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红四军最早的九位团长都是谁,结局如何
发布时间:2025-07-01 11:59 浏览量:5
1928年春天的井冈山,没什么轰轰烈烈的仪式,南昌起义余部和秋收起义余部,两个各自经历过生死离散的队伍在这里会合了!这几百号人,一身制服也不齐全,粮食更稀松。有谁能想到,他们将成为后世红军的第一支正规武装?红四军的招牌挂在那里,朱德作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王尔琢担任参谋长。下面九个团,清一色用了手里能找到最可靠的干部,各有来头。有人觉得这种安排全靠三分热血,其实是走到悬崖必须搏命才有的安排。到底这九个人,能都活到最后?
那个穿军装总爱双手抱胸的人,就是王尔琢。湖南石门出生,家里条件算不错,也就没什么弯弯绕绕,年轻时考上了黄埔军校。周恩来在学校里特别赏识他,拉着他一块聊天,鼓动着加了党,走上这条不归路。1925年开始,他就是军校队长,接着南昌起义打头跑,跟着朱德一转眼到了井冈山。升做参谋长,第28团团长也归他指挥。
高垅、草市坳、五斗江、龙源口,这些地方名掰着指头点,看地图都难找。可他一次没落,团里的兵跟着他,一个劲往前闯。有人给他队伍起外号:“飞兵二十八团”,没人信他们这个速度。1928年夏天,二营长袁崇全哄着一个步兵连和一个迫击炮连叛逃了。王尔琢打听到消息,根本没想太多,带着警卫排就追。跑到江西某地,亲自劝说失控官兵回头,奇迹般地把两个连拉了回来。谁料,转眼间,叛徒袁崇全一枪打来。王尔琢就这样倒下了,年仅25岁。
他死后,朱德说了一句,“我军失去一位能将”。毛泽东也说,王尔琢不是白白牺牲。救回了两个连,挽救了红军。可是值吗?冤不冤?不清楚——可历史干脆利落,不讲价。
胡少海,这名字不像个武将。湖南宜章人。原本是正规军那套出身,营长、团长都干过。1927年,国民党转向,革命被镇压后,胡少海不给国民党干了,把湘南籍的兵招呼一过来,自己在湘粤边地扎下根。组织武装,拼凑队伍,个中滋味大约只有他知道。到1928年开始和朱德的队伍合流,成了红四军29团团长。
跟着上了井冈山,队伍慢慢壮大。后来还带纵队,打闽西,拉出大旗内斗外争。不久,在福建一次侦查敌情途中牺牲,32岁。性格里没什么豪言壮语,只是死撑到底。他的经历,现在许多人连名字都记不清。那么,胡少海到底算是庸才还是实干?
刘之至。湖北应城人,黄埔三期生。毕业后在叶挺独立团混出点名堂,北伐跟过一段。1927年南昌起义后,转战各地。他干事多讲规矩,却不是老好人。当了30团团长后,办过红四军军官教导队,训练干部。带兵手段结实一点,不留情面。1929年,调去当红五军参谋长。换岗变快,这种履历,在那时很常见。同年因战死在福安,没留下只言片语。
张子清,益阳人,一个名字带着点江湖气的家伙。年轻敢闹腾,早早参加过平江兵变,失手后藏身回村,跑到长沙、武汉、上海串联。郭亮、陈独秀那批人他都结过交。参加秋收起义,“三湾改编”时正好做分队长,上井冈山后,成为31团团长。
这一年伤了腿,脚踝里还有弹片。医疗物资奇缺,井冈山当年就跟外面隔绝。张子清带着伤,后被送到一处山洞,断粮断联系,饿了几天,终于被背下山。1929年后,身体一次次恶化,撑到1930年5月终于没奄过来,28岁。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铤而走险,总能逢凶化吉。
