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射病死亡人数激增?医生:高温天,有这些症状,别以为只是中暑
发布时间:2025-07-08 23:46 浏览量:5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 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每年一到七八月份,气象预警几乎是轮着上,黄色、橙色、红色,气温从35度一路飙到40度,地表温度直逼60度。
各地医院发热门诊、急诊科也跟着忙起来,不少人中暑送来,还有些送来就已经意识模糊。
医生一句话点破症结:“不是普通中暑,是热射病。”差别在哪里?就差这一层认识。
热射病不是出汗太多、晒晕了,而是一种中枢系统紊乱后的高温综合征,一旦症状被误当成“只是中暑”,很容易错过抢救时间,死亡率直线上升。
这两年,全球极端高温频发,热射病死亡数据明显上升。
2022年欧洲热浪期间,仅西班牙、葡萄牙两国就有超过3500人因热相关病症死亡,其中绝大多数为重度热射病。
美国疾控中心CDC统计显示,2023年夏季与热射病相关的住院人数比前一年增长了47%。
日本环境省的监测报告更直白:热射病死亡者中,有41%是在发现“只是有点不舒服”之后24小时内进入昏迷。
问题不在病太重,而在于太多人对它的第一印象就错了。
最危险的情况,是把热射病当成“中暑的严重版”,而不是一种独立且致命的急性病变。
中暑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
其中前两个阶段属于功能性失衡,还可通过休息、降温、水分补充缓解。
热射病乃中枢调节系统失序,体温调节机制全然崩溃,体内温度不断攀升,核心体温常超40℃,甚至达42℃以上,直接致使神经系统、肝肾系统、凝血系统全面瓦解。
简而言之,热射病并非单纯的“过热”,实则是身体丧失了冷却机能。
它起病并不突然。最初的几个小时或半天,患者可能只有轻微头晕、乏力、恶心,甚至表现为“有点犯困”“注意力不集中”。
有些人还以为是血糖低、睡眠差,或者“太阳底下晒了太久,休息下就好”,继续硬撑。
等到再发觉不对,已经开始呕吐、言语紊乱、肌肉僵硬、神志模糊,甚至短时间内直接昏迷。
这类病人送到急诊时,往往体温还在持续升高,呼吸急促,皮肤干热,甚至出现多器官衰竭。
最具误导性的症状之一,是不出汗。
大多数人一想到中暑,就会说“出一身汗”,但到了热射病阶段,由于汗腺功能耗竭,皮肤表面反而变得干热。
这种“假象”让不少人误以为是退热了,实际是身体调温功能彻底崩溃。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曾收录一组病例分析,发现重度热射病患者中,有接近70%在发病时无明显出汗,而这些患者的死亡率高于有出汗者。
也就是说,“出汗少”不是好转,而是病情进展。
另一个常被低估的信号,是精神状态改变。
有人表现为烦躁、焦虑、语无伦次,有人则是动作迟缓、反应变慢,还有人突然沉默、不说话。
这些看似“脑袋不太清醒”的表现,实际上反映的是中枢神经系统受高温影响后的功能障碍。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一项热射病神经表现研究显示,神志异常是热射病最早、最敏感的临床指标之一,甚至在体温还未达到极限前就已发生。
神经系统对高温极其脆弱,一旦温度超过42度,神经元开始大面积凋亡,短时间内无法逆转。
而在高温环境下出现的肌肉抽搐、痉挛、强直等,也不能简单当作“电解质紊乱”。
这些可能是横纹肌溶解的前兆。热射病进展时,肌细胞因持续高温出现膜结构破裂,大量肌红蛋白释放进血液,堵塞肾小管,诱发急性肾衰竭。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在2021年的研究中指出,在重度热射病死亡病例中,约52%存在不同程度的肌溶解症状,但由于早期未被识别,仅当作“脱水导致痉挛”处理,最终错过最佳干预窗口。
更复杂的是,很多人根本没有“剧烈运动”也会中招。
传统印象里,热射病发生在高温高湿下的剧烈劳动或体育活动场景,但现实是,静坐、走路、甚至睡觉时也可能出现。
尤其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婴幼儿,这些人本身体温调节能力差,汗腺功能弱,对高温的感知不敏感,极容易在密闭环境、通风差的屋子里发生热射病。
英国国民医疗系统(NHS)在2022年的热射病干预指南中明确指出,80岁以上老年人即使待在室内,只要气温持续高于30℃,未及时补水、通风,就有热射病风险。
真正需要改变的,是对“热相关疾病”的整体认知。不是所有高温下的不适都是普通中暑,也不是只有流汗、晕倒才需要警惕。
体温调节能力是动态系统,一旦失衡,会非常迅速地走向全身性崩溃。
而真正想要降低热射病带来的伤害,不是靠运气,是靠三个系统性动作:提早识别、及时干预、制度化预防。
识别不是看汗、看晕,而是看意识状态、体温变化、出汗异常;干预不是扇扇子喝点水,而是立刻转移到阴凉处、迅速冷敷重点部位、必要时拨打急救电话;
预防不是天天开空调,而是控制热暴露时间、加强饮水结构、保证电解质摄入、强化家庭联络。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19年就提出应对高温公共健康事件的核心应对框架,把热射病与急性心梗、中风、哮喘等列为高温期重点防控病种。
他们给出的不是药方,而是原则:温度一高,时间要短,活动要轻,水要多,反应要快。
热射病不是偶然事件,它是高温社会结构中暴露出来的应激盲区。
如果一直拿“以前也没这毛病”来应对眼前的极端气候,只会让更多人暴露在不可逆的风险下。
气温的变化可以是自然的,但死亡的数据一定是人为的。
如果有一个人倒在家里没醒过来,真正的问题不是天气,而是我们对“高温会杀人”这句话的理解太迟钝。
[1]王涛,赵悦,王猛,等.热射病院前急救专家共识(2024版)[J].解放军医学杂志,2025,50(03):24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