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型人格”火了:遇到一丁点困难就想放弃的人,是种什么心理

发布时间:2025-05-15 19:59  浏览量:3

最近,频繁看到有网友说 “ 已确诊为放弃型人格 ” —— 工作一有麻烦就想辞职; 谈恋爱一有矛盾就想分手; 生活一不如意就觉得活不下去了…… 无论是工作、学习、感情状况 , 还是生活小事 ……只 要遇到 一点困难 , 就能让TA们 化身 为 “ 当代退堂鼓表演艺术家 ” , 瞬间 放弃,从不为难自己 。 所以对“放弃型人格 ”来说,任何事情 不是1 00%,就是0 。 其实,一定程度上的知难而退,是人类的本能。 就像作家王尔德说的: “很多东西,若不是我们怕别人捡去,我们一定会丢掉。” 懂得 放弃那些没必要坚持的人 、 事 、 物,当然是一件好事 , 有时候甚至能减轻一部分内耗和焦虑。 但如果你遇到任何事情,根本不想做一丁点努力就轻言放弃,就要注意了—— 这 可能是 你长期 忽视自己的真实感受和 经历某些 创伤后,一种无奈的选择。 比如: 你可能一直以来都没有被重视过; 你认为的优点在别人眼里却一文不值; 无论你做得多好都会被挑刺、打压…… 于是慢慢地,你产生了严重的“习得性无助”心理,深深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或“努力了也没用”,从而逐渐丧失行动力,生命力也慢慢枯萎。 人本主义大师卡尔·罗杰斯认为: 每个人天生都有自我实现的倾向,也就是朝着最大化自身潜力、成长和发展的方向不断努力的过程。 只是随着成长的不断变化,你的这部分“内在驱动力”被抑制了。 所以 今天,壹心理想和你 好好 聊一聊 : “放弃型人格”该如何自救? 我们并不是一开始 就很容易“放弃” 放弃型人格并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究其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 4 种情况 , 大家不妨看看究竟是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 1、压力触发了大脑的逃避反应 在心理学领域有一个很重要的 概念 ,叫做 “ 战逃反应 ” ,又称战斗或逃跑反应 。 指的是 : 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在面对威胁或危险时展现出的两种基本应对机制 。 一是选择战斗,即面对并抵抗威胁 ; 二是逃避,即逃离威胁。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而言,这种基于本能的逃避反应 ,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应对一些具象的、即时的、可逃避的物理威胁: 比如,在野外遇到猛兽,我们会本能地逃跑。 但有时,我们也会错误地将那些抽象的、持续的、不可控制的社会压力源(如竞争压力、学习压力、情感压力)视为“危险情景”,从而触发逃避行为。 当这种“压力-逃 避”的应对机制形成习惯 ,就会逐渐演变成“逃避困难”“逃避成长”的“放弃型人格” 。 2、过度“ 即时 满足”的生活 ,让我们失去了耐 心 短视频 10 秒钟就能带来强刺激; 5 分钟就能 两倍速 看完一 部 电影解说; 点外卖 2 0分钟左右就能吃到 美食 ; 网购第2天 就能收到快递; 想学点东西, 用AI一查,3秒钟就能获取答案和资料 …… 我们 现在的生活太容易得到 “ 即时满足 ” , 网络和科技的发达 能够在短时间满足我们内心的欲望 , 提升效率 。 但这样的 体验 , 也重新塑造了我们的 “ 耐性阈值 ” —— “耐性阈值”的降低,为“放弃型人格”的诞生提供了条件: 因为没有耐心,所以遇到一点点困难、麻烦,就会轻言放弃。 而“放弃型人格”这种玩梗的形式,又冲淡了我们越来越没有耐性的负罪感,给这份不安找到了一个合理的解释,从而形成了 恶性循环 。 3、内心深处隐藏着未愈合的创伤 可能你有过这样的经历: 曾经无论怎么努力都得不到父母的认可; 在职场中反复被否定、忽视、PUA; 经历过一段不健康的亲密关系; 身陷完美主义的陷阱,永远觉得自己还不够好…… 类似这些负性体验带来的创伤,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它只会隐藏在我们心中,让我们在潜意识里将每一次的“失败”和“挫折”,等同于自我价值的全面否定。 于是为了避免“再次证明自己无能”,选择直接逃避挑战 。 4、对 于 “ 心流 ” 的错位认 知 “ 心流 ” 是由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的概念,指的是: 个体在专注进行某项活动时,因目标明确、挑战与技能平衡而产生的忘我体验。 其核心的特征包括:明确的目标、即时反馈、挑战与技能匹配、时间感失真、自我意识消失。 “ 心流 ” 可以算得上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个概念,很多人都在追求并运用这种概念,来提高工作、学习的效率。 但有时错误 地 理解和运用心流状态,反而会造成负面效果。 比如,类似于打游戏这 种 有规律的行动,可以让我们 的 意识变得更加有序,进而达成一种 “ 心流 ” 状态。 虽然 它 能够 帮我们 缓解无聊、降低心理压力,让我们在短时间内提升专注力,却并不符合 “ 挑战与技能匹配 ” 的特征,也没有任何增益体验的作用。 而部分 “ 放弃型人格 ” ,就忽视了挑战与技能的动态平衡状态: 当技能远超挑战时 , 容易导致倦怠、无聊,甚至产生自我怀疑; 当挑战远超技能时 , 容易引发焦虑、压力,最终可能因为无法承受而崩溃。

