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峭与《化书》:从道家眼里看人间百态
发布时间:2025-07-10 01:17 浏览量:5
说起《化书》,估计大多数人都没听过,但提起它的作者谭峭,一些了解道家或者历史的人,可能会点点头:“哦,他啊,那个不走寻常路的老先生。”谭峭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人,生活在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却没想着去做官、图富贵,反而整天琢磨着“人活着到底图啥”“社会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这些问题,最后写出了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化书》。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人,还有这本千年前的书,看看它到底讲了点啥,又为什么值得后人一读再读。
谭峭是福建人,家里条件不错,出身官宦世家。他老爸谭洙是唐末五代的进士,还做过官。按正常的轨迹走,谭峭应该也是读书考科举,当官走仕途,日子会过得顺风顺水。但这人偏不按套路来。他小时候聪明得很,《新五代史》里说他“幼而聪悟,及长,颇涉经史,强记能文”,这评价不低,可他对功名利禄完全没兴趣,反倒一心钻研黄老之学,喜欢那种清净自然、内求修身的生活。
他爸当然急啊,劝也劝了、骂也骂了,但谭峭根本不改。甚至有一回,他干脆把家里给他的钱全分给了穷人,自己穿着粗布衣服,跑到终南山一带隐居去了。据说他还拜过陈抟为师——没错,就是后来被称为“陈抟老祖”的那位大人物,道家里的传奇人物之一,主张静养调息、清心寡欲,影响非常大。跟着这样一位老师,谭峭对道家理论的理解自然也就更深了。
不过他不是那种躲在山里闭门不出的隐士。他四处游历,看了不少世面,也亲眼见证了当时百姓的苦难。五代十国本来就是个天下大乱的时代,各地战火不断,政权更迭频繁,老百姓苦得没个头。他见得多了,心里也有了变化,开始思考:这个社会为什么这么乱?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究竟应该怎么面对这种不断的变化?
于是,他动手写了《化书》这本书。书名里的“化”字,说白了就是“变化”的意思。整本书都在围绕这个主题展开:自然界的变化,社会制度的变迁,人内心的起伏转变,全都写得头头是道。他想告诉大家:世上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而理解这些变化、顺应这些变化,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比如他说自然界的变化,《化书》里有一篇叫《道化》,开头那段话看起来挺玄:“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其实翻译成现代话就是——万事万物,从看不见的“道”开始,慢慢变成精神、变成气、再变成具体的形体,最终变成我们眼前看到的一切。而这些看得见的东西,反过来也能回到原本看不见的状态,一切是循环往复、互相转化的。
他还举了一些古人观察到的自然例子,比如“蛇化为龟,雀化为蛤”之类,现在看可能不符合科学,但他想说的是:世界上的事物不是死板固定的,它们之间是可以变化、转换的。就像水能变成冰,也能变成蒸汽,样子不一样,但本质还是水。这个观念,其实就是在强调“万物无常,变化是规律”。
再说社会层面的变化,《化书》里的内容就更接地气了。谭峭亲历战乱,看到了太多民不聊生的景象,感触特别深。他在《术化》那篇里讲,“夫盗,天地之常也”,不是替小偷说话,而是从阴阳变化的角度告诉我们:当一个社会制度出了问题,百姓没了活路,偷盗反而成了“被逼出来”的结果。是制度失衡、人心不安造成了乱象。
