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会增加尿酸的食物,第一名并非是海鲜,这5种嘌呤含量更高
发布时间:2025-07-09 22:52 浏览量:4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礼物]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张医生,我爸有点高尿酸,但他不吃海鲜啊,怎么一查尿酸还是高?他说他平时吃得很清淡,就是不吃鱼虾贝类,我也没发现他偷吃东西,是不是体质的问题?”
说话的是一位社区医生的女儿,在药房实习,站在咨询台前眉头皱得很紧。
她父亲刚退休没几年,平时锻炼多、体型偏瘦,但一到体检总被查出尿酸超标,自己也不明白到底哪吃错了。
这个问题其实很普遍。很多人一听“高尿酸”,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海鲜吃多了”。
但海鲜真不是第一名。
误会往往就卡在这:人们知道要避开高嘌呤食物,但对什么是高嘌呤根本没概念。
总觉得只要不吃鱼虾螃蟹就万事大吉,结果很多日常吃得多的东西,嘌呤含量比海鲜高得多,反而没人注意。
海鲜的嘌呤含量确实不低,像凤尾鱼、沙丁鱼、鲱鱼、鲍鱼、虾蟹等属于中高嘌呤类,每100克大约含有100~150毫克嘌呤。
但在所有食物中,它们并不是最可怕的。
排在最前面的,其实是动物内脏,尤其是猪肝、鸡肝、牛肝、羊肝等器官性食物。
肝脏本身就是代谢中心,核酸含量极高,嘌呤释放量远超肌肉组织。
研究显示,100克猪肝中嘌呤含量高达300毫克,是标准高嘌呤食物的2倍。
不少人爱吃炒肝、猪杂汤、猪红猪肺,觉得营养,其实对高尿酸患者就是负担。
第二类容易被忽视的是肉汤和火锅底料。
不少人知道要控制红肉,却没意识到把肉熬汤后,嘌呤已经大量析出在汤里。
喝汤不等于轻食,尤其是炖牛肉、羊骨、鸡架的浓汤,每碗嘌呤含量远远超过瘦肉本身。
一项营养检测显示,炖鸡汤100ml的嘌呤值能达到160mg,浓牛肉汤超过200mg。
火锅汤底放入多种高嘌呤原料(牛骨、羊髓、虾蟹、腌制调料等),热油刺激下释放更多嘌呤,加上火锅吃得慢,摄入量往往被严重低估。
第三种是酵母类制品,尤其是啤酒酵母、面包酵母、酵母粉等发酵剂。
啤酒的尿酸杀伤力不是酒精本身,而是酵母残留带来的核苷酸。
100克干酵母中的嘌呤含量可超过900毫克,是所有食品中排名前列的极高值。
虽然正常饮食中不会摄入这么多干酵母,但各种面包、啤酒、饼干、烘焙食品如果用的是高活性酵母,就可能叠加风险。
研究还发现,某些高蛋白代餐粉、营养补剂中会添加酵母提取物,宣传“天然发酵”,实则含嘌呤也不低。
很多自称健康的食品背后,其实藏着代谢的雷区。
第四类是豆类制品中的“浓缩物”。
单独的大豆类食物,比如黄豆、绿豆,其实属于中嘌呤范围,并不致命。
问题在于,很多人吃的不是普通豆,而是“加工浓缩豆制品”,比如豆浆粉、豆腐干、素鸡、豆皮卷,这些经过浓缩、脱水、再制的豆类制品,单位质量的嘌呤密度大大提高。
100克豆腐干中的嘌呤含量可能超过150mg。
尤其是一些仿荤豆制食品,制作过程中加入了高蛋白调味液,这些调味液往往是用动物蛋白水解物合成的,其中的嘌呤含量甚至比豆子本身还高。
很多素食者不吃肉,却爱吃这类豆制替代品,结果尿酸比吃荤的人还高。
第五种风险食物,是某些蔬菜中的“代谢激活型品种”。
例如蘑菇、紫菜、菠菜、芦笋、菜花、豌豆苗、香菇,这类蔬菜的共同点是细胞繁殖活跃,细胞核密度高,含有大量核酸物质,嘌呤偏高。
虽然比不上动物内脏,但在纯素饮食者中,如果摄入量大,照样会推高血尿酸。
像紫菜、海带、香菇干这种晒干制品,嘌呤浓度会随着水分减少而倍增,100克香菇干的嘌呤能达到200mg以上。
很多人用这些食材炖汤、煮粥、打汁,不知不觉就增加了代谢负担。
有一个关键点常被忽略:尿酸不是一次性爆发,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每天多一点,几个月后血液中浓度就上来了。
而一旦达到临界值,肾脏排泄不掉,就开始沉积在关节、肾小管、软组织,引起痛风、尿酸结晶、肾功能下降等问题。
这个过程大多没症状,等到脚趾肿痛、腰酸尿泡白才去查,往往已经超过了安全值。
很多人以为控制高尿酸就要完全不吃高嘌呤,其实并不现实。
关键不在于“全戒”,而是看总摄入量、频率、搭配方式和代谢能力。
比如同样是吃200克肉,如果分两顿、配合大量蔬菜、水果和水分摄入,尿酸反应要低得多。
而如果一次性吃高嘌呤食物又缺水、又饮酒、又摄入果糖类甜品,就会明显升高。
饮酒是另一个隐性问题,不只是啤酒。酒精会抑制尿酸排泄,即使是白酒、红酒,只要摄入超过代谢能力,就会形成阻断。
数据显示,每天摄入30ml酒精,尿酸平均升高约0.3 mmol/L。
还有一点必须强调的是个体代谢差异。不是每个人吃了高嘌呤食物都会高尿酸。
有些人本身肾脏功能好,尿酸代谢通畅,就没事;但有些人排泄通道先天就弱,稍微吃点就出问题。
这种情况下,饮食控制的重要性更高。
而且很多降尿酸药物并不能完全阻止食物造成的波动,所以只靠吃药而不管饮食,是不现实的。
这里引出一个很冷门但重要的问题:为什么同样一桌饭,有些人吃了高尿酸,有些人没事?
答案不在食物里,在“代谢通路”。
尿酸最终通过肾脏排出体外,但排泄路径依赖多个转运蛋白,比如URAT1、GLUT9、OAT1等,这些蛋白的表达受基因调控,有人表达效率高,有人天生功能差。
而且尿酸在肾小管中是可以被“重吸收”的,也就是说,原本该排出的又被回收了。
这种机制就是为什么一些人即使吃得少,尿酸依旧高。
研究发现,亚洲人群中URAT1低表达变异比例高于欧洲人群,这可能也是东亚人群高尿酸发病率更高的原因之一。
这些因素决定了,饮食不是唯一因素,但却是每个人都能控制的变量。
遗传我们改不了,但吃什么,是每天的选择。
只有明白这点,才有可能真正把尿酸控制在合理的范围。
[1]王菱,彭艾.中国高尿酸血症及痛风诊疗指南(2019)解读[J].西部医学,2021,33(09):1254-1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