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考研艰难上岸”到“毅然退学”:当代研究生的真实困境与选择

发布时间:2025-07-10 22:16  浏览量:2

研究生“退学潮”背后:那些勇敢走出围城的年轻人,如何重新定义人生?

2025年7月9日,一篇名为《研究生“退学潮”:艰难上岸后,他们决定退学》的深度报道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文章通过采访多位主动选择退学的研究生,揭示了当下高校研究生群体面临的压力与困境,以及他们在学业、心理和现实之间的挣扎与抉择。

这篇报道一经发布,迅速登上热搜,成为全网关注的焦点话题。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高达388万人,计划招生人数为87.22万人,这意味着有将近300万人落榜。而在中国高校在校大学生中,每年约有50万人退学,在校生主动退学率接近3%。更令人震惊的是,在研究生群体中,未按期毕业者占比高达四分之一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群曾经被视为“天之骄子”的研究生们,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最终选择退出这场“高学历游戏”的真实故事。

他们曾是被家人和老师寄予厚望的“尖子生”,如今却在课题中止、实验半途、论文未完的情况下毅然离开校园。他们的退学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积攒许久的委屈、恐慌与压抑突然找到了出口。

席萱、Eva、周望、庞程……每一个名字背后,都藏着一段沉重的人生转折。他们中有人为了进入课题组拒绝C9高校保研机会,有人本科四年如一日地自律学习只为考研成功,有人甚至两次考研才调剂上岸。

他们曾以为,只要考上研究生,就能通往理想的人生。可现实却狠狠打了他们一记耳光——**学术要求严苛、导师强势专断、实验室氛围压抑、科研进展缓慢、就业前景不明……**种种压力交织在一起,让他们逐渐意识到:这条路,可能并不适合自己。

席萱说:“我像个老鼠一样逃出实验室。

她拿着退学表站在导师办公室门口,手心全是汗。她知道,自己即将做一件“大逆不道”的事。她小心翼翼地说出退学理由,不敢提一句导师的不是,生怕激怒对方。直到导师签下最后一个字,她才松了一口气,仿佛从深水中浮出水面。

这不是个例,而是千千万万个研究生的真实写照。

研究生阶段不同于本科,不再只是上课、考试、拿学分,而是要围绕一个课题展开系统性研究。这对许多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挑战。

以周望为例,他原本是电气工程专业的本科生,跨专业考入新能源汽车方向。选导师时他做了很多功课,希望借助本科积累减少起步难度。但没想到,导师直接给他安排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研究方向,并且告诉他:“没有人能带。”从此,他陷入孤立无援的科研状态,每周组会成了他的噩梦。

Eva则是因为家人的期待选择了金融方向。她一路高考保送、名校加持,留学、创业也都尝试过,履历光鲜。但她很快发现,自己对金融的理解并不扎实,对行业节奏也难以共情。“我可能真的不适合这条路。”她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

更让人窒息的是,研究生阶段不仅是学术的考验,更是人际关系的角力场

庞程在农学实验室的经历堪称“人间炼狱”。她被当作“工具人”使唤,白天浇水施肥,晚上还要处理实验数据。更糟的是,一位师兄不仅不干活,还处处给她穿小鞋。一次实验失败后,她终于崩溃,冲出实验室拨通妈妈电话:“我真的撑不下去了。”

她说:“没有谁来教你,没有谁来扶你,大家都只是资源分配中的可替代劳动者。

当越来越多毕业生选择通过考研延缓就业压力,名校研究生退学听起来就像是一种“掉队”。

但实际上,退学对他们而言,是一种自救的方式

席萱退学后搬去了大理,在古城讲脱口秀、做自媒体,活得轻松自在。她在洱海边告诉妈妈:“开滴滴也很开心。”那一刻,她终于找回了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

庞程离开实验室后,投了上百份简历,最后选择进入一家电商公司做管培生。她坦然面对每一次面试官的质疑,坚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我是在为自己争取第一份自由。

周望也曾试图说服家人接受自己的决定。他说:“有人觉得你有勇气,也有人觉得你是逃避,但最终要选的是那个能和你价值观相合的人。

Eva更是彻底改变人生轨迹,从金融圈转战直播行业。她说:“既然退学了,就要改变得彻底一点。”

他们用行动证明,退学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

很多人担心退学后的未来,害怕社会的偏见,恐惧外界的眼光。但事实上,这些年轻人并没有沉沦,反而活出了另一种精彩

席萱在洱海边拍下的照片,阳光洒在湖面,微风拂面,她笑得灿烂。她说:“退学是我重新选择生活的起点。

庞程的朋友给她写了一张字条:“你不是失败者,你是觉醒者。”

周望虽然经历挣扎,但最终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向。他说:“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明白,人生不是一场持续的选择题考试,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

Eva也开始尝试新的可能性。她说:“我不再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去寻找真正属于我的答案。

这股“退学潮”的背后,其实是当代年轻人对教育、职业、人生路径的深刻反思。

过去,我们总是把“升学”视为理所当然的选择,把“读研”当作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但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走学术道路,也不是每个人都必须读研才能找到好工作

尤其是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内卷严重的背景下,盲目追求高学历,可能会带来更大的心理负担与经济成本

对于正在面临高考志愿填报、职业规划的学生和家长来说,这篇文章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提醒: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认清自己,了解兴趣,提前规划,远比盲目跟风更有意义

如果你正在考虑是否考研,或者已经踏上研究生之路却感到迷茫,请记住一句话:

人生不是一场竞赛,而是一段旅程。有时候,停下来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你身边有没有因为压力太大而选择退学的朋友?你觉得研究生学历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你会考虑放弃继续深造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