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营到田埂:老兵成崴林奋战乡村振兴新战场
发布时间:2025-05-19 18:34 浏览量:1
暴雨季节,成崴林(右二)与村干部一起清理路面垮塌泥土。 受访者供图
2023年5月,成崴林从部队退役上班才几个月,就被派往忠县马灌镇高桥村担任第一书记。
32岁的成崴林是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人,高中毕业赴西藏参军,退役后被安排到忠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妻子是医务人员,两个孩子,一个7岁、一个4岁,但他依然保持军人本色,服从组织安排。
“转战乡村振兴新战场。”5月14日,忠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周平说,成崴林对农村工作不熟悉,但刚从军营归来,身上保持着敢打敢拼的斗志,两年驻村实践证明,这位退役老兵又立新功。
“鱼水情”破局:从“陌生书记”到“自家人”
初到高桥村,成崴林的确不知从何下手。但一件小事,让他找到了切入口。
成崴林晨跑时,碰到70岁的村民高作明,他与老人拉起了家常。高作明是脱贫户,老伴去世,儿子常年在外打工,爷孙俩相依为命。担心6岁的孙女上下学安全,老人每天花4小时接送孩子。
与空巢老人一起过节。受访者供图
这之后,成崴林有空就接送爷孙二人上下学,老人忙、遇雨天,他就帮忙接送孩子。
“这个书记心肠好!”成崴林接送高作明爷孙的事情一下子在村里传开了。村民们有啥困难、有啥心事,也开始向他诉说。
有人反映路灯老化,夜间出行难,成崴林对接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争取资金2.8万元更换、增设30盏太阳能路灯;田宗明家因下大雨排水沟堵了,他又扛着锄头冒雨前去清除;70岁的欧云芬背不动红苕,他又挽起裤腿去帮忙;哪家脱贫户的鸡鸭鹅和蔬菜不好卖,他又想法找销路。
……
“这让我想到了‘军民鱼水情’。”在高桥村,成崴林发扬军人的拼劲儿、冲劲儿、韧劲儿,无论是防汛救灾、森林防火、撂荒地复耕,还是夜间治安巡逻、交通安全劝导等,他都冲锋在前打头阵,将全村52名党员、30位退役军人凝聚起来,形成了“高桥是我家,振兴靠大家”的共识,打开了工作局面。
干豇豆“出圈”:从滞销到畅销的“接力赛”
到高桥村不久,村党支部书记乐帮兰向驻村工作队讲述了一件忧心事——2023年,全村老人预订豇豆种达150斤,她担心到时出现销售难。
提起豇豆,成崴林有所了解。2020年,脱贫攻坚关键时期,在家的老人找到时任村第一书记、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干部李政,提出发展点适合老年人创收的小项目挣点零花钱。
“当时就选择了种豇豆。”老支书黄登福告诉成崴林,豇豆田坎地角都能种,成本低、劳动强度小、没多少技术含量。老人乐呵呵地说,“一亩地能种出4000斤豇豆,几个月就能卖2800元钱! ”
种干豇豆,来钱快。到2021年,全村有158户种植豇豆,种子需求达120斤。显然,在附近已无法卖完鲜豇豆。
当时,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换成了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时任乡村振兴第一书记、忠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干部吴启华与乐邦兰又有了新思路——实施干豇豆种植产业及初加工项目,除了鲜卖,大部分加工成干豇豆卖。
“到2022年,销售就很吃力了。”乐帮兰告诉成崴林,鲜豇豆卖给周边场镇、学校、机关食堂;干豇豆通过电商,村支两委、驻村工作队、在外务工村民在线上卖。她估计,“2023年产量怕有3万多斤,难卖哦!”
这对成崴林来说,也是一个巨大挑战——作为军人,他哪做过生意,但军人又何曾怕过挑战和困难!
“不是3万斤多了,是拓展的市场不够大。”成崴林多方请教,最后与乐帮兰一起将销售市场,从线下想到了线上,从高桥村周边放眼到了中心城区市场。
当年8月8日深夜,成崴林、乐帮兰、队员王明平等一行自驾载运2600斤干豇豆直奔江津双福国际农贸城。结果高桥村的干豇豆大受欢迎,价格也卖得不错,商家表示“有多少收多少”。
驻村两年,成崴林引导豇豆产业做好品质、卖相、包装、品牌,全村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500亩左右,成为空巢老人创收的好项目。
筑基高标准农田:从“撂荒田”到“聚宝盆”
5月14日,驻村工作队、村支两委,以及党员连续奋战10余天,终于完成了高桥村200亩集体稻田插秧,成崴林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了。
春耕时节,成崴林参与稻田备耕。 受访者供图
“都说我们自讨苦吃。”高桥村青壮年都外出务工了,村里不少稻田撂荒多年。去年,马灌镇争取到高标准农田整改提档升级项目,这对高桥村来说是一个机遇。“田整好了谁来种?大家很快打起了‘退堂鼓’。”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但高桥村地处金华山下,距离黄钦水库仅有2公里,土质肥沃、水源丰富,一直闲置相当可惜。
“错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最后,成崴林谈出自己的想法,先把稻田整治出来,动员村民、引进大户种植,一时没得人耕种,那就先由村集体先种起来。他支招,“通过试验示范,再引进业主经营。”
最后,高桥村实施了2000亩高标准农田整改,硬化了11条共8公里机耕道,修建了7座水池、2公里水渠,改善了稻田耕作条件,很快培育了村民乐辉虎、刘宗于两位大户,引进刘弟安、胡和平两位业主,流转850亩高标准农田耕种,村民零散种植950亩,剩余稻田由高桥村集体耕种。
乐帮兰是种田的好手,育秧、犁田、栽秧、打米等都在行。村集体争取到资金,先后添置了耕田机、插秧机,建起了大米加工厂。成崴林虚心请教,在泥水里摸爬滚打,慢慢也学会了犁田、插秧等技术。
去年,高桥村集体稻田产量达16万斤。现在,成崴林与乐帮兰牵头,完善了灵活的稻田流转机制,未流转出去、大户退出的稻田由村集体暂时耕种,村民回家种田、外来业主流转,村集体随时提供稻田。
到如今,高桥村招商引资引进水稻种植大户2家、优质蔬菜种植大户1家、中药材种植大户1家,全覆盖解决在家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务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万余元。
“皮肤黑了、手掌磨出茧子了。”周平说,转战乡村振兴新战场,成崴林已从新兵变老兵。
- 上一篇:AIGC系列回顾与更新(72)
- 下一篇:第四届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正式启动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