长期处在这样的极端状态下,只会导致意识秩序的崩塌,并不能让我们得到成长。

遇到一点困难就放弃 会不断侵蚀我们的生命力 虽然 放弃型人格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心理学概念, 但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当代年轻人的真实心理状态。 它 看似是一种随遇而安 、 缓解内耗 的躺平 模式 ,却 暗 藏着许多危机: 1、过度放弃, 会让人“ 习得性无助 ” 习得性无助,指的是: 个体在经历多次失败或挫折后,逐渐认为自己无法掌握结果,从而放弃努力,被动接受负面情境的现状,从而感到无助、失控的一种状态。 偶尔放弃一些不适合自己的人 、 事 、 物是一种智慧,但若总是不加以判断 就 轻易放弃,很容养成 “ 行为与结果无关 ” 的认知僵化。 因为不想让自己受到伤害,所以干脆躺平 、 摆烂,进而拒绝尝试更多的新鲜事物,逐渐形成恶性循环。 2、过度拖延和逃避,容易让问题积压成危机 放弃型人格的本质是过度拖延和逃避,这其实是一种不成熟的 “ 自我防御机制 ” 。 它就像是一个 “ 创可贴 ” ,可以短暂保护 “ 伤口 ” 避免感染,制造恢复的契机。 可若是一直 贴 着它,不让 “ 伤口 ” 适度 暴露在阳光之下,只会加速 “ 伤口 ” 的 溃烂 。 比如 : 伴侣之间一个很小的矛盾,明明沟通 一下 就可以解决,非要一直拖着 , 互不相让、冷暴力 ,最后只能 以 分手告终; 工作上遇到一个难题,只要多查阅一些资料、多询问同事就可以攻破,非要拖着不 行动、不 解决,最后只会导致 自己的工作甚至职业 出现更大的危机…… 3、频繁放弃、自我逃避 , 容易养成低自尊 自尊是 指个体 如何看待自己的核心信念,是人们看待自己的方式、对自己的评价与想法,以及人们赋予自己的价值感。 而频繁的放弃、自我逃避,很容易让我们觉得是自己不够好、没有能力做成这件事 、 配不上这个人…… 进而对自己的 能力 和价值产生负面评价,逐渐变成 “ 低自尊者 ” ,活得战战兢兢,没有气力去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 修炼成智慧的“放弃型人格” 才是人生真正的勇敢和豁达 “ 放弃型人格 ” 虽然会给我们的人生造成许多的困境,但也并不代表 “ 放弃 ” 毫无益处。 想要 “ 放弃型人格 ” 变得 对我们 有益 , 就 在于使用它的方法: 1、对那些不适合自己的人事物 , 勇敢 地说 “ 我不要了 ” 让自己饱受折磨的 工作 ; 一段并不健康的关系; 为了满足父母期望选择的 人生路径 …… 我们常常会被困在错误 的 关系、状态中,反复折磨着自己,甚至产生一种 “ 人生 要 完蛋了 ” 的想法。 这时我们就可以让自己的 “ 放弃型人格 ” 出来解决这一切,大声地对这些并不适合自己的人事物说: “ 我不要了! ” 人生的容错率,远比我们想象中的高,放弃 那些不适合自己的、消耗自己的事情 ,我们才能有 能量 ,去 做自己真正喜欢的、想做的事情 。 正如《黑天鹅》作者塔勒布所 说的 : “ 放弃错的,才能抓住对的概率。 ” 2、不要 一味 逃避 , 要 学会 “ 战略性放弃 ” “ 战略性放弃 ”, 指的是在资源有限、目标多元的情况下,放弃那些低价值的事物,专注于更有价值的领域。 可以试着运用 “ 四象限 ” 将目标细分为:高价值/高可行、高价值/低可行、低价值/高可行、低价值/低可行,然后专注于第一象限的目标。 同时还可以设定 “ 止损阈值 ” ,提前设定放弃的标准,以求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 比如 你 开始健身,但要是在3个月之内 体重、 体脂率 都 没有明显下降,就 可以考虑 放弃 目前的方式, 调整 新的 健身方案。 3、善用 “ woop模型 ” ,可视化目标和阻碍 《woop思维心理学》一书中,提到过一种可以 帮助 我们完成目标的 “ woop模型 ” :

w(即wish)愿望或心事:可以是近期想要完成的目标,也可以是现阶段对你最重要的心愿。

o(即outcome)结果:实现愿望或解决心事之后的最佳结果是什么?

o(即obstacle)障碍:达成愿望的阻碍都有哪些?可以是内心的阻力,也可以是现实的阻碍(父母、家人的反对、现实的不利条件等等)。

这个步骤要求我们去深度挖掘和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许多我们自己都无法理解的东西,但是没关系,一定要真诚地写下来。

p(即plan)计划:要克服或者规避这些阻碍,具体应该怎样去做?

在用 “ woop模型 ” 制定计划的时候,务必拿一张纸写下来,这样可以让我们 的 目标和阻碍全部可视化。 之后要做的,就是根据清晰的目标去执行,放弃那些无关 的 、会造成影响的阻碍,全力以赴 地奔向自己想要的人生 。 写在最后 神经教育家芭芭拉·奥克利在《学习之道》 这书 中 , 写下 这样一句话: “ 真正的掌控,始于对放弃的清醒认知。 ” 放弃型人格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诊断标签,而是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 适应性策略 ” 。 它的终极价值在于通过持续的目标校准、价值评估,让人生始终行驶在 “ 目标—行动 ” 的正向循环轨道上。 希望 你 之后的每一次 “ 放弃 ” ,都不是无可奈何的逃避,而是 为了寻找真正想要的人生 。 世界和我爱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