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记者寻访佛山抗战史迹

发布时间:2025-07-08 15:07  浏览量:2

核心提示:

在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抗战历程中,英勇不屈的佛山人民众志成城、浴血战斗,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英雄壮歌。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特别组织青年记者走进佛山大地上的抗日战争历史遗迹,与广大市民一道,追寻老一辈佛山人民英勇不屈的抗战故事,感悟伟大的抗战精神,见证沧桑的历史巨变,澎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强大力量!

在顺德区西海抗日烈士陵园的苍松翠柏间,总能看到一个清瘦的身影穿梭其间。

他就是顺德区西海抗日烈士陵园馆长梁卓华。梁卓华是土生土长的西海村人,听着长辈讲西海抗战故事长大。

长大后,梁卓华成了伟大抗战精神的弘扬者。他说:“红色基因不是标本,而是流动的血液。我要做‘传火’的人。”

近日,记者走进西海,走进西海抗日烈士陵园,寻访抗战踪迹,与抗战老兵后代交流,缅怀那段军民齐心协力保家卫国的峥嵘岁月,感悟西海大捷的英雄故事,探寻西海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基因密码、城乡蝶变的新风貌。

西海大捷,抗战血色传奇

踏入北滘镇西海村,站在曾经的抗战旧址,看着高耸肃穆的纪念碑,记者的思绪被拉回到那段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

顺德区西海抗日烈士陵园馆长梁卓华向记者覃征鹏(左)介绍西海抗战事迹。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为达到以武力吞并中国的企图,悍然炮轰宛平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

1938年10月以来,日军大规模入侵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相继沦陷。珠三角人民奋起反抗,建立起广游二支队等抗日武装。1940年11月起,广游二支队进驻西海。顺德抗日游击队编入广游二支队,成为广游二支队独立第一中队。

经过一年的积极经营,广游二支队初步建立起以西海为中心的抗日基地,是整个佛山战局中的抗日主体力量,成为珠江敌后抗日游击战的坚强堡垒。

1941年8月,日伪军决定加派兵力,调集2000余人,企图包围进攻广游二支队。彼时,由于形势严峻,南海、番禺、中山、顺德中心县委和广游二支队司令部得知日伪军要进攻西海的情报后,为了照顾当地群众情绪,决定先观望、以静制动。梁卓华说,听老一辈村民口述,当时敌众我寡,双方军事力量悬殊,加之军粮不足,部分群众担心打不赢。

1941年10月5日,日伪军派出一个营兵力对西海村试探性进攻,逐家逐户进行疯狂扫荡。“鬼子简直无恶不为,还把群众准备过中秋节的食物抢光吃光,带不走的东西就全部砸烂。”梁卓华说。

随后几日,广游二支队司令部提前得到日伪军即将大规模进攻西海的情报后,迅速召开秘密军事会议。大家一致认为,广游二支队驻西海虽仅有200多人,敌我兵力悬殊、作战形势险峻,但游击队和西海村民作战士气高涨,且十分熟悉地理环境,还是有信心打胜仗。

同年10月17日凌晨4时,日伪军派出2000余人,以4艘小火轮拖带20艘木船,沿着广游二支队司令部军事会议所判断的路线分三路向西海发起进攻。自恃兵多势众、武器优良的日伪军,原以为能轻松消灭守卫在西海的抗日部队,没料到被打得慌乱无措、四处逃窜。

梁卓华介绍,当时广游二支队独立第一中队、军政干部训练班等共250余人,利用蔗林、蕉林、稻田、鱼塘密布的有利地形,先以小分队分散阻击消耗敌人,在中午时分双方形成隔河对峙状态时,广游二支队抓住时机,集中兵力逐路歼敌,把不熟悉地形的日伪军打得措手不及。

“蔗林深处杀声震天,日伪军顿时慌乱,纷纷涌向堤围,有的跳到河里逃命,有的跑进蔗林乱窜。民兵和支前的妇女也纷纷拿着扁担赶来搜索蔗林,一些日伪军吓得赶紧举枪投降。”梁卓华介绍。

