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十大谋士排名,诸葛亮为何仅排第六位?前五名都是谁?
发布时间:2025-07-02 16:49 浏览量:4
二关形势千年未变,三国的英雄与谋士们,总归还是在那烽烟乱世里崭露锋芒。那些人的名字隔着千年竟还被一再提起。到底凭什么?像“卧龙”这样的大才,天下几人能有?但如果把全部三国的军师谋士拎出来比个高低,总有人把诸葛亮列在第六名。我看这事真说不圆,偏偏每次都听得人心里莫名发痒。
放眼三国,有人靠刀剑,有人只凭嘴皮子。可讲到诸葛亮,多数人还没细想,就想先鼓掌。他的忠心、才智、担当,堪称表率,没人说不好。隆中山野里身藏半生,刘备以三顾之礼相请,不是巧合。赤壁借风烧曹营出奇制胜,南征北战治军理政,草船借箭、空城退敌、出师未捷,件件都令人觉得神乎其技。可说回“第六”的排名,到底除了姓名后那串光环,还差在哪儿?倒是让人好奇,别的军师们又凭什么踩在诸葛亮上头。
某些历史学者爱给三国军师排个名次。关于谁是毒辣、谁忠诚、谁高瞻远瞩,网上说法不一。权威数据换个说法也会变。这年头排行榜不是稀罕事,但真能服众的,反倒没几个。这里边总绕不开贾诩与荀彧,也不离郭嘉、法正与鲁肃,这五人,按理都算得上三国时代的“幕后中流”。
贾诩那个名字,翻出来不少人只在小说里见过。其实这位老兄,真不像演义里那么冷脸,也非一味狠毒。武威贾氏家学渊源不假,小时候聪明自保——遇贼还能忽悠过去,以假充真,避祸于无形。那一年李傕郭汜大乱,满朝文武莫敢言,贾诩却可用一套搅浑水法子,让两个屠夫互相忍让,老百姓因此逃一劫。后头在宛城耍出离间曹操、张绣突袭,赢得一战,连曹操都吃了大亏。
贾诩做事,经常让人闹不明白。他该跳槽就跳槽,主子换了一茬又一茬。一边说着“天命”,一边其实想留条后路。有人说他无德,有人却敬他谋略。你看立储曹操要废长立幼,贾诩跑来讲刘表家事例子,说不该乱动嫡长之位,最后竟能保住魏家大局。这些手段,冷静如冰,像毒药。可偏偏逢战必有对策,这到底是“毒”还是“智”?搞不好都说不清。
荀彧出身大世家,人称“王佐之才”。初到曹操阵营,没多大乡愿,偏有不服输的眼光。早年大家都看袁绍阔气,荀彧却坚持投奔了当时兵微将寡的曹家。他主张以豫州、兖州立稳脚跟,稳扎稳打;后来策划迎天子以令诸侯,挟天子以号令天下的主意,就是他琢磨出来的。官渡大战,曹操身后大后方几乎全靠荀彧在撑。胜了,曹操高枕无忧。输了,也许三国历史都要改写。
只可惜一山不容二虎。曹操到后来要称王,荀彧又死磕到底,结果失了欢。明明互相成就,结果反被名利所累,落到权臣薄命。今人读来,未免唏嘘。
再说郭嘉。说他少年聪慧不假,袁绍账下都混不下去,宁肯投奔“乱世枭雄”曹操。官渡前夜,曹操几次犹豫要不要硬刚袁家,是郭嘉一套“十胜十败”,让主公下定决心斗到底。郭嘉最看得穿人心,袁绍一死,他果断提议北上出兵掏空对方老巢。曹操常说“每有大事,必问奉孝”,郭嘉短暂,却耀眼。英年早逝没赶上赤壁。曹操当年感叹道,“若郭嘉在,岂有今日之败?”唉,他真比荀彧会算,老谋深算还比他快步子多了。
放法正和前头几位比,或许有人觉得他名气不够,但这人本事却真不赖。早年任刘璋帐下,想扶主却眼光太高。转而投靠刘备,对刘备帮到了极致。攻入益州、争夺汉中,“法正不死无三国”这个说法就这么传开。这人平日不爱张扬,关键时刻都能想出一步险棋,为主公赢得喘息之机。诸葛亮与他关系据说亦师亦友。其实历史上有多少带兵打仗、擅长布局的人,最后都没名气,法正在巴蜀干得利索,功劳一点不比别人少。
鲁肃经常被电视剧糊弄成个“好好先生”,可实际上极有担当。孙策死后,鲁肃和孙权合作。最早提出“天下三分”计策的就是鲁肃。赤壁一战前,他十次不厌其烦去找刘备谈联手抗曹。没有鲁肃,孙、刘两家压根不可能结盟,曹操或许早统天下。孙刘联盟破后,东吴人才枯竭,夷陵之战赢了可人口却大亏。如今谁还记得当初是鲁肃出的主意呢?
由于流行文学解构三国人物形象,诸葛亮被拔得太高,法正、郭嘉、荀彧、程昱这些人反成了“陪衬”。其实打天下不是一个人主成,离了这些个幕后军师,哪有戏?诸葛亮管理能行,治军有条,带兵打仗往往还得请人救火。后世书里他撑起半边天,可要真说起军事谋略,他的成功不一定全靠他一个。
吕布手下的首席谋士陈宫这个名字,三国粉多半知道。曹操当年知遇之恩,最后因错杀吕伯奢失了人心,陈宫拂袖而去。前后为吕布出过不少妙计,可惜吕布本身太三心二意。赵蕤一句“虽有诸葛之智、陈宫之谋亦无用”,倒不是讲谋士无能,而是天意难违。陈宫与诸葛亮相比,各有妙处。若评失意,一样;要衡量本事,难说分高下。
说来说去,军师中的人才如过江之鲫。你问是谁更胜一筹,有人说全面,应数贾诩心细如发,荀彧谋定大计;有人说郭嘉的决断,快狠准;法正能扭转乾坤,鲁肃则稳住江东;有人讲诸葛亮实际治国头脑超强,可打仗未必胜过几位同行。每次排名都像一场赌局,有人押这个,有人押那个。关键看你是哪方眼光。洛阳纸贵的年代里,忠奸善恶本就几笔写不明。
翻查历朝正史,三国军师们的动态还是以大局为重,很少像小说那样来搞情感路线。搏命的时候计策层出不穷,关键时刻反赌真假难辨。谁能料到贾诩曾劝曹操别打赤壁,曹操却偏要硬上,才有那场火烧连营?谁能想到法正一生谋划深远,转手能搅活一座巴蜀山河?你说诸葛亮只善内政治国,我倒觉得他试过打仗,就是运气又学问都没赶上同行。
挺有意思的,成王败寇谁说的准?这些谋士们有的先见之明,有的后发制人。你看贾诩不忠,现实中比比皆是。他们都不完美,也没人真能独揽乾坤。历史比起演义来,少了几分浪漫,却多几分琢磨不透的复杂。谁才配在排行榜上第一,估摸永远没法定夺。个人意见,诸葛亮排第六,也不是多大冤枉。可能有时主客观都有道理,排名谁说不变呢?也可能下一年又有人抛个新版本出来,一切随风。
英雄豪杰,不过是乱世舞台上的主角。三国难得清楚个对错,反正赢家总是这帮上榜的军师们。你说到底谁高谁低,也许没人真在乎。三国里活色生香的,反倒是这些人还没下定论的地方,真叫人着迷。
没人说得明完美标准,谁拿头来保证公正排名?反正东风未起,少年凭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