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封孟达能以偏师打下上庸,诸葛亮姜维却没有拿下呢?

发布时间:2025-07-08 08:15  浏览量:2

三国那点事,说到底就是一场场“弱肉强食”的较量,可有时候,真没那么简单。刘封、孟达,一个是刘备收养的养子,一个是半路投靠的降将,偏偏靠着一支偏师,轻松拿下了上庸这个兵家要地。

奇怪的是,后来蜀汉有了诸葛亮、姜维这些大人物,兵强将勇,却反倒无力再碰这块地方。

到底是刘封孟达赶上了好时候,还是后来的诸葛亮、姜维棋差一招?上庸这块看似不起眼的山城,为何能搅动三国格局,让无数英雄折戟沉沙?

如果单看三国那一串名将,刘封、孟达显得并不起眼。刘封是刘备收养的义子,家世普通,自小力气大,性子直,说话办事冲劲很足,但少了几分圆滑。

孟达更是半路投靠过来的降将,原本跟着刘璋混饭吃,后来跟着刘备,也没有多少根基。两人本是“打工人”,却阴差阳错成了三国东三郡的主角。

东三郡,指的是上庸、西城和房陵,说白了就是今天陕西、湖北交界那片群山沟壑地带。

再说诸葛亮、姜维,一个在蜀汉当丞相,一个后来接棒成了军中主心骨,论名气、论本事,远在刘封、孟达之上,可偏偏就是没能再拿下上庸。这个“反差”本身,就是三国史上的一大看点。

当年刘备刚刚打下汉中,正是风头最劲的时候。别看蜀汉国小兵少,刘备却会用人,也敢用人。他明知自己亲儿子刘禅还小,便早早收了刘封当养子。孟达虽然“身世复杂”,但手上有兵,人也精明。那会儿,曹操虽有中原大地,却正疲于奔命,没空顾及西南角落。

刘备借着大胜之势,立即安排孟达从三峡水路北上,刘封则领兵自汉中顺流而下。两路人马合兵一处,直指上庸。彼时上庸守将申耽、申仪兄弟不过是当地大户,谈不上死心塌地为谁卖命。

眼见形势不妙,干脆举族投降。刘封、孟达几乎没碰上什么像样的抵抗,东三郡便轻松易手。

这些人本不是出身豪门,打下上庸靠的不是命硬,更不是出奇兵,而是看准了时机和大势。曹操此时忙着对付孙权,主力都在北方和江东,根本顾不上西南这块穷山恶水。

申耽、申仪这样的地方豪强,看重自家田地和族人性命,谁来都得给个面子,见风向不对,立马换旗。

不得不说,这场胜仗让刘封、孟达一战成名。但也种下了后来的祸根。孟达看刘封不顺眼,两人很快分道扬镳,矛盾愈演愈烈,最后孟达投降曹魏,成为蜀汉历史上一颗“不定时炸弹”。刘封则因多次抗命,得罪刘备,后来也落了个被逼自尽的下场。

很多人不明白,为何后来诸葛亮、姜维再怎么折腾,就是不去动上庸?其实道理很简单:风水轮流转,形势变了。

关羽在荆州折戟,蜀汉丢了长江北岸,失去了和关羽、东吴配合作战的条件。那会儿,上庸的地理价值一下子缩水。以前它是串联汉中和荆州的桥梁,是对襄阳曹军的威胁点。可等荆州落入东吴,蜀汉再想通过上庸“顺流而下”,已成空谈。就像棋盘上本来有条活路,结果对方抢了个关键点,这条路也就废了。

诸葛亮多次北伐,出发点始终是关中,不是东三郡。因为那时的大局,是关陇地区能左右北方天下。打上庸?一旦出事,蜀军退路难保,粮草难继。东三郡虽说是咽喉,却是易守难攻,打下去防不住,守下去守不牢。曹魏一有变动,随时能从宛城调兵“顺水而下”,八天就能打到上庸城下。

蒋琬曾动过心思,想着效仿刘封孟达,搞一次“水路奇袭”,造了大批船只打算沿汉水下去。结果众将一算账,全是风险:“水路下去容易,退回来难。要真打败仗,一船人都跑不回来!”而且那时的东吴和蜀汉关系变得微妙,稍有风吹草动,东吴就疑神疑鬼,怕蜀汉趁虚而入。试想,后方难保、前线难进,这仗打了也是白搭。

姜维接手后,眼里根本没把上庸当回事。他主攻关陇,就是看中了那里的地势和曹魏的实际软肋。上庸已经成了曹魏的“鸡肋”地盘,没人再为它大动干戈。蜀汉本来就兵少将弱,粮草更紧,真打下来也是耗不起。

说到这儿,不得不承认,刘封、孟达当年之所以能轻松取胜,真不是他们有多神勇,而是赶上了历史的“窗口期”。他们顺水推舟,遇上了地方豪强的投诚,踩中了曹操的疏忽。这种天时地利人和,错过就再也回不来了。等后来想学着再来一遍,不光仇家多了,后路还堵上了。

上庸,曾是兵家必争,最后却变成了没人要的边角料。原因其实很生活化。那一带山多路险,地瘠人稀,驻军难以自给自足。

刘封、孟达拿下后,靠的是新仗新气象;可时间一长,后方补给跟不上,地方势力反复无常,不是投降就是反水。后来孟达直接投了曹魏,成了“里应外合”的导火索。刘封更惨,孤军无援,被申氏兄弟背后捅了一刀,逃回成都被赐死。

这些故事不是孤例。诸葛亮、姜维看得很清楚,打下来的地守不住,守住了还得提防东吴捣乱。进易退难,兵力还要分散。一边是关中肥美,一边是上庸苦寒,取舍之间,高下立判。

曹魏占据东三郡后,也只是虚设。真正的战略重心,始终在中原腹地。东三郡之所以被重视过一阵,是因为蜀汉和东吴一度联盟、形成南北对峙。可这层关系一旦破裂,上庸的价值也随之打了水漂。

实打实地讲,三国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变局、不断试错的过程。哪怕是诸葛亮这样的聪明人,也得看时势做决定。

上庸的命运,正应了那句老话:“地利人和,都不是自己能说了算的。”不是刘封孟达多厉害,也不是诸葛亮姜维无能,而是风向变了,棋盘换了格局。

到了这里,所有的悬念其实都在现实中找到了答案。

那些曾经辉煌的地方,后来变得可有可无;那些靠一时“巧劲”拿下的胜利,日后却变成沉重的包袱。

上庸的故事,恰好说明了“三国无常”,也让人看到大时代里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有些事情,真不是拼死拼活就能争来的,还得看什么时候、什么形势、什么人。

至于那些输赢得失,最后也只有历史自己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