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建集团原创讲堂 | “他山之石”主题论坛活动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25-07-09 12:47 浏览量:5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小雅·鹤鸣》中的千年智慧,深刻揭示了借鉴优秀经验、博采众长的永恒价值。面对日益交融的知识格局与复杂的市场挑战,设计领域如同待琢璞玉,亟需借力各专业之长。唯有打破专业壁垒,促进建筑、景观、室内、照明等领域的深度交流与碰撞,才能汇聚多元视角,在激荡中淬炼灵感,于融合中滋养原创,最终为设计注入突破桎梏、生生不息的崭新活力。
7月4日,2025年“华建集团原创讲堂系列活动”——他山之石”主题论坛在华建集团建筑装饰环境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环境院)龙吴路888一楼报告厅顺利举行。本次论坛由环境院承办,获得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规划设计分会、上海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园林和生态环境分会的大力支持。
活动由环境院总师李佳毅主持论坛。华建集团科技信息部总经理王玉宇作主旨致辞,并阐释了本次论坛的主旨要义。
环境院总师李佳毅(左)、华建集团科技信息部总经理王玉宇(右)
《玩耍——跨界设计的一种介入方式》
华建集团环境院总建筑师
刘 海 洋
刘海洋以“玩耍”为精神内核,阐释跨界设计实为一种松弛而开放的生活态度投射。从注入温度的车模改造创作实践,到经打磨、髹漆、贴金等工艺的木雕再生器物叙事,再到用6年时间培育两株白蜡盆景的生命体协作,以三则亲历案例揭示内在共同本质——设计灵感源于生活体验的转化,无论人工造物或自然物皆可成为情感的容器。
延伸至团队协作层面,刘海洋通过多个项目实践验证跨界碰撞的增效价值:在格林新蕾幼儿园项目中,以业主移植的樱桃树触发空间叙事,建筑仅提供灰白底色,将色彩主动权交予师生共创;在钦州路供销社改造项目中,联合景观团队塑造晨雾市集场景,借铺装引导与边界渗透赋予建筑松弛感;在上海仪器仪表厂更新项目中,协同灯光、景观专业保留桥架、消防栓等工业痕迹,通过混凝土肌理留痕与野趣景观植入,使应急产业园以“冲突美学”活化场所记忆。刘海洋总结表示,“玩耍”的本质,是在行业转型期以好奇心态打破专业壁垒——它让设计回归生活本真,在个体感悟与团队共创中守护创作初心,最终实现空间的情感共鸣与场所复兴。
华建集团华东院首席总建筑师杨明在点评中表示,设计创作的本质在于“要”的内在驱动力——即设计师对作品超越性的渴求。刘海洋的案例,恰好印证其跨越二十年的创作生命力,源于始终以“玩耍心态”守护初心,即在限制性职业场景中,用生活浸润专业,让松弛感催生突破边界的可能。
《行进中的景观——从特色到系统的构建》
华建集团环境院景观专业副总工程师
袁 晶
袁晶在本次演讲中表示,景观专业天生具备“万金油”特质,其核心价值在于灵活适配城市复杂需求。早期实践中,设计师通过“无中生有”策略激活文化薄弱地区:如盐城海棠公园以2500亩花瓣状布局植入苏北缺失的园林基因,借古典园林圆梦计划与国潮场景嫁接,催生地域新名片;嘉兴九水归心项目则尝试“文化入魂”,将红船精神转化为绮红阁地标,用“纤夫绳索”意象重塑滨河长廊,使衰弱文脉重获当代生命力。此类特色塑造虽成就网红地标,却随市场遇冷渐成稀缺。
当下,行业更需转向系统性构建:嘉北郊野公园以“再野化”理念修复生态基底,通过农田保护与水系干预荣获国际奖项认可;奉贤中央公园则联动水利、建筑等多专业,以土壤健康诊断前置科学设计,印证了跨学科协同的必要性。与此同时,景观正深度融入城市治理体系,漯河新城等项目证明,唯有与规划、建筑专业“捏成一张皮”,才能实现空间尺度精准把控。当资金与市场双降维,景观原创需从诗意转向务实:盐龙体育公园以需求导向布局全龄运动场景,取消台阶保障跑道连续性,印证了技术理性比美学表达更能激活空间使用效能。行业寒冬中,景观的求生之道在于拥抱科学、协同共生,以系统思维直面真实需求。
华建集团现代院副总规划师、规划二院总规划师程亮在点评中强调,中国景观规划历经了快速城镇化时期、高质量发展阶段、当下运营更新时代的三阶段转型。当前行业遇冷的深层矛盾在于传统空间设计手段无法破解运营导向的更新命题,技术储备不足导致应对乏力。其中,袁晶提到的盐城体育公园实践案例印证了景观规划需聚焦真实使用需求,有效补足“人本需求响应”与“信息生产力适配”的短板,是赋能组织穿越周期的关键路径。
