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对话,为网约车平台治理注入“人本底色”
发布时间:2025-07-08 04:18 浏览量:5
文/江枫
近年来,新就业群体权益保障愈发受到重视。网约车、外卖、快递等行业蓬勃发展,为经济社会带来活力,但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新挑战。人社部发布指引指南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最高法发布新就业形态劳动争议指导性案例,为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仍需平台企业与社会各界携手打通。
滴滴在网约车领域的探索值得关注,2025 年已举行两场开放日“司机体验监管员评审会”。日前广东中山的评审会上,邀请了司机代表、乘客代表、媒体、专家学者、律师等多方参与,直击“洗车费”与“跨城费”两大矛盾焦点,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滴滴自2018年就推出的公众评议会,开放日活动与其可谓一脉相承,平台秉持开放心态,将规则制定过程置于阳光之下,通过广泛讨论凝聚共识,进而迭代优化规则,谋求长效发展。
以这次开放日聚焦的“洗车费”与“跨城费”为例,两种看似微小的费用,实则是司机与乘客利益博弈的缩影。平台不回避问题、直面司乘矛盾的做法,以及开放的姿态、倾听的态度,体现了其对网约车司机的关心,以及解决问题的决心,也是平台责任觉醒的缩影。
会场上,没有空泛的讨论,只有朴实的讲述、真诚的沟通。白班司机大姐的平静与晚班司机大哥的无奈形成鲜明对比,让人更直白地意识到,醉酒乘客呕吐弄脏车内,不仅面临洗车费,还要面对误工损失。而在跨城订单中,司机面临返程空驶成本,乘客对额外收费心存疑虑,平台定价机制与协商模式存在的问题等也显现出来。在这个多方参与的对话场域中,抽象的利益冲突转化为具体的诉求,让每个参会者都能触摸到行业痛点的真实温度。
当然,这种讨论未必能即刻找到问题的最优解,但却是多元共治的积极探索。只要司机能够诉说“误工成本”,乘客得以理解“空驶风险”,专家学者剖析制度缺陷,法律工作者提供合规建议,不同立场碰撞出的智慧火花,就能为制定更合理、更具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奠定基础。
由此可见,网约车领域的很多议题并非简单的是非判断,而是涉及多方利益平衡。平台既需要保障司机合理收入与权益,也要兼顾乘客出行体验与成本。通过广泛听取意见,平台能够更全面了解各方需求,在规则制定与优化时做到有的放矢。仅2025年1-5月,滴滴通过车主APP、线下恳谈会、司机反馈等渠道,已收集司机意见42.5万余条,涉及680多类问题,诸如提现功能、淡季接单等等,其中471类已回应,189类已解决。平台在这方面持续努力,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方案,体现出解决行业难题上的决心与担当。
并非只有滴滴在行动。放眼更广阔的新就业形态领域,外卖平台推进算法公开常态化,建立更加开放多元的算法沟通机制,主动与生态伙伴探索建立良好互动合作;快递企业通过集体协商,加强员工沟通、完善福利体系以提升归属感……这些探索与滴滴开放日异曲同工,都是企业在社会责任驱动下,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的积极尝试。所以说,滴滴开放日等活动,为网约车行业乃至新就业形态的权益保障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参考。
滴滴开放日模式的深层价值,在于为平台治理注入“人本底色”。当企业与从业者并肩而坐,平台从决策者变为倾听者、沟通者,这不仅是一份责任担当的觉醒,更是互联网文明在拥抱“人的尺度”中,迈出的坚实一步。我们期待更多企业能够参与其中,共同探索完善规则体系,让新就业群体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其自身权益也能获得充分保障,最终实现行业生态与从业者发展的双赢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