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中国工程师杀妻案最新庭审,他同前女友有染还拒不认罪.
发布时间:2025-07-09 21:46 浏览量:5
2024年,一起骇人听闻的命案在美国加州发生,打破了硅谷表面上的平静——一名年仅27岁的华人男子,在自己的住宅内,将妻子活活打死,手段之残忍,令人难以置信。据警方当时披露的案情,整个过程几乎是失控状态,完全丧失理智。
更令人唏嘘的是,这名嫌疑人是一位清华大学的高材生,案发时供职于谷歌,从履历上看,可以说是“别人家孩子”的典型代表。而正是这样一位工程师,如今站上了美国刑事法庭的被告席。
案件从去年开始多次开庭,信息层层披露,震撼不断。就在上个月的一次庭审中,首次提出凶嫌存在出轨行为,同时法庭公布了案发监控,现场画面令人不寒而栗。
就在7月7日,此案再次开庭,陈立人的律师明确表态——不认罪。
明确声明“not guilty(不认罪)”,被养得白白胖胖
据社交媒体上不少网友发文称,今天的庭审吸引了相当多关注,有不少人或亲临现场、或通过网络渠道旁听了全过程。
根据在场网友的描述,陈立人当天身穿标志性的红色囚服,坐在法庭一角,状态看起来非常稳定,整个人不光没垮,反倒精神头挺足的。还有人注意到,他这身形明显“膨胀”了不少,看起来跟案发时那副憔悴模样比,简直判若两人,甚至可以说是“养得不错”。
有位ID叫“空空在谈判”的网友对庭审流程做了简单总结:辩护律师直接在法庭上表示陈立人“不认罪”,而且还当场跟法官确认放弃了60天内加速审理的权利(也就是所谓“waive time”)。
这就意味着,这案子不会很快出结果,接下来还有得拖。
不过,更让网友炸锅的是这个“不认罪”。不少人看完庭审出来就表示:他居然还说自己没罪?一点悔意都没有,这也太离谱了。
从庭审现场网友的反馈来看,无论是陈立人本人的精神状态,还是辩护律师的表现,都显得从容不迫,外界普遍猜测其背后已有充分的法律准备。许多评论指出,这并不像是一个情绪崩溃的嫌犯,更像是一个在法律框架下步步为营的被告。
当然了,依法不认罪确实是每个被告的权利,这没毛病。但公众的愤怒也不是没来由的,毕竟案件性质太严重了,情绪难免激烈。
事实上,“Not guilty(不认罪)”这个声明,其实是美国司法体系中被告最基本、最常见的做法之一,不管案情多严重,证据多刺眼,被告都有权利说“不认罪”,这是他们的法定权利,并不代表法院认同他们无辜,也不代表案件就此翻盘,而只是司法程序的正常一步。
在美国,刑事司法的底层逻辑是“无罪推定”(Presumption of Innocence)。简单讲,在法院正式判你有罪之前,你在法律上就还是“无罪的”。不管你看起来多可疑,检方证据多扎实,你都可以说一句“我不认罪”,法院就得继续走流程,一步不落地给你完整的审判机会。
只要你没被陪审团定罪,你都可以坚持自己无罪。
那为什么很多明明证据很明显的案子,被告还是“嘴硬”不认罪呢?其实这是策略,不是任性。
比方说,如果被告一开始就说“Guilty(认罪)”,那后面很多权利就等于自动放弃了,比如无罪辩护的机会、对证据的质疑、陪审团审理等等。
而一旦说“Not guilty”,那就可以触发后续的所有流程,包括举证、开庭、交叉盘问,甚至律师还能以程序瑕疵申请撤案或者减刑。就像打一场官司前,先要“占好坑”,不能一上来就交枪投降。
以美国历史上著名的 O.J. 辛普森案为例,他被控杀妻,证据堆成山,包括血迹、手套、车上纤维,但他在初审时也一样坚定表示“Not guilty”。结果在后续审理中,律师团队通过对证据程序的质疑、警方执法的漏洞、种族偏见的引导,最后竟然成功为他争取到了无罪判决。
