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1041万、23年1110万,24年死亡人口揭晓!我国会迎死亡高峰?

发布时间:2025-07-09 07:37  浏览量:2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中国人口降到4亿,老百姓的生活才能真正富裕起来”

中国之前凭借着庞大的人口红利,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快速崛起,可是谁又能想到,曾经人口数量长期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如今正悄然步入人口死亡高峰期。

据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离世人数达到1041万人,到2023年该数字直线飙升到1110万,2024年的更让人惊讶。

中国人口死亡高峰是否加速来临?具体原因是什么?

为了尽快恢复并发展经济、推进国家建设,国家大力鼓励多生孩子。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常听祖辈们说起,以前生孩子还能戴红花,是一件特别光荣的事情,几乎家家户户都是兄弟姐妹六七个。

不少家庭为了生儿子,偷偷摸摸超生,不生出儿子誓不罢休。

我们眼前这架叫作“中国”的巨大天平,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角度,缓慢而坚定地倾斜,一头是沉甸甸的过去,一头是轻飘飘的未来。

一切故事都有个开头,我们的故事,要从上世纪那两次“婴儿潮”说起。

为了战后重建,也为了“多子多福”的朴素愿望,一代人在国家鼓励下拼命生育,为这片土地注入了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人口基数。

这些人曾是工厂的螺丝钉,是田野的耕耘者,是托起“中国奇迹”的坚实臂膀,他们就是我们的父辈与祖辈。

时间是最公正的裁判,也是最无情的推手,当年的“红利”,如今正在变成“负利”。

医疗的进步把人均寿命从35岁硬生生拉到了近80岁,这本是文明的胜利,却也意外地让这批“婴儿潮”世代,得以整齐划一地集体迈入老年。

于是一个名为“死亡高峰”的浪潮,正拍岸而来。

2022年走了1041万人,2023年这个数字攀升到1110万,这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家庭的别离,也是一个时代的落幕。

历史正在用这种方式,给天平的一端不断加上沉重的砝码。

与死亡人数的攀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端不断被抽走的砝码新生儿。

当1110万生命在2023年画上句号时,只有902万新生命睁开眼睛,这道触目惊心的“剪刀差”,宣告了一个时代的彻底逆转。

2024年出生人口稍有回暖,但这更多像是“龙年”生育偏好与一揽子催生政策共同作用下的一次回光返照,而非趋势的扭转。

放眼世界,我们并不孤独,日本的退休年龄已推至75岁,大街上随处可见银发工作者。

韩国的年轻人则宁愿给宠物狗买名牌推车,也不愿走进婚姻的围城。

“少子化”的寒气,早已传递到每一个角落,最先感受到凉意的,是那些曾经遍地开花的民办幼儿园和小学,它们正一批批地倒下。

紧接着母婴用品、房地产、教培行业多米诺骨牌的倒塌,才刚刚开始。

天平的这一端空了。

这架失衡的天平,代价是什么?谁来买单?

首先是我们的养老金体系,一边是每年动辄两千多万的新增退休人员,创造着历史记录。

另一边却是养老金结余总额肉眼可见的缩水,池子里的水越来越少,等着喝水的人却排起了长队。

医疗系统是第二个承压者,人活得越久与慢性病的斗争就越长,预计到明年,慢性病将占到所有死亡原因的近九成。

更刺眼的是城乡之间那道无形的墙,让农村75岁以上老人的死亡率,比城市高出整整30%。

生命最后的尊严,不该有贵贱之分。

从宏观的养老金账户,到微观的病床前,每一次倾斜的代价,最终都由具体的、活生生的人来承担。

面对如此剧烈的倾斜,下意识的反应是去“扶”,用尽各种政策,想把轻的那一头重新压下去,把重的那一头抬起来。

但或许我们该换个思路了。

与其徒劳地对抗重力,不如去移动天平的支点,重新定义什么才是“平衡”,过去的平衡,建立在无穷无尽的“人口红利”之上,靠的是人多力量大。

未来的新平衡,必须建立在“人才红利”之上。

这意味着经济增长的引擎,要从依赖工人的数量,切换到依赖工程师、科学家、高级技工的质量。

一个顶尖人才创造的价值,可以抵得上百个流水线工人,这才是中国经济未来真正的出路。

这个转变也催生了新的机遇,当全社会都在焦虑“老了怎么办”时,“银发经济”的蓝海已经出现。

更专业的养老服务,更具人文关怀的安宁疗护,这些围绕生命终点的产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国家层面一套组合拳已经打出:给多孩家庭的购房补贴,延长产假,甚至将辅助生殖纳入医保,这些都是在为天平添加新的砝码。

我们正站在一个巨大历史转折的门槛上。

身后是持续了四十年的高速增长与人口爆炸的余晖,身前是一个老龄化、少子化、但可能也更注重质量与人本的未知社会。

如何体面地送别一个时代,同时优雅地开启另一个时代,考验着整个社会的智慧与文明。

这不再仅仅是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的事,它关乎我们每一个人如何规划自己的健康与养老,如何看待生命的长度与质量。

天平不会崩塌,它只会在摇摆中,寻找下一个支点。

这或许不是一次危机,而是一场长达半个世纪的文明迁徙。

人口死亡高峰并非耸人听闻的末日预言,实则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阶段。

它既是对医疗体系、养老保障的考验,也是推动社会创新的契机。

结语

要认清老龄化这个现实,提前把养老和健康管理的事情规划好,并且得快速把安宁疗护这套体系给整完善了,还得普及生命教育,生育支持政策,也得优化。

对于这还有什么想表达?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1】观察者网2025-04-27《31省份人口数据一览:广东出生人口最多,山东净流出26万》

【2】金融界2024-07-07《中国老龄化报告2024:我们正处在人口大周期的关键时期 老龄少子化加速到来已经成为最大的“灰犀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