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部分保健品可能含有激素!那还能吃吗?答案来了
发布时间:2025-07-09 21:45 浏览量:5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礼物]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孙老师,我爸吃了那种提高免疫力的保健品之后,脸红、睡不着、血压也飙高,我是不是该让他停了?”来问的是一名在职护士,平时对药品接触不少,自认为懂得挑保健品。
但她看着那瓶“植物精华调理胶囊”,心里开始打鼓。她爸说吃了“有精神”,可她看着却觉得不太对劲。
她说,自己查了半天,发现有人说可能加了激素,她有点怕了。
一些看起来像食品的保健品,其实可能已经越过了“营养补充”的边界。
添加激素的现象在市场上不是空穴来风,国家药监部门每年都会通报一批“非法添加”的产品。
虽然这些不是主流,但每年都有,而且检测手段也不算轻松。
很多消费者完全没意识到,所谓“吃了见效快”“三天有反应”的产品,本身就不太合理。
激素不是一个具体成分的名字,它包括了很多类型。
常见的有糖皮质激素、雌激素、雄激素、甲状腺激素等。这些物质在人体中本来就存在,也确实参与了非常多的生理调节。
用得合适,是药;用错了地方,反而可能把人推向慢性病的边缘。
最容易被添加到保健品里的激素类型,是糖皮质激素,比如泼尼松、地塞米松这类合成物。
它们能在短时间内缓解疼痛、提升精力、减少炎症反应。
吃过的人常常觉得“睡得好、吃得香、全身轻松”,但这类反应,其实是体内被强行刺激的结果。
有些产品打着“抗疲劳、强体力、调免疫”的旗号,宣传得很模糊,却在配方中掺了激素类成分。
国家药监局曾经在某次抽检中发现,一款销售量较大的“植物源免疫胶囊”,含有不标示的泼尼松含量达每日摄入量的4~6倍。
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血糖波动、体重增加、骨质疏松等问题。
有些中老年人本身就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在这种干扰下,身体的代谢会迅速失控。
被添加的不止糖皮质激素,一些宣称“改善女性气血、调节内分泌”的保健品中,还曾查出雌激素类物质,比如炔雌醇、己烯雌酚等。
这类添加成分容易干扰女性自身激素水平,引起月经紊乱、乳腺增生、子宫内膜过度增厚等问题,风险不可低估。
而男性在摄入这类物质后,还可能出现激素雌性化反应,表现为乳房增大、体脂比例升高、性功能减退等。
这种干扰不像药物那样可控,很多人吃了之后根本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只觉得“身体怪怪的”,直到症状明显才去查。
关键问题在于,保健品并不是药品,它的生产和监管标准宽松很多。
理论上不能添加药物成分,包括任何激素类物质,但市场流通环节管理难度大,不法厂商靠非法添加获取短期效果,以求“吃了有效”的市场反馈。
这种行为破坏了整个行业的可信度,也让真正需要补充营养的人变得不知所措。
很多中老年人信任这些产品,是因为“感觉有用”。可“感觉”这种东西,在激素干预下很容易被欺骗。
有些人会觉得,只要不长期吃,激素吃一点也没啥大事。
但问题就在这里。身体对激素的反应是复杂而多层次的,短期效果并不代表无害。
尤其是对内分泌系统影响较大的激素,哪怕摄入几天,也可能打乱原有节律。
人体对激素的调控有严格反馈机制,一旦外源性激素过多,身体就会下调自身激素的合成,等停止补充后,
就会出现一段低水平的“激素空窗期”,免疫力下降、情绪波动、代谢紊乱都可能在这时候冒出来。
很多人忽略了一个关键点:激素影响的不是单一器官,而是系统功能。
比如长期摄入糖皮质激素类物质会压制肾上腺皮质的分泌功能,这种抑制一旦形成,就很难短期内恢复。
有些人一停产品就感到乏力、睡眠差,误以为是身体变差,其实是身体正在尝试自己重新接管激素调控功能。
问题是,很多人停不下来,继续吃那款“让人精神”的产品,结果就形成了依赖。
这种依赖不是心理层面的,而是生理机制的顺应性适应,一旦建立,就很难打破。
还有一个不太被提起的问题是,激素掺入不一定是原始目的,而可能是工艺污染。
部分小作坊式生产企业在清洗设备不彻底的情况下,用同一条线加工过药品和保健品,导致残留混入。
这种非故意添加在检测中也构成问题,虽然剂量低,但依然对敏感人群有风险。
尤其是肝肾功能不好的人群,对激素代谢能力有限,一点点残留都可能累积成慢性伤害。
一些消费者盯着产品包装和成分表看半天,以为没有标注激素成分就安全。
但实际上,这些非法添加成分从来不会出现在成分栏上。
它们藏在所谓“复合提取物”中,用一些专业术语掩盖真实内容,普通人根本看不出来。
市面上确实也有很多厂家在走灰色地带,通过不断更换成分名称、微调分量规避监管。
监管跟不上企业的变通速度,是一个现实问题。
这时候就有人开始问,那是不是干脆别吃任何保健品,最安全?这个问题的逻辑很直接,但其实不太合理。
保健品本身不该背这个锅。真正的问题,不是保健品的存在,而是行业标准和市场监管没到位。
在规范的生产体系下,保健品是有作用的,尤其在营养补充、慢病支持、术后恢复这些领域。
它们不该被简单否定,只是需要对“安全”和“有效”有清醒认知。
研究数据也不是完全否定这一类产品。
在多项营养干预实验中,补充特定维生素、矿物质、益生菌、辅酶类物质,对特定人群的代谢、免疫调节确实有帮助。
问题是,一旦混进非法添加成分,这些正面效果全都变了味。
真正需要被警惕的,不是保健品本身,而是“没有成分表里也不会被写进说明书”的那一部分。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