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射病高发!医生再三提醒:心脑血管有病要牢记午间3忌,别不当回事
发布时间:2025-07-09 22:07 浏览量:5
上个月午后两点,他在回家路上突然晕倒,邻居赶紧拨了急救电话。医生说是热射病,高烧41℃,差点送命。他醒来第一句话就是:“不就是热了点吗?”但这场“热”差点要了命。
很多人对热射病的理解停留在“中暑加强版”,但事实远比想象凶险。
人在高温下会主动通过出汗降温。可一旦温度超过35℃、湿度又大,汗液难以蒸发,体内热量就像压锅的蒸汽一样憋着出不去。体温持续升高,超过40℃,脑组织、心脏、肾脏就开始被“煮熟”。
热射病的可怕之处,在于它来得快、症状重、救治窗口极短。
医学研究表明:热射病发病后一小时内未及时降温,死亡率可高达50%以上。
不是所有出汗都是好事。出不来汗、皮肤反而干燥发烫,是典型的警报。很多人出门还在说笑,五分钟后就昏倒在路边,身体已无法散热,自救通道被彻底封死。
1. 午间外出暴晒
从上午11点到下午3点,是地面热辐射最强的时候。水泥地面温度可达50℃以上,人走在其中,像在蒸笼。
老年人对温度感知下降,往往反应迟钝。表面看着出汗,其实深层温度已经爆表。心脑血管病人本就供血不足,一旦高温来袭,血压大起大落,心肌耗氧加剧,心衰、中风一触即发。
2. 午睡不通风不开空调
午睡时,大脑代谢减慢,自我调节功能下降。很多人图省电,紧闭门窗不开空调,以为能抗一抗。可室内闷热不散,体温慢慢上升,醒来已是迷糊,严重时呼吸变浅、意识混乱。
数据显示,高温密闭环境是热射病高发的头号场所,室内中招比例已超过户外。
3. 饭后立刻外出散步
不少人有午饭后散步的习惯,觉得能消食。但这时候,胃肠正需要大量血液帮助消化,心脏负担本就偏重。如果这时再去晒太阳、走动,等于火上浇油。
60岁以上的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在这种状态下更易出现晕厥、心律不齐,轻者中暑,重者昏厥送医。
活动时间错峰安排
出门尽量安排在早上7点到9点,或者晚上5点以后。中午这段时间,哪怕只是几分钟,热量也足够让身体“断电”。不怕热,但要怕晒。
空调不是敌人,是朋友
很多人担心空调“伤阳气”,拒绝使用。但在高温面前,硬抗只会让身体脱水、器官负荷骤增。家中温度建议保持在26~28℃,配合电扇循环空气。躺着休息时要记得盖好肚子,避免冷风直吹。
补水要及时、少量多次
不能等到口渴才喝水。推荐每小时饮水150~200毫升,温水为佳。喝得太快、太凉,反而刺激血管收缩,加重心脏负担。若有医生指导的钠钾补剂,也可适当补充。
饭后别急动
吃完饭静坐30~60分钟,帮助消化,也避免血液重分布引起头晕。实在想活动,可选择晚些时候,阴凉通风的路径,避开阳光直射。
热射病常发生在室内,而非户外
密闭空间不通风,热气聚集,反而比外面更危险。空调房不开窗、没空气流通时,更要注意温湿度监测。
不出汗并非凉快,而是身体失控
热射病的典型表现就是:皮肤干燥、灼热、停止出汗,这不是降温成功,而是散热系统彻底罢工。
躺着也可能中暑
一些人以为“我没动就不会出事”,错了。高温、高湿、不通风,哪怕坐着不动,也会导致体温飙升。心脑血管患者更容易在静止中悄然“熄火”。
药物干扰不可忽视
很多人长期服用利尿剂、降压药,这类药会增加排水,减少钠钾等电解质储备。在高温下更容易脱水、诱发心律异常或心力衰竭。
别等中暑倒地的那一刻,才想起医生说的那句提醒——“中午三忌,命的底线。”
温馨提示:本文所载的健康相关信息仅供参考,不代表本平台观点,不能直接作为任何健康干预的依据。在采取任何预防、治疗或治愈的措施之前,请先与医生进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