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深蹲时猝死!医生:心脑血管易激惹,6类人要注意

发布时间:2025-07-08 22:28  浏览量:5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 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我一个同事前两天健身房深蹲时突然倒地,抢救没来得及,才三十多岁,看着也挺健康的,我怎么都想不明白,深蹲这种动作怎么会出事?”

在健身馆更衣区,一位刚换完运动服的男子停下手上的水杯,脸色明显还带着震惊。

他口中说的人本来计划是下个月去体检,但没等到那一天。

她出事那晚是照常练腿,重量不大,姿势也没问题,深蹲到第二组还没开始发力,突然晕倒,短时间内心跳骤停,现场宣告死亡。

这个事件不是孤例。

近年来,年轻人运动中猝死的案例越来越多,不止出现在马拉松赛场,也包括健身房、舞蹈室甚至家中。

很多人下意识认为是锻炼强度过高,其实并不准确。

深蹲本身并不是高风险动作,真正危险的是这类动作瞬间引起的心脑血管系统“激惹状态”。

身体负荷远没达到极限,神经反应却先崩了。

这种现象在专业术语里叫做“自主神经激惹综合反应”,已经成了现代医学关注的重点。

深蹲的时候,身体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血压波动。

动作下沉时,腹腔压力上升,静脉回流受限;

起身时,全身肌肉突然收缩,心脏需要短时间内应对巨大的回流冲击。

这种快速循环变化,对心血管的适应能力是一个挑战。

正常人能自动调节血管张力,心率也能跟着节奏走。

但一旦身体有某种隐性障碍,比如心肌供血不足、脑血流灌注延迟、血压波动控制不稳,就容易触发突发性事件。

有数据统计,在所有因运动导致的非外伤性猝死中,有将近三分之一出现在肌肉用力强、身体闭气状态明显的动作中。

深蹲正好属于这一类。特别是动作过程中很多人不自觉地屏气,这会进一步增加胸内压,使得心脏回流受到抑制,而一旦呼吸恢复,血压突然反弹,触发脑血管破裂或心率紊乱的概率直线上升。

临床上就有“Valsalva诱发猝死”这个诊断分类,专门用来描述这类运动中因为屏气引发的血流急变猝死。

有些人平时做体检一切正常,连心电图都没事,但却在一次看似普通的锻炼中出事。

这是因为标准体检项目往往是静态检查,而心脑血管真正的危险很多时候是在“动态应激”中显现。

像心肌桥、冠脉痉挛、窦房结传导延迟、起搏点激惹等情况,平时并不会出现不适,只有在运动或精神刺激时才会暴露。

也就是说,这些人并不是健康,而是“潜在高危状态未被触发”。

最常被忽略的一类人是长期坐办公室、缺乏训练基础的人群。

他们忽然开始高强度锻炼,特别是模仿网络健身博主进行力量训练,很容易出现心率骤升、血管耐压不足的现象。

这类人群的交感神经在日常生活中本就处于低反应状态,一旦被强刺激激活,调节能力严重不足。

研究表明,40岁以下猝死人群中,有超过48%日常运动频率不足每周两次,而出事前一周曾突增运动强度。

第二类人是有家族心脑血管病史的人。

这种人即使年轻、体检正常,也可能携带一些基因缺陷,如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

这些遗传性心律失常在安静时无明显症状,但遇到应激、兴奋、疲劳、用力等因素时,电活动异常突发,造成心室颤动甚至心跳停止。

这种情况极难预测,但可以通过心电图运动试验或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发现线索。

第三类是常年精神紧张、作息紊乱的人。

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会使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交感与副交感神经之间的切换迟钝。

一旦在运动中突然启动交感系统,心率加快但血管张力反应迟钝,就可能出现供血跟不上节奏的问题。

中枢神经缺血是心脑血管猝死中一个被严重低估的诱因。

一项针对职场人群的研究发现,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的人在高强度运动中发生血压失控的风险是正常人群的2.6倍。

第四类人是服用药物影响血管反应的人。

像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抗焦虑药、口服降压药等,这些药会影响心率反应、血管扩张功能。

人在运动中本应依靠心率提升来提高血流量,但药物干扰后,心率上不来,器官缺血就可能出现晕厥、抽搐,严重时心跳停搏。

特别是自己加量或换药没报备医生的人,风险更高。

第五类是有代谢综合征基础的人群。

如血脂异常、高血糖、肥胖等,这些因素本身就会造成血管内皮功能下降,血液粘稠度增加。

运动时血流加快,本该利于健康,但对这些人来说,高速血流可能卷动斑块脱落或触发血管痉挛。

冠心病就是在这样的动态刺激下发生的。

美国心脏病学会有个统计,轻中度冠脉狭窄患者中,超过50%在剧烈运动时出现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第六类是女性特殊阶段如绝经期、激素波动期。

这类人血管弹性变化大,容易出现短时高血压、高心率反应。

女性心血管疾病表现不典型,很多人猝死前没有胸痛、气短等症状,只是突然出汗、恶心、腿软,被误以为低血糖或中暑,耽误了处置时机。

深蹲这个动作不是不能做,而是不能盲目做。

动作本身没有错,错在个体身体的承受力没有达到。

很多人关注的是训练的次数和姿势,但忽略了心血管是否准备好接受这种压力。

真正该练的,不只是肌肉,还包括耐压能力、循环反应能力、神经调节能力。

这些靠几次锻炼补不回来,得靠系统评估和逐步适应。

最该反思的是一种常见误区:把年轻当做保险。

很多人以为自己没病、没三高、没症状,就可以放开去练。

但人的神经系统不是线性的,不是今天没事,明天就不会出事。

尤其是现代人长时间久坐、饮食结构失衡、睡眠节律紊乱,这些都让心血管系统变得越来越敏感、易激惹。

真正的危险不是病变本身,而是这种神经和血管在你还没意识到之前,突然崩盘。

那问题就来了:如果一个人没有确诊任何心脑血管疾病,也没有明显不适,该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属于高风险的“易激惹”体质?

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在不做复杂检查的前提下,提前筛查出自己是不是不适合做深蹲、负重等动作?

其实有办法。

目前临床上常用一个叫“HRR(心率恢复)”的指标来评估交感神经反应能力。

方法很简单:原地快走或上下台阶三分钟,然后坐下,观察第一分钟心率下降的速度。

如果下降少于12次/分钟,说明交感神经占主导,恢复能力差,是高风险信号。

还可以做一个轻负荷压脉试验:深蹲十次后立刻测量收缩压和舒张压,正常应略高于平静状态,不应剧烈上升或下降。

如果收缩压上升超过40mmHg,或舒张压下降超过10mmHg,说明血压调节能力差,不宜做力量类动作。

通过这些简单方法,可以对心脑血管“激惹性”有个大致判断,别等到出事后才追悔。

身体是有边界的,运动也是。

要想活得久,不是练得猛,而是判断得准。

[1]刘洪武,戈莎.中年群体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计划设计及在慢性病防治中作用的研究[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生物力学分会.第二十二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摘要集.天津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