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观察|暮年更需暖阳: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

发布时间:2025-05-19 15:13  浏览量:2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议题。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牵动着无数家庭的情感和心境。

文 |王小槑 龙方媛

“最近发现我妈越来越焦虑,会为一件小事不停地打电话……”

“外公认识我们所有人,但折磨我们所有人。他总觉得我们要害他,觊觎他的钱……”

“我妈好像换了一个人,说什么她都不信……她觉得自己是正常人,家人都不正常……”

近年来,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情况逐渐成为热议话题。比如,以老年人抑郁为关键词在小红书上进行检索,相关帖子过万。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组织撰写的老龄领域蓝皮书—《中国老龄发展报告2024—中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显示,我国23.76%的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受,4.75%的老年人“经常感到孤独”;26.4%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6.2%的老年人有中重度抑郁症状。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走进了精神科。

“我为什么会得这种病”

方萍今年68岁,两年前被确诊为抑郁症。至今,她也没想通自己性格开朗、爱说爱笑了大半辈子,怎么就被抑郁症给缠上了。

和许多同龄人一样,方萍一直在帮儿子带孩子。做完家务、接送完孩子,她会看喜欢的电视剧,到广场上跳舞。然而,2023年2月,方萍突然对这些都失去了兴趣。她说:“不想吃饭、说话,情绪很低落,具体为什么又说不上来。”

儿子见母亲状况不佳,以为是带孩子太累导致的,便将其送回了老家。方萍也以为回到熟悉的环境中生活,情况能有所好转。然而,她依旧无精打采,有时还会忍不住流泪,甚至失声痛哭。

亲友以为方萍是一时情绪不佳,纷纷劝说:“儿女都成家立业了,对你又那么好,你有什么想不开的?”方萍也努力让自己想开些,但越努力越不见效果。她开始失眠,甚至产生了“活着没意思”的念头。眼见母亲日渐消瘦,大女儿决定带她去医院。辗转多个科室,做了各种检查,一切正常。最后,有医生建议方萍去精神科看看。很快,她被诊断为抑郁症。

“我为什么会得这种病呢?”方萍一时无法接受。她说,自己前半生很辛苦,如今日子好了,怎么反而生病了呢?她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怕拖累孩子的方萍陷入了深深的自责。

其实,方萍的想法并非个例。根据笔者从精神科了解到的情况,受传统观念、社会认知偏差等因素影响,当前,大家对老年人精神健康的关注度和主动寻求专业帮助的接受度,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老年人及其家人对精神疾病普遍存在病耻感。即使前往精神科,他们在描述病情时也常以身体不适为主诉,比如胸闷气短、头晕头疼、食欲缺乏等。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医师张保华介绍:“老年人的抑郁症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患者本人往往不愿意来,还会隐瞒病情。我们医院的调查研究显示,老年抑郁症患者从出现症状到确诊平均延误14个月。而在此期间,子女的主动发现率不足20%。

在采访中,笔者听到了不少悲伤的故事。离异后,李刚患上了焦虑症。因为独居,他的问题未能被及时发现和干预。后来,在好友的帮助下,李刚进行了积极治疗,但效果不佳,以自杀的方式离开了这个世界。陈芳一生要强,不适应退休生活。最终,她被确诊为抑郁症。经过治疗,陈芳自觉病愈,停了药。等到抑郁症再次发作时,陈芳和家人都没有重视。而这一次,陈芳未能成功战胜病魔……

如此看来,方萍实属幸运。了解具体情况后,二女儿约了北京的专家,给了她很多支持。“二女儿学了很多心理学知识,还考了心理咨询师证。她说老年人患上抑郁症很常见,就像感冒一样,还给我讲了很多成功治愈的例子。”不同于其他人总和方萍说不要想太多,二女儿告诉她想哭、不想吃饭都是正常的,只要积极面对,把一切交给时间和医生就好。

“他怎么如此不理解我”

患病虽然是一个人在承受,但与病症的攻坚战是全家参与。马春霞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平罗县妇联的工作人员。近两年,她的工作多了一项—帮助那些因老人心理健康问题而倍感焦虑的家属们。马春霞说:“子女面临很大的精神、经济、精力等压力。如果是独生子女,只能一个人硬扛;如果是多子女家庭,还可能因责任分担不均而产生冲突。”

退休后,李云经常“生病”,几个儿女隔三岔五就要带她去看病。尽管每次检查的结果都是一切正常,但李云坚持说自己有病。没办法,儿女们只能继续带着她看病。儿女们被折腾得身心俱疲,纷纷表示:“很无奈,却也没办法。”其实,李云是心病,因为每次子女带她看完病,她都会好上一阵子。等子女陪伴少了,她又会“犯病”。

有如李云般频繁进出医院的,也有老人住进医院就不肯回家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一些医院新增设老年病科、老年医学科的原因。“身体检查不出明显疾病,但他们总感觉不舒服,住在医院可以获得安全感。这其实反映了老年人对心理关怀的渴望和需求。”湖北江汉油田总医院的李医生说道。

精神疾病并非忍耐就能消除,可能会以躯体形式呈现出来。相应地,躯体疾病也可能成为老年人患精神性疾病的原因。比如,帕金森综合征和阿尔茨海默病都是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会诱发精神性疾病。刘明恰是因帕金森病引发精神性疾病人群中的一员。

