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建党元勋,曾推荐周恩来进黄埔军校,却因退党成为争议人物

发布时间:2025-07-09 09:32  浏览量:2

1973年7月的八宝山礼堂,章士钊追悼会现场肃穆凝重。八旬老人张申府拄杖立于角落,忽见中央调查部部长罗青长穿过人群低声致意:“总理让我问候您。”

一语未毕,张申府倏然泪下。

三十年前他因一篇文章众叛亲离时,是周恩来安排他当了北京图书馆研究员;十五年前香山重逢,总理还惦念着他研究的罗素哲学。

可以说,张申府是建党元勋,曾推荐周恩来进黄埔军校,却因退党成为争议人物。

此刻重病缠身的周恩来,仍在政治漩涡中守护着这位退党近半世纪的故人。

燕园星火:中共创建者的双重身份

1918年冬,北大红楼图书馆内,25岁的代理主任张申府将一叠卡片推回给管理员毛泽东:“重填,字迹不工整。”这位面色严厉的“上司”不曾想到,眼前勤工俭学的湖南青年,日后会成为开国领袖。

张申府的人生交织着双重轨迹:

学人本色:数学系出身的他翻译罗素著作,在《新青年》撰文呼吁“求真求实”建党元勋:1920年与李大钊共组北京共产主义小组,陈独秀在信中称“京中唯守常与你可商建党”

1921年初赴法任教,他携带着特殊使命——在海外发展组织。于巴黎介绍刘清扬、周恩来入党时,他独创的入党程序仅需一次谈话:“我与恩来深谈后,致信仲甫(陈独秀)备案即可。”这张现存中央档案馆的简短信笺,成为周恩来入党最早的原始凭证。

黄埔风云:举荐周恩来的关键手笔

1924年广州黄埔军校筹备处,蒋介石指着政治部副主任张申府提供的十五人名单首名问:“周恩来是何人?”张答:“留欧学生领袖,可担政治部主任。”此时距周恩来归国尚有三月,张申府已为其铺就道路。

张申府的黄埔岁月充满矛盾:

身兼四职:政治部副主任、图书馆长、大学教授、蒋介石德语翻译亲见蒋氏独断:“此人刚愎,不可共事”的预判写入私人笔记因理念不合挂冠而去,却坚持举荐贤能:“政治工作非周恩来不可”

这段经历埋下他人生转折的伏笔。当周恩来在黄埔大展拳脚时,张申府已北返清华园讲授逻辑学。

退党风波:1925年的历史性抉择

1925年1月上海虹口淞沪铁路旁的石库门里,中共四大代表激烈争辩国共合作方略。张申府拍案而起:“国民党右派终将反目,必须早谋对策!”蔡和森斥其“幼稚”,张太雷主张继续合作。

据其晚年口述:

“我摔门而出,恩来追至走廊劝道:‘我赞同君见,但请勿退党!’赵世炎月余后登门劝说,我终未回头。此我平生第一悔事。”

女儿张燕妮在回忆录中补充:“父亲预见蒋氏背叛,却选择最决绝的方式抗议。”七个月后廖仲恺遇刺,两年后“四一二”血案,印证了他的预见,却也终结了他的政治黄金期。

烽火故谊:暗流中的未断情缘

1948年深秋,清华园教授寓所内,张申府将《呼吁和平》手稿交付《观察》杂志。此时辽沈战役正酣,文章主张国共和谈的言论引发轩然大波。民盟香港总部宣布开除其盟籍,妻子刘清扬登报离婚,仅有周恩来理解其中渊源:“此文构思于三年前,不过迟发耳。”

政治低谷中的守望尤为珍贵:

1950年周恩来亲自安排其任北京图书馆研究员1957年批示解决住房困难:“申府先生生活清苦,当予照顾”1958年香山碧云寺孙中山诞辰纪念会上,周恩来靠近低语:“罗素将访华,您可见他”

最动人的见证藏在国家图书馆档案室:三封周恩来亲笔信,落款总是“弟恩来”,信中常夹带稿费补贴家用。

暮年回响:历史烟云中的余温

1973年章士钊追悼会那声问候后,张申府在日记中写下:“乱世浊浪,故人未相忘。”晚年在白塔寺小院深居简出,仅与梁漱溟等二三旧友往来。当学者问及周恩来,他总抚着珍藏的信笺感叹:“他是真君子,念旧情。”

1983年审定回忆录时,他坚持保留退党经过:“错在我意气用事,但预见蒋氏之叛未错。历史当如实书写。”三年后病逝,讣告称“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中共中央统战部挽联暗藏机锋:“黄埔荐贤功在史,求真求实哲人风”。

国家图书馆古籍部的玻璃柜中,张申府校勘的罗素译本笔迹清峻;中央档案馆的檀木盒里,周恩来信笺已泛黄卷边;黄埔军校旧址的展厅内,政治部副主任名册上他的名字静列第三位。当后世论及中共创建史,或许正如党史专家金冲及所言:“有些人物如星划过夜空,光芒虽逝,轨迹永存。”

【参考资料】
《张申府文集》(河北人民出版社)
《周恩来年谱(1898-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
《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
《黄埔军校史料汇编》(广东人民出版社)
《罗素与中国》(商务印书馆)
《百年潮·张申府访谈录》(中共党史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