我军在西海大捷中缴获的枪械。

最终,我军以250人左右的兵力,死伤各1人的微小代价,共击毙日伪军200余人,俘虏110余人,缴获长短枪450余支、轻机枪5挺、子弹1万余发。

这就是著名的“西海大捷”,是珠江敌后抗战以弱胜强的光辉范例,挫灭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极大鼓舞了军民的抗战士气。

如今,不少单位、市民等到顺德区西海抗日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辈。

梁卓华认为,我军能取得“西海大捷”,“靠的不是大枪和大炮,靠的是伟大抗战精神的力量,军民团结、不畏艰辛、勇于担当。”

代代相传,培育时代新人

回望来路,抗战的硝烟已经远去;瞻望前方,伟大抗战精神光芒如炬。

1952年,为了纪念抗日战争时期顺德“西海大捷”和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顺德县人民政府在珠江纵队前身之一广游二支队当年活动所在地西海建立抗日烈士纪念陵园,以寄托对革命先烈的崇高敬意和无尽怀念。

2016年,当机电生意正风生水起时,梁卓华毅然转身接过烈士陵园馆长的重任。为了更好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他创新推出“小小红色宣讲员”培育计划,带着孩子们在烈士墓前排练情景剧,把《西海大捷》的故事编成诗歌传唱。

顺德区西海抗日烈士陵园馆长梁卓华向记者覃征鹏(右)介绍西海大捷。

“西海是抗战的堡垒,西海在二支队的孕育中成长。青纱帐、密蔗林、这儿是敌人的坟墓……”这是一首西海村民颇为熟悉的红歌——《西海颂》,它是西海人民抗战精神的凝聚,如今,梁卓华作为总策划人之一,以MV的形式把歌曲展现在大家面前,“红色基因不是标本,而是流动的血液,我们要继承并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从历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培育更多传承者。”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梁卓华的儿子梁宏镒在课余时间活跃在“红色志愿讲解团”,参与编排校园版《西海颂》舞台剧等。

西海小学是梁卓华的母校。

西海小学现如今与烈士陵园一起开展“弘扬红色文化,幸福快乐成长”小小红色宣讲员培训活动,成立小小宣讲队,“西海抗战旧址、英雄故事,这些都是鼓舞人心的素材和教育后人的最佳题材。”

“为了更好传承伟大抗战精神,我们立足本土红色资源,将红色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形成以红色文化为魂、思政教育为体的系统化、立体化育人模式,培养既有家国情怀、又有奋斗本领的时代新人,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璀璨光芒。”西海小学校长肖汉雄表示。

在环境上,西海小学通过打造“养正书吧”“承红书苑”“西海抗战故事长廊”“爱国主义教育园地”等主题文化区,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文化熏陶。在教学上,西海小学将红色文化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语文学科教学挖掘“西海大捷”等本土红色资源,音乐课堂定期开展红歌传唱活动,美术学科每学期举办两次红色主题书画展评……这些举措形成“课程渗透——艺术熏陶——行为养成”的育人闭环,使校园成为传承革命薪火、培育时代新人的沃土。

“作为土生土长的西海人,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我从身边小事做起。我经常主动去听爷爷奶奶讲西海抗战故事,在学校我和同学们组建红色故事分享小组,利用课间互相讲西海战斗的精彩情节。”西海小学405班学生霍汶朗说,周末他还当“小小讲解员”,带着参观烈士陵园的人员,认真介绍先烈们的英勇事迹,“我还想把这些故事画成漫画、编成儿歌,让更多小伙伴把西海的红色精神永远记在心里!”

