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喝白酒还是喝啤酒?建议:不管喝啥,牢记“3喝2不喝”
发布时间:2025-07-08 18:55 浏览量:2
三伏天一到,烧烤摊、露天大排档、农村院子里,啤酒瓶子和白酒盅子都开始“热闹”起来。尤其是中老年人,退休了,闲下来,三五好友一聚,喝酒便成了“解暑”的方式。
有人说:“天热就该喝啤酒,冰镇的,解渴!”也有人反驳:“啤酒寒湿伤脾胃,还是白酒好,活血驱寒!”但真要讲健康,啤酒和白酒,到底哪个更适合三伏天?关键不是喝哪种,而是怎么喝。
误区之一,就是拿酒当水喝。不少人一到夏天,动辄一顿三五瓶啤酒下肚,觉得凉快了,舒服了。可你知道吗?冰啤酒进肚那一刻,胃肠道血管骤然收缩,消化功能立马“当机”。
北京协和医院研究指出,夏季因冷饮引起的胃肠功能紊乱病例,比冬天高出1.7倍。啤酒虽凉,但凉得太猛,胃受不了。
再说白酒。有人觉得白酒能“通阳气”,适合湿热天喝。但白酒度数高,乙醇进入血液后代谢负担沉重,肝脏压力剧增。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3年数据显示,60岁以上人群饮用高度白酒者,发生肝功能异常的风险是低度酒者的2.3倍。
三伏天人体水分流失快,酒精反而加速脱水,根本达不到所谓“驱寒祛湿”的效果,反倒可能诱发中暑、心脑血管问题。
那到底喝不喝?怎么喝?这就要牢记“3喝2不喝”的底线。
第一喝:饭后小饮,量要控制。不是不能喝,而是不能空腹喝、不能一次猛喝、不能围着酒桌“斗酒”。
老人尤其要注意,饭后30分钟,配点小菜,白酒不超一小盅,啤酒不超过250毫升,这才是“养生式”喝法。饭后一小杯,胆固醇不翻天,肝也不喊疼。
第二喝:天不热时喝。别在正午三四十度的时候端起酒杯。人体在高温下,体液调节功能变弱,酒精容易放大中暑风险。
建议傍晚6点后,气温下降,适量小饮。尤其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老人,不要在高温高湿时饮酒,否则容易诱发心脑缺血。
第三喝:搭配喝水,交替饮用。很多人喝酒不喝水,认为“冲淡酒劲”,这是误解。酒精脱水效应强,不补水,头痛、口干、心悸接踵而至。建议每喝一口酒,配两口温水或淡盐水,既能防脱水,也能保护肾脏。
至于“2不喝”,更是关键中的关键。
第一不喝:烈酒兑冷饮。有些人喜欢把白酒兑可乐、兑冰水,觉得“有味道”,实则是“毒上加毒”。
冷饮刺激血管,酒精加快吸收,肝脏负担倍增。研究显示,混合饮品酒精吸收速度比单纯酒类快约40%,更易醉更伤身。
第二不喝:连喝几天“应酬酒”。特别是农村老人,亲友来串门,每天来一顿,酒不离口。
连续摄入酒精,肝脏得不到休息,诱发脂肪肝、酒精性肝炎的风险倍增。建议每周不超过两次饮酒,每次固定量,不能“看情况”而随意加码。
值得一提的冷知识是:酒精除了影响肝,还会干扰睡眠结构。中老年人本就易失眠,酒精虽能助眠入睡,却会压缩深睡阶段,使人醒后更疲惫。
南方医科大学2024年一项脑电研究发现,老年饮酒者的深度睡眠时间比不饮酒者平均少1.3小时。三伏天本就气温高、睡眠浅,再加上酒精干扰,第二天头昏脑涨,哪还有精神?
三伏天到底适不适合喝酒?说到底,不是天气的问题,是人的体质决定的。
中医讲“三伏天阳气最盛”,但若你本身体质偏热,易上火、易出汗、口干舌燥,那酒就是“火上浇油”。而如果你阳虚怕冷、手脚冰凉,那也不是酒能解决的,得调理脾胃才是根本。
再看心理层面,很多人喝酒是为了解压、社交、找乐子。但复旦大学一项心理行为研究显示,50岁以上人群中,因孤独感而饮酒者占比达32%。
酒精不是陪伴,它是麻痹剂。情绪问题不靠酒解决,靠的是社交支持、兴趣延伸、规律作息。
从营养学角度看,酒精是“空热量”,每克酒精提供7大卡热量,但无任何营养价值。一瓶500ml啤酒,相当于半碗米饭的热量。中老年人代谢慢,长期饮酒极易引发内脏脂肪堆积,形成“隐性肥胖”。
再提醒一句,药酒也不能随便喝。有人自制药酒,结果喝出肝损伤。药酒成分复杂,三伏天身体代谢加速,药效吸收变快,风险成倍。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22年数据显示,夏季因自制药酒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病例比冬季高出57%。
三伏天喝酒这件事,归根到底不是“选哪种”,而是“怎么喝”。牢记“3喝2不喝”,比纠结白酒和啤酒本身更重要。真正的健康,不是滴酒不沾,而是有节制、有智慧地生活。
最后一个提醒,饮酒后别冲冷水澡,别吹空调直风。酒精扩张血管后骤冷,极易诱发心律失常或中风。这个细节,往往才是决定“喝酒后果”的关键分水岭。
你可以喝,但请别随便喝。
参考文献:
[1]李靖,王丽萍,张晓辉.老年人饮酒行为与健康状况的关系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24,40(5):612-616.
[2]陈志刚,黄小红,李伟.酒精与睡眠质量关系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3,42(3):289-293.
[3]罗伟华,张栋,刘颖.夏季饮酒对胃肠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J].临床消化病杂志,2022,34(8):492-495.
以上内容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对此文章,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