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界续命882亿,英皇166亿债务逾期,港资房企为什么也暴雷?
发布时间:2025-07-09 06:51 浏览量:7
香港地产界近期风急浪高。
6月底,新世界发展惊险过关,与超50家银行债权人达成882亿港元再融资协议,将最早到期债务延至2028年6月30日,成功“续命”三年。
就在同日,作为“郑家第三代”核心人物的郑志刚,辞任新世界发展非执行董事及非执行副主席职务。这标志着他已完全退出董事会,为其在新世界发展的履职画上句号。
新世界发展刚逃出生天,英皇国际就出现暴雷预警——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对英皇国际亮出了红灯,称其166亿港元银行借贷已逾期或违反贷款条款,并表示事件可能会对集团持续经营能力构成重大疑问。
环环之前写过一篇关于港资房企的文章——《警惕港资房企》。
环环认为,港资房企虽然有着泾渭分明的风格,但共性在于以“百年老店”的稳健姿态,成功抵御了地产周期的严寒。在内地房企暴雷潮中,它们步履从容,堪称一股清流。其屹立不倒的根本,在于深谙市场规律,心存敬畏,精准把控流动性风险,善择进退时机。
若论对风险的嗅觉与资本的趋利本性,李嘉诚家族堪称典范。
今年上半年,其长和公司公告拟以228亿美元向贝莱德财团出售全球港口核心资产(含巴拿马运河关键港口90%股权)。
《大公报》旋即连发《莫天真勿糊涂》等重磅评论,剖析这笔交易背后的地缘战略深意,用心良苦。然而,面对李氏家族执意而为的既成事实,舆论也不过徒余扼腕。
诚然,若以家国情怀与民族大义为尺度,李嘉诚及其家族在国民心目中的形象已轰然崩塌,与始终秉持赤子之心的霍氏家族形成鲜明对比。
两相对照,高下立判。
然而,若回归纯粹的商人本色审视,李嘉诚的历次战略“撤退”与“回归”,究其根本,不过是基于对风险的敏锐嗅觉,为了规避行业周期波动可能带来的冲击。
这与新鸿基、嘉里建设、香港置地等港资巨头于2022年逆势加码内地投资的行为,在本质上遵循着相同的商业逻辑,即资本对风险与机遇的权衡。
两者看似路径迥异,实则殊途同归,皆为在复杂经济环境中寻求资产安全边际与长期价值的商业决策。
资本逐利避险的本性,在此展现无遗。
所以,港资房企以开百年老店的盘算,在杠杆运作方面,保持了相当的自律——奉行“低周转”,把负债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去年,新鸿基地产的净负债比不到18%;恒基地产的净负债率大约21%,而李嘉诚家族的长实集团的净负债率则只有4%。
相形之下,新世界发展的风格则和内地房企很像,在大肆扩张这块不遑多让。
在2017年业绩会上,郑志刚提出了“大力发展内地市场,更多增加华南土地储备”的观点,流露了对内地市场的野心。
2021年,适逢内地楼市调整,内地房企资金枯竭,纷纷寻求和手持现金的新世界发展的合作机会,更让郑志刚产生了这是个属于新世界发展的“快赢”时代的错觉。
新世界发展选择了逆市扩张,在广深接连拿地,转过年来又收购了龙光系资产。
一顿操作猛如虎,换来的却是新世界发展的净负债率的持续攀升。2022年,新世界发展净负债率为46.9%,算是港资房企里最高的。在2024的中报中,这一数字达到了55%。
在2024年的年报中,新世界发展收获了20年来的首次利润亏损。郑志刚掌舵七年,新世界发展市值蒸发超过720亿港元。
对于英皇国际来说,在英皇影院业务遭遇重挫后,重振集团业务的重任就义不容辞地落到了其肩上。
2023年,英皇国际斥资近50亿港元大举进军地产领域。时值香港商业租赁及写字楼需求持续疲软,商办物业空置率高企之际。
投资决策的风险在2024年进一步显现——公司再以约19亿港元购入中环一公寓项目,但其出租率竟不足40%,微薄的租金收入甚至难以覆盖贷款利息支出。
商办折戟,英皇遂押注住宅。
去年末,英皇国际高调推出东半山豪宅项目ONE JARDINE'S LOOKOUT。为造势,其旗下艺人如容祖儿、卫诗雅、陈家乐等组成“明升看楼团”亲临现场,制造营销噱头,力撑新盘发售。
可惜,英皇国际的种种努力,并没有迎来预期的成果。
英皇国际发布的业绩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3月31日的财年,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为47.43亿港元,同比扩大131.7%。
现在,166亿港元银行借贷逾期,拉响了英皇国际暴雷的警报。
说到底,郑志刚的离场与新世界的巨额再融资,英皇国际的暴雷预警与惨淡业绩,无不是对激进扩张的沉重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