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宿管大爷去世!医生紧急提醒:中老年人高温要小心这些
发布时间:2025-07-08 03:02 浏览量:6
青岛一所高校的宿舍管理员在高温天突发身体不适,经抢救无效不幸离世。这位年近六旬的大爷平日身体硬朗、工作认真,令人难以将他的离世与天气联系起来。
医生提醒:高温环境对中老年群体的危害常常被低估,尤其是一些看似健康的人群,更容易忽视潜藏的风险。
不少中老年人在炎热天气里依旧坚持晨练、做家务,甚至在户外长时间活动。他们往往认为“出汗就是排毒”,身体热点没关系。但高温对心血管系统的负担极大,尤其是当体内水电解质失衡时,极易诱发严重后果。
高温中暑并非只是“头晕出汗”这么简单。医学上将其分为轻度中暑、热衰竭和热射病等不同阶段,最终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尤其是热射病,体温可迅速升至40℃以上,短时间内造成不可逆损伤。很多人以为出点汗就没事,其实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干预时间。
一些中老年人还存在着“能扛就扛”的观念。夏日不开空调、夜里不补水、午睡时间短,这些看似“节俭”的生活方式,实则是对身体隐形的消耗。
体温调节功能随年龄增长而减弱,高温下容易出现脱水、低钠血症、血压波动等问题。
特别是在午后气温最高时段,很多人仍选择外出买菜、散步。这种时间段是“热伤害”高发窗口。研究显示,暴露时间每增加1小时,中暑风险就显著上升。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有据可查的健康警示。
部分中老年人患有基础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这使得他们对高温刺激的耐受性更差。
高温使血液黏稠度上升,易诱发心梗、脑卒中等急性事件。很多突发事件的患者事前并无明显征兆,只在高温天“多活动了一会儿”。
不少人习惯于“等渴了再喝水”,但在高温环境中,脱水往往先于口渴。人体水分流失快,尤其是老年人本身口渴感减弱,极容易陷入“轻度缺水”却不自知的状态。建议在夏季定时补水,哪怕不渴也要小口频饮。
很多人误以为“补盐”意味着多吃咸菜、喝浓汤。这种做法非但不能补钠,反而增加肾脏负担。
科学补钠应以淡盐水或电解质饮品为主,尤其在大量出汗后更应注意补充。过度补钠和控盐一样,也可能带来健康风险。
不少老人喜欢穿长袖、长裤防晒,却忽略了衣物透气性。不透汗的衣物会加剧体温升高,阻碍散热过程。
夏天应选择浅色、宽松、透气性好的衣物,帮助身体通过蒸发排热。衣着不当是热射病的隐性诱因之一。
还有一类中老年人坚持“不开空调”,认为空调伤身、容易感冒。但适度使用空调是预防热中暑的重要手段。只要设置在26℃左右,勤通风、保持湿度,就能显著降低热伤害风险。风扇在极端高温下并不安全。
睡眠质量也影响人体对高温的适应力。夜间高温会干扰深度睡眠,导致第二天精神疲乏、血压异常。
建议在炎热天气中增加午休时间,合理安排作息,避免身体长时间处于透支状态。熬夜和高温叠加是隐形健康杀手。
部分中老年人服用利尿剂、降压药等慢病药物,这些药物可能在高温中导致低钠血症、体位性低血压等问题。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切勿自行增减用药。药物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常被忽视,却是突发事件的重要诱因。
长期户外工作的老人,如环卫工、保安、送货员等,常处于高温暴露状态。
身体一旦失去对外界温度的应激反应能力,风险极高。单位和家属应加强关注,提供遮阳、补水、轮休等支持措施。“吃得苦”不能代替健康守护。
不少中老年人对中暑症状认知不足,常把头晕、乏力、心悸当作“年纪大正常”。一旦出现意识模糊、步态不稳、皮肤干热等情况,应立即就医。中暑不是“歇一歇”就能缓解的,需要专业干预。
高温环境中,运动应控制强度和时间。晨练不应晚于7点,避免湿热环境中剧烈运动。运动后应及时补水、降温,避免热量积聚。“流汗排毒”是误区,需关注身体是否能承受热负荷。
饮食方面,夏季宜清淡、易消化,避免油腻和大量冷饮。冷饮虽解暑,但易造成胃肠道痉挛、血管收缩,反而影响散热。尤其在出汗后暴饮冷饮,更易诱发心脑血管事件。
居家环境也需“降温”。可使用遮阳帘、绿植、空调等方式降低室温。室内温度超过30℃就可能对老年人产生生理负担,保持通风和湿度控制同样重要。最安全的防护是让身体待在凉快的地方。
独居老人更应加强联系,一旦状态异常应及时送医。独居状态会延误中暑应对时间,增加致死风险。高温天的孤独感和身体不适常常叠加,造成心理和生理双重负担。
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气温屡创新高。应建立家庭高温预警意识,准备好应急药品、冷敷物和含电解质饮品。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助和提醒,是预防热伤害的第一道防线。
不要轻视每一个“觉得有点热”的信号。中老年人往往不愿意表露不适,实际已在边缘徘徊。高温中的平静感,有时是健康系统即将崩溃的假象。真正的健康不是忍耐,而是防护。
老年不是脆弱的代名词,但确实需要更多关注。每一次极端高温,都是对家庭、社区和医疗系统的考验。对高温健康风险的重视,是对生命的最大尊重。不是怕热,而是懂得保护自己。
青岛宿管大爷的离世提醒我们:天气无情,但人可以有准备。中老年人应从生活中预设应对机制,而不是等身体出问题才追悔莫及。这个夏天,从一杯水、一件衣服、一台空调开始,守住每一个生命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刘建平,张志霞,李晓东.高温热浪对老年人健康影响及其防护对策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23,39(4):476-480.
[2]陈洪波,周静,李文.热射病临床特点及其治疗策略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2024,38(2):155-158.
[3]王红,李姗姗,姚君.高温天气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2025,22(1):102-105.
以上内容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对此文章,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