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警告:上了年纪,三伏天这5事千万别做,可能危及健康
发布时间:2025-07-11 00:05 浏览量:2
三伏天一到,年纪大的人最容易“出事”。
热、闷、湿交杂,身体原本就虚,稍不注意就可能酿成大祸。
我在基层干了二十多年,夏天接诊最多的,不是中暑,就是因为一些看似小事,差点把命搭进去。
说句难听的,这5件事,年纪大了真不能做,做一件都可能出问题。
老李头六十七,住在我管辖的村子里,去年三伏天差点没挺过来。
那天他在家里开着空调,温度调到二十二度,还脱了个上身,坐沙发上吃冷西瓜。
结果晚上起床上厕所,刚一起身就晕倒了,送到卫生院时全身冰凉,血压低得吓人。
三伏天时气温高,血管扩张,本身就容易血压不稳。一旦从高温环境进到低温房间,血管骤缩,容易引发心脑供血不足。
很多人热得受不了,把空调开的跟冬天似的,还不穿衣服躺着吹,这真是“拿命换凉快”。
尤其老年人,自主调节功能变差,身体反应慢,等感觉冷时,已经出问题了。
空调不是不能开,关键是别太低,26度左右最合适。
屋里别有对着身体直吹的风口,昼夜温差别太大,睡觉时盖层薄被也别省。
吃冷饮、喝冰水、洗冷水澡这些事,年轻人都容易闹肠胃,老年人更受不了。
肠胃功能减退,一下子刺激太大,很容易出现腹胀、腹泻这些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出现低钠血症,昏迷的都有。
图一时爽快,代价可能是一身病。
我见过不止一次,农忙后回家冲凉水澡,结果人倒在浴室里的。
三伏天出汗多,身体温度高,毛孔张开,这时候突然用冷水刺激,容易引发血管痉挛,甚至诱发急性循环问题。
有些人一身汗回来,连扇子都不摇,立马跳进水里洗澡,结果差点洗成“最后一澡”。
正确的做法是,出汗后先用毛巾擦干,坐下来休息一会儿,等身体温度降下来,再洗澡。
水温别低,温水就好,控制在35度左右。
洗澡时间别太久,尤其蒸桑拿、泡澡这些,三伏天真不适合上岁数的人。
汗是身体在调节温度的方式,适当出汗有利健康,但大量出汗后如果电解质流失严重,也容易出现身体疲乏、头晕等问题。
补水时别只喝白水,适当加点盐或喝点淡糖盐水。
别等口渴了才喝水,口渴说明身体已经轻度脱水了。
我知道,不少老人觉得太阳是“天然补药”,每天要晒半小时才安心。
但三伏天的中午,太阳不是补药,是毒药。
紫外线强度高,气温极高,为了晒太阳出去走上半小时,回来可能就直接中暑了。
有个七十三岁的老大爷,每天中午都去河边走路,说是“通经活络”。
结果那天他走着走着就栽在地上,额头烫得像铁板,进门时已经意识模糊。
别误会,我不是说不能晒太阳,而是要掌握时间和方式。
早上七点到九点,下午五点以后,这时候紫外线没那么强,温度也相对低。
穿浅色、宽松的衣服,戴帽子、打伞都不是“讲究”,是保护自己。
三伏天“练命”的锻炼方式,真得改一改。
很多老人喜欢在太阳下练太极、打拳、快走,说是出汗排毒,可实际上排的是“命里的水”。
心肺功能下降的人,热胀冷缩反应慢,剧烈运动容易引发心慌、气急,甚至晕厥。
锻炼要根据天气调整,三伏天建议在通风良好的室内做些轻柔运动,比如伸展、打太极,别硬撑。
不少老人夏天睡不着,晚上看电视到半夜,早上又起得早,搞得白天头晕眼花。
这是不行的。
三伏天本就是“阳盛”的时候,人体阳气最容易被损耗。
晚上不睡,阳气泄得更快,白天精神差、没胃口,抵抗力下降,各种小病接踵而来。
我接触过一个老人,原来身体不错,就因为夏天常熬夜,后来出现记忆力减退、情绪低落,还总觉得四肢乏力。
睡眠对老年人来说,比吃饭还重要。
晚上十点前上床,保证六到七小时的睡眠,比吃什么保健品都强。
不睡觉身体就没法修复,免疫系统运行紊乱,更容易“招惹病气”。
如果实在睡不着,可以白天晒晒太阳、适当活动,晚上泡个脚、听点轻音乐,有助于放松。
别靠吃药助眠,那是饮鸩止渴。
很多人一到三伏天就说要吃清淡,甚至一天三顿都吃凉拌菜、稀饭、绿豆汤。
表面看是“养生”,实际上容易营养不良。
老年人本身食欲下降,如果再不注意蛋白质、脂肪的摄入,很容易乏力、免疫力低下。
夏天应适当增加优质蛋白摄入,比如鸡蛋、豆腐、瘦肉,少量多次吃,才是正道。
凉拌菜别吃得太猛,肠胃功能变慢,冷食容易引发胃胀、腹泻。
绿豆汤可以喝,但别当水喝,寒凉体质的人喝多了手脚发凉、胃口差。
很多时候,不是年纪大了身体差,而是吃得不对,吃得太“凉”。
三伏天出汗多,钾、钠流失快,适当吃点盐、喝点汤水,有助于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
饭要吃熟的、热的,汤要喝热的,肚子暖了,整个身体才有劲儿。
很多人总觉得“人老了得抗事”,但三伏天最忌讳的就是“硬撑”。
你越撑,身体越受损。
有些事,看着不严重,比如吹空调、洗冷水澡、吃点凉的、晚睡一会儿,但积少成多,就容易出大问题。
身体不是机器,不是你想怎么调就怎么调,它有自己的节奏。
尤其上了年纪的人,调节能力下降,任何一点刺激都可能被放大。
我这些年见过太多“本来好好的”老人,就是在三伏天出问题,轻的住院,重的……说不出口。
所以我总跟村里的老人说:夏天不是用来拼的,是用来保命的。
三伏天讲究“养”,不是“动”。
该躲的热要躲,该吃的饭要吃,该睡的觉要睡,别争一时的“清凉”,丢了一世的“安稳”。
一句老话说得好:伏天不养生,秋冬多病根。
咱老百姓没啥别的要求,不求长命百岁,只求平平安安。
听句劝,该避的避,该改的改,少做那五件“伤身事”,比啥都强。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三伏天健康提示与防护建议.2024年7月发布.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老年人夏季健康生活指导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