在患病的第五年,刘明病情急剧发展,开始出现幻觉,这让老伴儿杨芬苦不堪言。刘明问:“谁坐在那儿?”杨芬回答说:“没有人,真的没有人。”类似的对话在刘明夫妻之间无限循环。杨芬说,刘明经常陷入恐惧之中,床头总要放着剪刀或哑铃“防身”。

回忆刘明生病这几年,杨芬心情复杂,心疼、难受、后悔等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最开始,我没把他当成一个病人对待。他不睡觉、跟我吵的时候,我真的很委屈,觉得他怎么如此不理解我。”

随着病情的发展,刘明渐渐变得不能自理、离不开人。子女在外地工作,出不上力。杨芬先请了一名钟点工打扫卫生,自己全身心照顾老刘。可后来刘明晚上一直不消停,她渐渐熬不住了。无奈之下,杨芬选择了分房,又请了一名夜间护工陪床,以换取自己的休息时间。子女们不忍母亲吃苦受累,多次劝她把爸爸送到精神病院,可杨芬在崩溃、大哭过之后,依然咬牙坚持着。

觉得满屋子都是老鼠、感觉家人要害自己……幻觉、妄想虽千差万别,实际都属于精神病症状。老人意识模糊、胡言乱语、情绪失常,家人也跟着遭受煎熬。杨芬说:“所有人都在说理解病人,但没有人考虑家人的承受力。”

如果家里同时有几位老人需要照顾,更是难上加难。51岁的小平有个大家庭,爸爸94岁,妈妈91岁,同辈的五朵金花除了小平都已年过六旬。妈妈有轻微的焦虑症,时刻紧盯家里的每一份开销。女儿们负责家庭日常采购,买了什么都要找她一一报账。她会一笔笔算清楚,稍有不符合她心意的事情,都可能引发一场激烈的争吵。

爸爸出现了轻微的幻觉,时不时会讲老伴儿对自己不忠的故事。尽管女儿们对妈妈的人品深信不疑,但爸爸坚信自己的判断。妈妈经常以泪洗面,焦虑情绪愈发严重。

因为父母的心理和情绪问题,小平的大姐也开始焦虑不已。尤其她已经71岁,身边不时传来同龄人离世的消息,大姐经常忍不住想:如果自己比父母先去世,怎么办……旧的问题解决不了,新的问题已经出现。每次轮到自己照顾爸妈时,小平都犹如上战场一般。

我们能为老人做什么

老年人的精神问题十分复杂,导火索主要有三个:一是个人本身属于易感体质;二是不可逆的衰老,机体退化,各种疾病引起的躯体不适或疼痛诱发精神疾病;三是生活中的突发事件,如亲友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等导致老年人产生应激反应。

无论哪种情况,家人都需要多关注老年人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对此,张保华建议子女采用“三主动”的策略,即每周保持两次以上的与父母深度交流和服务;关注父母的睡眠、食欲的细微变化;鼓励父母参加社区活动,保持社会联结。“如果发现情绪低落持续超过两周,及时带患者就医。”

在精神科就诊时,医生会建议患者进行心理测评,了解他们是否存在焦虑、轻微抑郁等问题,以便制定针对性、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

北京安忻睡眠门诊医疗主任彭旭解释说,精神科的诊断原则是不怕上纲上线,就怕漏诊。“我们需要让公众意识到,其他科室查不出问题的躯体症状很可能是心理问题。一些躯体问题之前可能都有心理诱因,如生气、害怕或各种应激事件。还有一些老年人本身就有躯体疾病,如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等慢性病。时间久了,这些疾病也可能引发情绪反应,甚至影响脑功能。对于这种情况,辅助精神治疗是很有必要的。”

就医后谨遵医嘱、坚持科学治疗尤为重要。一些患者在确诊后,因为担心药物的副作用,会自作主张减少用药,以至于病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甚至一再反复。也有一些患者自主加量,觉得年纪大了不怕药物依赖。比如老年人常见的睡眠障碍。睡眠障碍是精神障碍的症状之一,也在精神科的诊疗范围内。受褪黑素分泌减少、慢性病疼痛、夜尿增多等因素的影响,老年人睡眠质量呈下降趋势。2025年3月16日,由中国疾控中心开展调查、中国睡眠大数据中心发布的《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显示,“70后”“60后”“60前”人群睡眠困扰率分别为55.5%、65.8%、73.7%。

出现睡不着、睡得少的情况,很多老年人及其家人会认为这是衰老的必然现象,不假思索地求助于安眠药。对此,彭旭建议:“不要乱用安眠药,重点是养成好的习惯,定点上床。学会自我放松,掌握一些传统的养生保健方法,如太极拳、八段锦等。”

此外,包容、温馨的家庭环境必不可少。张保华提醒家属应尽可能地去了解、理解疾病,不要批评老人,要给予他们充分的陪伴、理解、支持。只有关注老人内心的真实需求,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安全,他们才能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享受晚年时光。

接受采访时,医生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了院前治疗。目前,一些相关医疗资源已下沉到社区,基层医生也在接受相关培训。一些社区设置了社区心理服务站,陪伴老年人聊天,为其提供心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