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一男子中暑去世,发作到死亡不足24小时!别低估夏天“威力”
发布时间:2025-07-08 19:01 浏览量:5
广东又热出“人命”了。一位四十出头的男子,仅仅从发病到去世,不到24小时。不是突发心梗,也不是中风,而是中暑。看似平常的高温天,却在悄无声息中把一个人从健康拉向死亡。这不是夸张,也不是个例,而是现实,甚至可能就在我们身边反复上演。
天气越来越热,空调、电风扇、冰饮料齐上阵,可真能抵御住高温带来的风险吗?很多人说:“中暑不就是头晕、乏力、流点汗嘛,歇一歇就好了。”
但真的有那么简单吗?什么样的中暑能致命?它到底给身体带来了什么样的打击?这类看似“夏天小毛病”的背后,是否藏着我们忽视的致命危险?
广东这起中暑死亡事件让人心惊。据公开信息,这名男子白天在户外工作,回家后出现头晕、虚弱、恶心等症状。家人以为是普通感冒,给他吃了退烧药,让他多休息。
没想到到了晚上情况急转直下,开始意识模糊、高热不退,凌晨送医时已经多器官衰竭,抢救无效离世。整个过程不到一天。
这种速度之快、症状之重,和我们平时理解的中暑完全不同。在医学上,它被称作热射病,是中暑中最严重的一种。
它不是简单的“出汗脱水”,而是体温调节系统彻底崩溃,体温迅速升高至40℃以上,并伴随意识障碍和器官功能损伤。一旦不及时处理,死亡率极高。
热射病的发病机制其实很复杂,但可以简单理解为:人在高温环境下,身体会努力通过出汗、血管扩张等方式散热。但当外界温度过高、湿度大,或者人本身存在基础疾病,散热机制就会“崩盘”。热量堆积在体内,体温飙升,最终损伤脑、肝、肾等重要器官。
中国气象局数据显示,2024年夏季全国高温日数已突破历史同期记录。尤其是南方湿热地区,空气湿度高,导致汗液无法蒸发,散热效率大打折扣。这也是为何广东等地的中暑病例尤其多见。
曾经在一份研究中,分析了北京某三甲医院近五年热射病病例,结果显示:60%以上患者在发病前6小时内曾大量运动或暴露于高温环境中,仅有不到20%的患者能在发病后两小时内得到有效降温。这两小时,是生死的分水岭。
很多人以为只要年轻、身体好,就不会中暑。但事实并非如此。中暑与否和年龄、性别、身体素质关系不大,最关键是处在怎样的环境中,做了什么事。比如在高温无风的环境下劳动、长时间暴晒、剧烈运动、饮水不足等,都是诱发热射病的主要因素。
比高温更可怕的,是对高温的麻痹。不少人抱着“我还能扛”“没事,喝点水就好了”的心态,忽视了身体发出的信号。从轻度中暑到热射病,有时只需要几个小时。
但中暑真的只是“热出来”的吗?其实不然。中暑的发生是“气温+环境+行为+个体状态”共同作用的结果。哪怕气温不算极端高,如果通风差、湿度大、活动量大,也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而一些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心脑血管病,本身就影响体温调节能力,更容易在高温中“中招”。
不仅如此,常用的部分药物也可能增加中暑风险。比如利尿剂会加速体液丢失,抗胆碱类药物会抑制出汗。这些药物对老年人影响尤其明显。很多老人本身就不爱喝水、出汗少,加上用药因素,风险更高。
那么,有没有办法判断中暑是否“危险”?其实有几个关键信号:一旦出现持续高热(超过39℃)、意识混乱、抽搐、皮肤干热无汗,就必须立即就医。这些都是热射病的典型表现,拖一分钟,风险就增加一分。
很多人对“中暑”的印象还停留在“晕一会、喝点水就好”,但科学研究早就指出:严重中暑的死亡率可高达30%以上,热射病甚至超过70%。这不是耸人听闻,而是临床上真实发生的数据。
甚至有学者指出,热射病的结局和中风极其相似,只不过一个是因为脑血管堵塞,一个是高温“煮熟”了中枢神经。两者都可导致瘫痪、失语、植物人,甚至死亡。
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有人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与其说热射病是中暑,不如说是“环境性急性器官衰竭”。它并非简单的高温不适,而是一场系统性崩溃。
这个角度一出来,很多人豁然开朗——原来高温的危害,是“全身性”的,不只是出汗和头晕那么简单。
除了高温本身,社会节奏对中暑的影响也不小。比如快递员、外卖员、建筑工人,很多人即便出现早期中暑症状,也不愿意请假休息。这种“高温加班”的现象,在大城市并不少见。而这背后,其实是对健康风险的低估。
从公共卫生角度看,中暑不只是个体问题,更是社会管理的问题。比如城市绿化不足、建筑密度过高、通风差、电力紧张等,都会加剧热岛效应。高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城市环境、工作制度、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那我们能做什么?除了常见的“多喝水、避免高温出行”,更重要的是建立起对中暑的正确认知。高温不是玩笑,中暑不只是小事。一旦发现异常,哪怕只是轻微乏力,也应该引起注意。
家庭中可以准备一些常用降温物品,如冷敷贴、体温计、藿香正气水等。但更关键的,是及时识别症状、果断就医。尤其是家中有老人、小孩或慢性病患者,更不能掉以轻心。
我们习惯了把夏天当作“热闹的季节”,却忘了它也可能是“致命的季节”。真正可怕的不是温度,而是对温度的轻视。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健康知识并不缺,缺的是对这些知识的认同与执行。
广东这位男子的遭遇不是个例,也不该成为下一个“教训”。我们要做的,是在每一个高温天,主动保护自己和家人,把“防中暑”当作一种日常生活的本能,而不是等到事发才后悔莫及。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李志强, 王艳, 张立. 热射病的临床特征及救治进展[J]. 实用临床医学, 2023, 24(10):1120-1124.
[2]谭志颖, 陈晓娟. 高温环境下的中暑防治策略研究[J].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22, 38(4):414-418.
[3]张文博, 刘思远. 城市热岛效应与高温健康风险关系研究[J].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24, 49(2):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