《临港少年宫——快乐的空间体验》
华建集团环境院室内专项三院创意设计师
傅 真
傅真在本次演讲中表示,室内设计的本质在于为使用者创造记忆与情感体验。临港少年宫项目以“积木搭建筑梦空间”为核心概念,突破传统装饰或纯空间塑造逻辑,系统性构建儿童探索场景。通过乐高积木元素的建筑化转译——螺旋楼梯模拟滴水湖动态、彩色铺装与家具奠定空间基底,结合黄(收获)、蓝(探索)、绿(生命)、银(活力)四色分层导航系统,实现使用者在空间中的快速定位,破解了大型场馆的迷失难题。场景激活上,开放式科技馆打破了封闭格局,剧院前厅设置可坐式台阶促进着即兴互动,中庭软质体块区鼓励着自由嬉戏。细节之处则更藏温度:参数化波浪形竹木墙面平衡着采光与趣味,弧形镜面与高低台盆适配着全龄需求,食堂卡座营造出咖啡馆式的氛围。
项目全程贯彻“快乐优先”原则,取消剧场生桥等生硬构件,以平顶冲孔石膏板隐藏设备,用积木色块引导奔跑动线,最终呈现为通透玻璃幕墙映射内部活力的“非典型少年宫”,印证了“空间记忆”比形式更重要的设计真谛。
华建集团上海院创作总监、总建筑师第一原创工作室主持建筑师苏昶在点评中指出,临港少年宫项目团队以反常规手法重构空间序列,原创性地化解了建筑外幕墙与室内空间的冲突矛盾。尤其当建筑师担忧的跳跃色彩最终呈现时,其精准的空间控制力证明了跨专业碰撞的价值——室内设计并非建筑附庸,而是以差异化思维激活空间的独立创作,这种打破预期的成果,恰是建筑、室内、景观团队深度磨合下的结晶。
华建集团环境院室内专项二院副院长、装饰专业副总工程师何澄峰在点评中表示,临港少年宫项目中,建筑预留公共空间框架,室内团队以色彩与体块重构剧院的光效与动线,反而促进建筑进一步调整栏杆折线逻辑。这种非预设性的磨合,体现了跨专业合作需摒弃“主从思维”,以开放姿态接纳意外突破,只有通过平等共创激活专业边界,让建筑、景观、室内在碰撞中自然发酵,才能孕育真正有生命力的空间。
《光无限 艺无界》
华建集团环境院照明设计一所所长
杨 贇
杨贇在此次演讲中指出,灯光在城市夜经济、空间品质提升、文化传播及生态友好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多维赋能价值。例如,首届上海国际光影节期间,虹口分会场周边区域客流量大幅提升的实例,有力证明了其对刺激消费和激活空间的积极作用。首届上海国际光影节的成功实践,特别是借鉴法国里昂灯光节的分层模式,也为灯光艺术装置创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具体而言,装置创作需紧密围绕主题创意、公共性、在地性和可行性四大核心要素展开。实践方面,环境院通过参与首届上海国际光影节虹口分会场策划并落地执行多个项目,例如以莫比乌斯环为灵感的地标装置、融合漂流瓶概念与交互设计的公共装置,以及象征黄赤交角并融入参数化技术的互动光环,不仅有效吸引了公众参与、提升了区域活力,也验证了灯光装置对文商旅联动的促进作用。值得注意的是,AI生图技术在设计创意表达、方案优化及效率提升上发挥了关键作用,结合3D打印与可再生材料,为灯饰类装置的快速迭代与成本控制开辟了新路径。实践证明,灯光艺术装置能够成为拓展专业边界、应对行业挑战并持续创造价值的有效探索方向。
华建集团环境院资深总师、教授级高工文勇高度认同灯光设计对作品灵魂的塑造作用,同时,对杨贇团队运用前沿AI技术与3D打印实现装置创作的新路径表示赞赏,并认为灯光秀在提升城市能级、夜间经济和国际文化影响力方面具有显著成效。文勇以首届上海国际光影节中利用AI换脸实现古今对话的作品为例,指出未来灯光艺术将更加深度融合人机交互技术,突破时空界限,进而创造出更具想象力与共享性的城市空间新体验。
本次“他山之石”主题论坛的成功举办,深刻诠释了开放交流与跨界协作的非凡价值。此次与会建筑师、规划师及设计师们在此交流思想、碰撞观念,为建筑、景观、室内、照明等专业领域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理解与支持,这也正呼应了“他山之石”的核心立意——真诚尊重不同专业的独特价值,视其为不可或缺的基石与启迪,是构建坚实互信基础的前提。
环境院坚信,这种基于深度互信的跨领域协同,是激发创作无限潜能、突破固有思维边界的关键。展望未来,环境院将持续致力于营造开放包容的创作生态,大力推动专业间无间对话与深度融合,以此激发更多超越预期的创意火花,共同锻造出既出色出众、又饱含惊喜的卓越作品,为行业创新与城市美好贡献力量。
供稿:华建集团环境院
- 上一篇:糊咖女星怒怼顶流加戏,转头就爱上了?
- 下一篇:消耗你的人,该转身时别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