙到40℃以上,意识开始模糊,肌肉不听使唤,甚至连呼吸、心跳都开始失控。医学上把这种情况叫做“热射病”,它已经不是普通的中暑,而是生命处于危险边缘的状态。
很多人不了解,以为热射病只会发生在烈日下的工地、操场,其实在家里也能“中招”。尤其是那种不开空调、门窗紧闭的“蒸笼房”,温度一旦上来,人本身又不出汗,危险系数直线上升。老年人晚上不开风扇怕着凉,年轻人靠电风扇硬扛节省电费,这些看似“节俭”的做法,其实是在跟命较劲。
有个重要知识点:热射病没有“预警期”。你以为自己只是有点头晕、出汗多,下一秒可能就直接晕倒了。而且这个病进展极快,从最初的不适到意识丧失,可能只有短短几十分钟。
有的人早上还好好的,中午就进了ICU,抢救都来不及。很多时候,等到送医时体温已经超过42℃,大脑、肾脏、心脏都开始“罢工”,死亡率甚至超过70%。
那是不是只要出汗就安全了?也不一定。有一种热射病叫“无汗型”,尤其是在老年人中更常见。因为年纪大了,汗腺功能退化,哪怕体温再高也出不了汗。这种情况更危险,因为看起来人还挺“清爽”,实际体内已经“烧红了”。
皮肤干热、口干舌燥、意识模糊,就是无汗型热射病的典型表现,一定不能忽视。
很多家庭为了省电,白天不开空调,靠风扇、湿毛巾、喝冷水来“自救”。这些方法在轻度高温时可能凑效,但只要室内温度超过33℃,尤其是湿度也高的时候,空调就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需品”。特别是家里有老人小孩,千万别“硬抗”。即使是短时间的暴露,也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再来说说户外活动。有人喜欢清晨或傍晚出去锻炼,觉得阳光没那么强就安全了。其实不然,地表温度比气温高很多,即便太阳下山了,地面还在持续“放热”,加上空气湿度高,热气不散,身体还是会过热。
有研究显示,清晨五点地表温度仍可达到35℃以上,这时候跑步其实跟“蒸桑拿”没区别。
热射病的高危时间段并不只是正午,整个下午、傍晚,甚至晚上都可能是“危险时段”。尤其是城市里,水泥楼、柏油路吸热严重,形成“热岛效应”,到了晚上温度不降反升。所以说,不是太阳不晒了就万事大吉,没有空调的室内,晚上可能比白天更闷热。
从医学角度看,热射病属于“热相关疾病”中最严重的一种,和中暑、热痉挛、热衰竭是一个“家族”的,只不过它是最“狠”的那个。它不仅仅是体温升高,更伴随多器官功能障碍,比如肾功能衰竭、横纹肌溶解、脑水肿等。
严重时即使抢救成功,也可能留下后遗症,记忆力下降、身体协调能力变差,甚至影响语言功能。
再提醒一句,判断一个人是否可能是热射病,最直接的一个信号就是——意识改变。比如神志不清、说话混乱、行为异常,哪怕他还在走动,也不能掉以轻心。体温如果超过40℃,同时又出现意识模糊或昏迷,基本可以判断是热射病,必须立刻送医,千万别耽误。
说了这么多,其实一个核心提醒就够了:高温天在家吹空调或别出门。不是“娇气”,而是“命重要”。现在不少地方的高温预警已经拉响,气象台发的橙色甚至红色预警,不是吓人的花架子,而是真实的危险信号。
特别是连续高温的日子,人体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恢复,一天比一天“热得更深层次”。
如果实在需要外出,记住别空腹,穿浅色、宽松、透气的衣服,带好水,尽量选阴凉路线,10点到下午4点之间能不出门就别出门。
回家后及时补水、降温,别觉得自己“抗得住”就不当回事。一旦出现头痛、恶心、乏力、皮肤干热这些症状,哪怕只是轻微不适,也要警惕是不是身体在发出报警信号。
高温天气不是闹着玩,热射病更不是“多喝水就能缓解”的小毛病。它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温杀手”,发病快、进展猛、后果重,一点都不能轻视。
身边如果有老人、小孩、孕妇或者慢性病患者,务必要提前做好防护措施,空调、风扇、遮阳帘、补液盐,这些都不是“多余的”,而是“必须的”。
有些人觉得“自己年轻、体质好”,其实就是因为年轻,才更容易忽略身体的极限。等到身体撑不住时,可能已经晚了。
所以提醒一句,热射病不是传说,也不是罕见病,它可能就在你生活的某一刻悄悄发生。与其事后后悔,不如提前避开风险。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资料:
1. 《热射病的临床特点及救治策略分析》,中国急救医学,2022年
2. 《高温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研究进展》,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1年
3. 《城市热岛效应对居民健康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环境与健康杂志,20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