水乡蝶变,告慰革命先辈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需要强大的实力保障,也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撑。伟大抗战精神彰显着中华民族骨子里的性格、血脉里的基因,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强劲动力。

伟大抗战精神成为西海村推动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

如今的西海村,风貌蝶变焕新,智能机器人全产业链拔节生长,村民安家乐业,呈现出一幅“业兴、民富、村美、人和”的美丽乡村发展画卷。

珠江纵队顺德大队队部旧址郭家祠被打造为集休闲与教育于一体的红色文化主题公园,充分发挥西海红色精神阵地作用。广游二支队反击日伪“扫荡”战斗点旧址文武庙,其周边被改造后先后开展“榕树下的党课”、比邻善治等项目,同时也成为村民休闲的好去处。

位于西海村的海创大族机器人智造城。

西海村以水环境治理为切入点,通过西海大涌美岸示范项目重塑生态基底,并以生态振兴撬动产业振兴,探索生态资源向经济价值的创造性转化,引入海创大族机器人智造城等高新科技产业园区落户扎根,走出了一条“生态修复-产业升级-城乡共富”的乡村振兴路径。

随着西海大涌美岸示范项目深入推进,如今的西海大涌焕然一新,成为备受村民赞誉的滨水景观带。“以前这河涌边上都是乱糟糟的,河水也浑浊不堪。现在好了,政府清理了杂物,还修了漂亮的滨水步道,真是做了件大好事!”村民李伯说。

西海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黄铨钊表示,原来被老旧错落工业厂房和杂乱搭建物包围的河涌,现在变成碧波叠翠的绿美休闲区,西海大涌片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发生了明显变化。

乡村变美了,产业也实现智造升级。今年4月,落户西海的海创科技机器人智造城项目开工,项目总投资50亿元,拟建成56万平方米的工业载体+产业物流供应链载体。该项目与海创大族机器人智造城只有一路之隔。

海创大族机器人智造城目前已成功招引超190家国内外优秀企业入驻,实现“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双轮驱动,基本形成“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机器人本体—机器人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链布局。两大智造城汇聚于此,无疑将进一步完善产业链生态。

……

我们不能忘记,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正是今日和平与繁荣不可遗忘的基石。

顺德区西海抗日烈士陵园。

这盛世,正是我们给当年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革命先辈们交上的最好答卷。

从炮火连天的抗战岁月到如今走在乡村振兴康庄大道上,西海村的巨变时刻在告诉我们:站在新时代的今天,更要继承并弘扬伟大抗战精神,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记者手记

血火记忆中的时代接力棒

七月的风拂过西海抗日烈士陵园,草木低语,应和着沉重的脚步。

此刻肃穆的陵园,正是为这些不屈的英魂矗立的不朽丰碑。它所铭记的,是发生在1941年10月17日、震动珠江三角洲的“西海大捷”——一场军民同心、以少胜多的传奇战役。那份在血火淬炼中凝聚的伟力,早已化作穿越时空的精神灯塔,永不熄灭。

昔日烽火连天的战场旧址,如今早已换了人间。目光掠过大地,水清岸绿的西海村在阳光下舒展着新颜,机器人智造城正拔地而起,勾勒出城市新脊线。这份“山河无恙”的安宁,不就是当年烈士们“争相留下”守护的未来吗?

作为在和平阳光下成长、触摸着智能时代脉搏的年轻一代,我们或许未曾亲历烽火,却更应深知:今日的碧水蓝天、创新沃土,是先烈们以生命为代价,一寸寸换来的。

那穿越战火的伟大抗战精神,从来不是博物馆里冰冷的陈列品,它早已熔铸在我们的血脉之中,成为代代相传的基因。

历史无声,精神长存。陵园的风,仿佛在轻声诉说:“看啊,这盛世,如你们所愿!”先辈们用血肉之躯铸就的壮丽山河,正被我们以另一种方式奋力托举与延续。

文字 |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覃征鹏、卢丽华

图片 |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关浩业、黎锦健

视频 |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关浩业、覃征鹏、范楚薇

指导单位丨中共佛山市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