他还说:“谷帛者,寒之衣,饥之食,不可一日无也。”简单点说,就是吃饭穿衣这种基本生活需求,一天都不能少。可现实是,富人家仓库堆满,穷人家连锅都揭不开。这不是老百姓不努力,而是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到这种程度,谁还不闹?谁还不挣扎?谭峭特别看不惯这种情况,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根子在于那些当权者的贪婪和奢侈。
在《奢化》一篇里,他写得更直接,说“帝王奢侈,兆庶饥寒”,皇宫里灯红酒绿,百姓却冻得发抖、饿得发慌。他痛批这种极端的两极分化,说:“奢者,亡之兆也。”一个国家如果人人都崇尚奢华、追逐享乐,社会风气迟早要出问题,国家也离崩溃不远。
那社会要怎么才能变好?谭峭给出的答案不复杂:返璞归真。他认为,人本来是淳朴的,是社会名利欲望太重,把人搞复杂了。如果大家都能守住自己的“本性”,少一点贪婪,多一点满足,那整个社会的风气就会正很多。他在《德化》篇里说,“道德者,天地之神也”,意思是天地万物的根本,其实就源自于道德和秩序。人只要守住这一点,自然就不会乱。
他还提到“齐物”的思想,在《齐物》一篇中写:“天地万物,无大小,无贵贱,无美恶,皆齐也。”这句话翻译一下就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原本是平等的,没有贵贱之分。这种思想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是非常罕见的。他甚至提出“君民一体”,意思是说,统治者和百姓本来就该是一体的,像身体的各个部位一样互相依存,而不是对立。这样的想法,别说古代,今天听着都挺先进。
书里除了讲自然和社会的变化,还特别强调个人修养这一块。谭峭认为,人要想活得通透,最重要的是管住自己的欲望。他在《仁化》里说:“知贪之为祸,而审欲之自寡”,知道贪心的后果是灾难,就要懂得适当节制。他鼓励人们追求内在的宁静和清明,而不是外在的浮华。
他还提到一种叫“坐忘”的修身方式,听着挺玄,其实就是让自己静下来,放空杂念,别被外界的纷扰和自己的情绪牵着鼻子走。这种方法和现在流行的冥想、静心有点类似,核心目的是帮助人回归内心,保持清醒和平衡。
当然,《化书》里也有一些观点,放到今天看未必科学,比如“食气者神明而寿,食谷者智慧而夭”这种说法,说光靠呼吸吐纳就能长寿,吃五谷杂粮反而容易短命。咱们现代人肯定不能照搬,但你要理解谭峭说这些的本意,是强调精神修养比物质享受更重要。
他还主张“无为而治”、推崇“小国寡民”的社会形态,说白了就是希望社会少折腾、老百姓过点安稳日子。这种观念在战乱年代,听着也不是没道理。
别看这本书文字不多,但影响可不小。南唐的皇帝李璟就特别喜欢《化书》,还让人把它刻在石碑上给百姓看。宋朝的理学家们也时常引用其中的观点,虽然不完全接受道家思想,但对谭峭分析社会的那一套,他们是服气的。道教更是把《化书》当经典来看。而在近现代,西方的汉学家也开始关注这本书,说它里面有不少辩证法思想,比如“万物变化”“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些,和西方哲学思路竟然还有点接近。
回过头来看,谭峭这个人,确实不简单。他本可以靠家世走仕途,享受荣华富贵,可他选择了远离权力,专心思考人生和社会。他不是那种空谈理想的书生,而是真正走进现实,用他的眼睛看人间百态,用他的笔记下所见所思。他写《化书》,既不是为了显摆学问,也不是为了求名求利,而是真心想让这个乱世里的人们,多一分思考,多一点清醒。
那现在还有必要读《化书》吗?其实挺有必要的。它告诉我们,世上的事,最根本的规律就是“变化”。你今天得意,明天可能就遇到挑战;你今天失落,说不定转角就是希望。所以别太沉迷眼前的得失,要学会看大势、调心态。它还提醒我们,要知足、要节制、要平等、要有担当。这些东西,不正是我们当下社会也在不断强调的吗?
当然,古人的话不能全信照搬,但我们完全可以从他们的思想中,提炼出对今天有用的智慧。就像谭峭在《化书》结尾说的那句:“化化不间,由化以化,化在其中矣。” 世间万物一直在变,我们也得在变化中学会成长、学会适应、学会不迷失自己。这,大概就是《化书》留给我们的最大意义吧。
- 上一篇:扎心又现实的文案,句句引人深思
- 下一篇:洞头这套房子出租!地段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