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一男子中暑去世,发作到死亡不足24小时!别低估夏天“威力”

发布时间:2025-07-07 19:05  浏览量:5

声明: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广东的夏天,闷热得像蒸锅一样,很多人却依旧照常户外工作、锻炼、出行。

可就在这种看似“正常”的天气里,有人突然倒地,24小时不到就没了命。

一名30多岁的男子,上午还在工地干活,下午出现头晕、乏力,晚上就已经意识模糊,凌晨被送医抢救,第二天一早宣布死亡。中暑,真的有这么致命?

很多人对中暑的理解,还停留在“出出汗”“喝点水”“吹吹空调就好”的层面。

但真正的中暑,尤其是重症中暑,可以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说到底,是对“中暑”这个词太习以为常了。它听起来就不像个要命的病,甚至有点“夏天标配”的味道。

但一旦发展成热射病,危险程度堪比心梗、脑梗,甚至比这两者更凶险。

热射病是中暑里最严重的一种,核心问题是体温调节系统崩溃,体温迅速飙到40℃以上,而此时人体的各项功能就像被强行“加速烧毁”。

一旦出现神志不清、抽搐、昏迷,就离死亡不远了。

气温越高,风险越大。

很多人不知道,每年夏天光是因为热射病死亡的人数,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成千上万。2023年美国亚利桑那州热浪来袭,一周内就有超过100人死于高温。

我国南方高温天数越来越多,危险也在悄悄靠近。

尤其广东、广西、福建这些高湿高热的地区,人体汗液蒸发困难,热量排不出去,容易“内热内存”,一旦散热系统撑不住,热射病就可能突然爆发。

中暑并不只是“热一下”这么简单,它是一个逐步升级的过程。

最初只是轻度中暑,比如头痛、乏力、口渴、恶心;接着是中度中暑,会出现胸闷、心跳加快、呕吐、意识模糊;最严重的阶段,就是热射病——高热、昏迷、抽搐、器官衰竭。

而广东这位男子,就是在烈日下连续高强度劳动,身体已经严重缺水,中暑的信号一个接一个地被忽略

到送医时,体温已超过41℃,血压下降,肝肾功能迅速恶化,抢救无效。

关键就在于,很多人对“危险信号”熟视无睹。出了汗就觉得“排毒了”,头晕了以为低血糖,口渴了才想起喝水。

结果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

夏天的“杀伤力”不仅来自高温本身,更来自持续时间长和湿度大。南方人都知道,35℃的高温在干燥地区还能忍一忍,但在湿热环境下,体感温度轻松突破40℃。

高湿度会让汗液难以蒸发,身体无法散热,这是“热射病”高发的温床。

不只是户外工人,年轻人也不是“免疫体”。每年夏天,急诊里常能看到跑步、爬山、骑行中暑送来的患者。

尤其是健身爱好者,喜欢在夏天“爆汗减肥”,结果反而陷入危险。

还有不少家庭中的老人,舍不得开空调,或者习惯“捂汗治病”。

殊不知,老年人本身的体温调节能力就差,再加上基础病多,一旦中暑,死亡率更高。

数据显示,热射病的死亡率高达50%以上,如果合并器官衰竭,死亡率甚至接近80%。

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临床摆在眼前的数据。

很多人以为,及时送医院就能救回来。

但热射病的救治窗口非常短,只有“黄金30分钟”到“黄金1小时”,超过这个时间,器官损伤就可能不可逆。

关键在于预防,而不是“出了事再补救”。

日常生活中,必须提高对中暑的警惕,不能等出现严重症状才重视。

最基本的,是要识别中暑的早期信号:比如持续头晕、恶心、出汗多但体温不降、皮肤发红发烫、甚至行为异常。

这些都不是“扛一扛就过去”的小毛病,而是身体在发出求救信号。

一旦发现身边人出现这些症状,第一时间要转移到阴凉处,脱去多余衣物,补充水分,必要时用湿毛巾降温,情况严重立刻送医。

而不是拍一拍说“多喝水”,更不能还让人硬撑着继续干活。

中暑不是靠意志力能扛过去的,它是身体功能在崩溃。

还有一点特别容易被忽视——补水不能等渴了才喝。等口渴的时候,其实身体已经缺水。

尤其在高温环境下工作或运动的人,要提前、规律地补水,最好是含少量盐分的饮料,防止电解质紊乱。

穿衣要透气,活动尽量避开中午时段,不要在高温高湿环境中长时间停留,即使有空调,也要保持通风。

空调不是罪魁祸首,关键在于使用方式。合理开空调、保持室内湿度、避免忽冷忽热的温差,反而是防暑的重要手段。

尤其老年人,不要迷信“捂汗”,那是拿命在赌。

而对一些特殊人群,比如有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慢性肾病的人群,更要格外小心。

体温调节能力差,一旦中暑,后果更严重。

体温超过40℃,意识不清,就是热射病的典型表现,必须立即送医。

不要迷信“刮痧、拔罐、喝凉茶”这些偏方,热射病不是靠民间土法能治好的,它需要专业的医疗干预,比如物理降温、静脉补液、监测器官指标等。

很多时候,真正让人致命的,不是中暑本身,而是轻视、拖延、不当处理。

中暑死亡听起来像个概率事件,但它其实有迹可循、有规律可控。

只要足够重视,绝大多数是可以预防的。

广东这起悲剧,不是个例。每年夏天,类似的新闻都在重复上演。

悲伤的是,很多悲剧原本可以避免。

夏天的“威力”,从不只是晒黑和流汗,它也可以是夺命的无形杀手。

别把高温当成“习惯”,别把中暑当成“小事”。

这个夏天,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1]张红梅,王慧.热射病的临床特征与急救处理[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44(3):211-215.
[2]李建军,周文静.我国热射病流行病学特征及防治策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3,44(9):1305-1310.
[3]郭晓明,刘丽.高温环境下中暑预防和健康教育干预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25,41(1):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