虽然这个判决至今在美国仍有巨大争议,但程序上毫无问题,就是一个典型“不认罪→依法审理→翻盘”的教科书案例。
回到本案,如果检察官起诉的是一级谋杀,而被告认为自己的行为不构成一级谋杀,那么他就会选择“不认罪”。这意味着他不承认被指控的最高罪名,案件将进入审理阶段,双方将围绕罪名和证据展开辩论,最终由法庭裁定责任和罪名的轻重。
显而易见,接下来的流程里,他的律师必定会继续和检方博弈,看能不能换成相对轻一点的指控。而这一切,也都是美国刑事司法体系给每个被告的合法程序保障。
所以说,虽然大家看到他不认罪很愤怒,但这也是法律的一个步骤,法律的逻辑不能用网络投票来代替,否则就不是法治,而是舆论审判。
庭审曝光重要信息,与前任纠缠不清
在前文中我曾提到,在上次的庭审中,曝光了许多之前一直未知的炸裂信息。
首先就是有证人回忆,悲剧发生前几个小时,受害者于某曾对朋友吐露,夫妻俩已经走到了离婚的边缘。
而当晚第一批赶到现场的警员杰西卡,也成了不可或缺的证人。庭审中她说,接到报警电话时,就听见有人指责陈某和前女友有染。而这通电话,竟然是由陈某和于某的共同朋友拨打——同样也是案发现场的重要目击者。
警方随后播放了安装在陈某家中,为宠物猫设的摄像头录下的画面。凌晨0点21分,于某最后一次出现在镜头里;凌晨1点04分,灯光熄灭,于某被陈某徒手打死。
凌晨4点43分,陈某再次出现,衣服沾满鲜血;5点16分,他右手肿胀,满身血迹。
仅几分钟后,他手持电锯,做出似要自残的危险举动。到了早晨8点10分,他又取出宽刃刀,贴向自己脖颈……
警员杰西卡说,凌晨6点多接到报警,11点多抵达现场。敲门无人应答,她绕后院窗户望去,只见陈某呆呆地站着,双手举起,目光空洞,衣服上还沾着血迹。她试图沟通,他却如隔世般无声。
最值得关注的是陈的前女友也作为证人出庭,6月25日预审最后一天,陈的前女友蒋某出庭作证,给案件带来了爆炸性的进展。
蒋某和陈的故事,堪称一部现实版的“青梅竹马”情感剧,从他们五岁相识开始,就像命中注定般纠缠在一起。两人不仅是童年玩伴,更是学业上的伙伴,肩并肩考入了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恋爱持续了整整五年。
不过,据蒋某所说,由于觉得双方性格不合,两人在毕业后就分手了,并且各自展开了新的生活轨迹。
2019年,陈立人和受害人于某相识,并且开始了恋爱。
但是白月光的杀伤力怎么能被低估呢?
到了2020年,陈立人试图修复这段关系,甚至提议蒋某搬到加州与他共同生活,一起买房安家。可蒋某此时已订婚,她的拒绝坚决且明确,“我们不可能回头了”。
然而到了2023年7月,事情开始变得更加复杂。当时,蒋某写了一份长达两页的Google文档,详细记录了自己和陈立人之间的情感起伏,而据她所说,当初写这份文档没有别的意思,纯粹是用来帮助自己放下往事的。
10月,就在蒋某的婚礼前夕,她意外发现未婚夫出轨,内心的羞愧和失望让她忍不住去找陈立人倾诉。
11月,蒋某来到湾区听演唱会,两人见了两次面。机场告别时,陈立人未经允许亲吻了她的面颊。
然而,这段纠缠的感情并没有随着两人的分开而终结。据了解,陈立人在决定要离婚后,曾主动找蒋某,表达想重新开始的愿望,但同时又犹豫不决,担心财产问题和名声影响。面对他的试探,蒋某表示自己是拒绝的态度。
但令人震惊的是,谋杀案发生前,蒋某和于某通过Google文档隔空“交锋”。
于某发现了这份文档,并且留下了充满愤怒的批注,而蒋某则回复,建议于某重新考虑一下这段婚姻。
就在这段情感纠纷达到高潮的几个小时后,悲剧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