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高温天,他中暑身亡!河南男子体温飙至42℃,热也会要命
发布时间:2025-07-08 17:14 浏览量:7
39℃的高温,不是玩笑。河南一位中年男子,在午后暴晒中突然倒地,送医前体温已飙升至42℃,抢救无效,不幸身亡。这样的结局,听着令人心惊。
很多人以为中暑只是头晕、出汗、难受一阵子,休息一下就好,真能“热死人”?可当热浪袭来,身体像被放进蒸笼,真的是逃无可逃。我们总说“热就多喝水”,可你知道吗,这种想法有时候不仅无用,甚至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
高温天到底有多危险?中暑真的能要人命?背后的机制你真的了解吗?
一个真实的案例,往往比千篇理论更有震撼力。去年七月,郑州的一家医院急诊接诊了一位50岁左右的男性。他是建筑工人,在户外作业近5小时后突然昏倒。
送来时体温42.3℃,皮肤干热,没有汗,心率飙升至每分钟150次,血压几乎测不到。
经过48小时的全力抢救,还是没能拉回来。当时医生说了一句:“他体内像被煮熟的机器,完全失控了。”
从医学角度看,这种情况叫热射病,是中暑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一旦出现,死亡率高达50%以上。它不是简单的出汗过多,而是身体的温控系统彻底失灵。
你可以把人体想象成一台发动机,正常时它运作顺畅,高温时靠“水箱”降温。但如果温度超过极限,水箱干涸,发动机就会烧毁。同理,当体温超过40.5℃时,细胞蛋白质变性、器官衰竭,很快就会跟着来。
很多人觉得自己能扛,尤其是年轻人,觉得“我体质好,怕啥?”可偏偏最容易中招的,就是这种“太自信”。
热射病不是慢慢来的,它是突如其来的崩塌。你可能前一秒还在挥汗如雨地干活,下一秒就眼前发黑、意识模糊,然后倒地不起。
除了体温飙升,中暑的另一个致命点是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高温下,人体大量出汗,失去钠、钾、氯等重要离子。很多人只知道喝水,却不知道光喝水不补盐,反而会稀释血液中的钠离子,诱发“水中毒”。
轻则头晕恶心,重则抽搐昏迷,甚至呼吸骤停。在一些中暑病例中,患者送医后抽血发现,血钠低得几乎无法维持神经信号正常传导。
而且,中暑并不是只有高强度劳动的人才会遇上。数据显示,每年因为高温死亡的人群中,超过一半是老年人、儿童或有慢性病的患者。
这些人本身体温调节能力差,加上基础疾病,一旦中暑,更容易发展为热射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衰患者,他们本身就对血压波动或水盐失衡敏感,在炎热天气中,一点点失衡就可能是压垮身体的最后一根稻草。
有意思的是,不同文化和生活习惯,对“热”的反应也不同。日本在2018年遭遇热浪时,仅7月就有650人死于中暑。
他们后来的研究发现,不少人为了节能不开空调,或者错误地认为用风扇足以降温,结果悲剧频发。这说明,面对高温,观念误区有时比气温本身更致命。
从生理机制讲,人体调节体温主要靠汗液蒸发和血管扩张。夏天血管扩张,心脏负担加重,汗液蒸发带走热量。
这一过程需要足够的水分、电解质、良好的心肺功能共同协作。一旦有一个环节出问题,比如脱水、心衰或环境湿度太高(汗蒸发不掉),体温就会像失控的高压锅一样越冲越高。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湿热比干热更难受——因为汗出不去,热也散不掉。
有人说,既然热射病这么凶险,那是不是只要躲在空调房里就万无一失了?其实也不尽然。长时间空调环境下,如果不注意补水、运动,人体出汗机制会变得迟钝。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一出门就晕倒,因为身体已经失去了适应高温的能力。所以,适度出汗、规律作息、合理饮水,才是长期应对高温的根本之道。
我们平时对中暑的防范,往往只停留在“多喝水、戴帽子”。但真正有效的防护,应包括合理作息(避开高温时段)、穿透气衣物、定时补盐、注意尿量和精神状态的变化。
特别是出现“皮肤干热无汗、意识不清、脉搏加快”这类症状时,一定要立刻降温并送医,千万不要自行在家扛着。这时候,每一分钟的耽误,可能都是生死之间的距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顺天时”,就是说人要顺应自然,不可逆势而为。夏季本就不宜暴晒、不宜劳累,尤其中午时分阳气最盛,是“阳中之阳”,人体一旦与之对抗,往往吃亏的就是自己。
这既是中医的智慧,也可用现代医学来解释:中午是紫外线强度、地表温度、热辐射都最强的时段,人体热负荷最大。
在医学文献中,也早有研究指出,热射病的发生与持续高温暴露时间强相关。一项发表于《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的研究显示,在连续高温超过3天的地区,热射病发生率显著升高,且以城市边缘劳动者为主。
这说明,城市热岛效应和劳工群体的暴露是中暑高发的关键因素。从这个角度看,中暑不仅是个体健康问题,也是公共卫生议题。
很多人忽视了身体的“预警信号”。比如,心慌、头痛、恶心、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出汗减少,这些都是中暑的早期表现。
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停止活动,转移到阴凉处,喝含盐饮料,并观察症状是否缓解。不要等到走不动路、说不出话才意识到严重性,那时往往已经晚了。
美术、文学中常用“酷暑”来描绘极端情绪,如焦躁、崩溃、混乱,其实这种描写在生理上也有依据。
研究显示,高温对人的情绪和行为有显著影响,容易引发焦虑、暴躁、注意力下降,甚至在极端情况下诱发暴力行为。因此,高温不仅伤身,也影响心理状态,需要从身心两个层面做好防护。
从另一个角度讲,应对极端高温天气,也是一种对生活节奏的重新审视。我们是否该重新安排日程,避开最热时段?是否该为老人、儿童、慢病患者提供更贴心的降温服务?这些问题,不只是个人的选择,也是社会的责任。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谢素芳, 李建华, 张永清, 等. 热射病的发病机制与防治进展[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3, 32(5): 523-528.
[2]刘晓芳, 陈静, 王玉兰, 等. 高温环境下中暑病例流行病学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22, 38(7): 932-936.
[3]赵明, 李志伟, 孙丽娟, 等. 热射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24, 36(2): 11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