袁文才,不是军校出身,而是一介农民的头。江西宁冈本地人,算是土匪,也不是贬义。带着马刀队反土豪劣绅,有胆有义气。后来宁冈暴动,领导农民自卫军。当初毛泽东秋收起义失败后上井冈,就是袁文才这伙人接应的。两个人一个讲理一个讲情,经历一番对话,归顺重编,袁文才成了32团团长。
1930年,风波又起。他独自回井冈山,随后因为党内斗争莫名遭诬陷被杀。死后才得平反,无人能问个准确缘由。怎么说呢?历史很多时候,不公道。
邓允庭。别看这名字不起眼,湖南郴县大户人家,早年去了日本留学。留学生组织,在当时如雨后春笋。投身农民运动,带队参加湘南起义,井冈山之后身手勤快,领着33团巩固根据地。后来留在井冈山当后方留守处主任,跟彭德怀搭档扛住湘赣两省敌军“围剿”。
不过之后身体垮了,只能隐蔽休养。到1931年病死,32岁,没几个人知道他的后事,甚至有的文献都找不到他具体照片。很多人活着藏在人群里,没什么人记起。
邓宗海,同样湖南人,1925年入党,爬着把四乡的群众发动起来,农民武装势力一下子就成规模。湘南起义后也是一路北上,任34团团长。可是过了没多久,奉命带着耒阳农军返回湘南。结果,这位在自己家门口被叛徒刺杀,死了,年仅三十。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看似稳妥,反而没什么保障。
黄克诚,湖南永兴人,这个人后来可是当了大将。早期,参加北伐,湘南起义期间一身咬劲,带着队伍跟朱德到井冈山。35团团长一职,有点像扶正,每一步都走得极其稳当。革命期间直言不讳,结果一度被降为普通士兵。到后来陕北才被重新启用。
抗战爆发时期,他出任八路军115师344旅副旅长,建议恢复政委制度。全军因此又恢复政委职位,黄克诚转任政委。他不光是能打仗,还能出主意,无数次敏锐地觉察战略格局,主动请缨东北。再后来,官一升再升。总体说来,黄克诚就是那种低调,却坚毅的将军。可关键时刻,他也会藏一下脾气,遇上老部下违反规则,照样下重手。
回头再来看李奇中。他也是湖南资兴人,早年通过林伯渠到黄埔学习,1925年入党。南昌起义打得一塌糊涂,李奇中始终在队伍里。后来当36团团长。结果呢?1928年战事溃败,部队溃散。他干脆选择离开共产党,投入国民党。先后任过少将副司令、军训部兵役研究班副主任。新中国成立,他做了政务院参事。晚年又重入中共。你说这样的人到底算忠贞还是现实?不一定。
细数这九个人,很多人二十几岁就杀身成仁,死于枪口、死于病榻、死于同僚斗争,还有的转而另投门庭。不齐整、不完美,各有脆弱。现代史学家查阅权威数据明确,红四军前九个团长,只有黄克诚获得了最高军衔。如果他们都还在,会不会又有一番风景?可历史没“如果”。
真要说有啥共性,硬要往实用价值方面拽一把,大概是每个人都曾碰到转折点,被环境裹挟着不得不做出选择——有人果断,有人摇摆,有人赔上了命,有人踩到红线被拦下,也有人辗转再回头。立场未必一直,局势变幻,这批人本身就不是完美拼图。
也有一点难说,队伍里有坚持到底的,譬如黄克诚,最后做了大将;也有折返的,如李奇中,中年归来;更有无声离去的。其实哪一种命运,真没什么可妄议的。
这就是那一代人的生动剪影。朝不保夕时各自为战,有的意气风发,有的铤而走险。九个人,九条路,谁都掉过链子,谁也不是铁打的。随便拎出来哪个,细节都够后人唏嘘。谁能想到,这样一支从山野乱草中拼凑出来的红军最初班底,后来竟然撑起了历史的长夜。
**命运翻覆,谁都猜不准下一步。**
红四军的九位团长,没有神话,只有人情味。时代风暴,任谁都身不由己,只能各自上路。这种零散和破碎,就是历史留下的真实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