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岁男子晨练猝死,医生多次劝告:早上锻炼,千万别犯这3个错误
发布时间:2025-05-23 08:13 浏览量:2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我爸每天早上天还没亮就出去跑步,跑回来大汗淋漓,一句话都不说,我老觉得他这样不太对劲,是不是年纪大了不该这么练?”一个在做志愿者登记的女生,在血压筛查区交表时小声问起医务人员。
她的父亲52岁,几乎没断过晨练,天气再冷也照常出门,但最近一次竟在公园小路上突然倒地没能抢救过来,她不是质疑运动本身,而是觉得有哪里不太对劲却说不出。
每年夏秋交替的时段,医院急诊室总会接收一些运动中突然倒地的中老年人,时间大多集中在清晨六点到八点之间,地点多为公园、小区或跑道。
有的正在跑步,有的还没跑两步,有的已经准备收操,表面看上去是猝死,医学上多被归类为心源性猝死或运动诱发的心脑血管事件,但溯源追查,其实绝大多数都有前兆——只是当事人忽视了。
很多人都以为运动本身是健康保障的来源,其实运动跟药一样,有量有时有方法,一旦方式不对,反而成了风险放大器。
最容易被忽视的,是身体早已发出异常信号,可是当事人不当回事,像清晨醒来后觉得胸闷、头晕、乏力,或者前一天晚上就感到心跳不稳、气短、胃口差,这些症状不是偶发,而是心血管功能在夜间受到了干扰。
人在清晨时交感神经兴奋水平逐渐升高,血压和心率都会出现波动,如果在这个阶段不观察身体状态就强行运动,等于在心脏还没准备好的时候就给它加负荷。
忽视这些信号其实是多数人的通病,一是经验主义心理作祟,觉得以前练得过来,现在肯定也没事,二是错误理解“坚持”两个字,以为难受是正常,是锻炼效果。
但医学上早就证明,清晨心肌梗死发生率是全天最高段,约占全天急性心梗的27%。而这些心梗患者中,超过半数在发作前24小时内曾有类似胸闷、心悸、疲劳、左肩疼痛等轻度症状。
不是没提醒,是没人听懂,真正懂身体的人,反而不是练得最多的,而是听得最细的。
还有一个严重被低估的问题是空腹晨练,很多人为了减脂或者节省时间,习惯一醒来就出门运动,水也不喝,饭也不吃,这个操作看似利落,实则是给身体制造了双重空窗。
早晨是全天血糖最低点,而空腹运动会进一步消耗肝糖原,导致血糖迅速下降,轻则头晕无力,重则诱发低血糖性昏厥,甚至因脑供能不足引发意识丧失。
更关键的是,中老年人群中很多人本身存在糖代谢异常,比如糖耐量减退、隐性糖尿病,一旦没有摄入能量来源,血糖波动非常剧烈,不是运动不好,是空腹状态下身体根本不具备承担运动强度的能力。
再说一个最被当作“小事”的问题:不热身直接进入中高强度运动,很多人从床上一跃而起,走两步、跳两下就开跑、做操、打球,他们以为时间宝贵,能多练一会儿是一会儿。
但其实,这种骤然从静态进入高负荷的方式,是心脑血管最害怕的,夜间人体基础代谢降低,血液流速慢,清晨起来后血液黏稠度仍处高值,心率和肌肉张力都处于低起点。
如果不做热身,直接用快走、慢跑甚至跳跃性动作加速心率,会造成血流动力学骤变,血压快速上升,心率不规则加速,血管内原本潜伏的不稳定斑块更容易破裂形成血栓。
不是运动本身的问题,是运动启动方式太粗暴,心脏根本没来得及适应。
很多人觉得自己没病,体检正常,就不会有问题,可实际操作中,猝死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并没有明确诊断心脏病史,问题不在疾病标签,而在风险积累。
三高控制不好、生活作息紊乱、情绪波动大、疲劳负荷长时间未恢复,这些都是不稳定心血管状态的推手。
早上运动是加压行为,不是恢复手段,如果身体在前一晚还没恢复到基线,清晨运动等于雪上加霜。真正的健康不是“扛出来”的,是调出来的。
还要注意一点,很多人看重的是“运动形式”,比如快走好、跳广场舞好、打太极好,但忽略了身体对“节奏”的需求,清晨运动不适合节奏激烈的项目,也不适合追求体力极限的方式。
特别是天气闷热、空气湿度高、睡眠不足的早晨,身体的负荷更难控制,这个时候最好做些低强度、节奏缓和的动态伸展,配合适度出汗即可,真正能长期坚持的运动,从来不是激烈的,而是让身体保持稳态的。
如果一个人本身有三高病史,但又想通过运动改善健康,该怎么判断每天的身体状态是否适合晨练?
这个判断过程不是靠感觉,而是靠指标,起床后测一次静息心率,观察是否明显快于平常(超过15%),自我评估睡眠质量是否差于平时,早起是否出现明显头重脚轻、心跳不均,前一天是否有情绪过激或劳累过度的情况。
这些信息合起来才能判断当天是否适合进行晨练,如果满足其中两项以上,就应推迟运动时间,或者选择低强度方式进行。
运动是可调节的,不是硬性的,真正的管理者,是每天都愿意听自己身体说话的人,而不是非得等身体用倒下的方式讲完道理,理解这一点,才可能用运动延长寿命,而不是缩短它。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晨练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余素君.运动频率对社区60岁及以上户籍老人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现代预防医学,2024-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