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率极高”,河南一个月内236人中招,医生提醒要多注意

发布时间:2025-07-11 04:05  浏览量:2

河南一个月内236人中招,死亡率极高,这事不是吓唬人。

这是实打实的数据,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我们在基层一线,见得多了,知道它不挑人、不看年纪、不分城市农村,一旦中招,很容易出大问题。

我记得去年夏天,一个65岁的老大爷,自己一个人住,孩子都在外地。他那天中午吃完饭后觉得有点晕,嘴也干,浑身没劲,还一直出汗。

他以为自己是累着了,扇了扇风又躺了下去。

等邻居发现他不对劲,送到我们站里,已经脱水严重,血压都量不出来了。后来转院抢救了整整三天,才把命保住。

他就是典型的中暑引起的热射病,严重失温、代谢紊乱。

这种病,一旦发展到严重阶段,死亡率能高达百分之三十以上,最怕的就是耽误。

高温天气一到,像这类病例就特别多,尤其是家里只有老人的,或者本身有慢性病的,更容易扛不住。

高温中暑不是简单的“出汗多”,它会让身体整个热调节系统崩溃,一旦内脏受损,后果很难挽回。

很多人一听“中暑”,第一反应就是多喝水。

但你可能不知道,光喝水,不补电解质,反而可能让身体更紊乱。

我们出汗时,除了水分,还会流失钠、钾、氯等关键离子。

很多中暑患者来时,血钠严重偏低,甚至出现意识模糊,就是典型的低钠血症

头晕乏力恶心呕吐四肢无力精神恍惚,这些都不是正常“热着了”,而是身体在发出危险信号。

正确补水方式是少量多次、温水为主,尤其是户外干活或运动后,可以适量喝点淡盐水或含电解质的饮料,别等口渴了才想起来。

有高血压、肾病的人更要注意,不能自己乱补,得听医生的。

饮水习惯这事儿,别小看。年轻人喝一瓶冰饮料,顶多拉肚子。老年人喝一瓶冰水,可能直接引发心血管意外

我们在站里总结出来一个规律,最容易中暑甚至发展成重症的,大多集中在几类人群。

第一是年龄大于60岁的人,尤其是独居的。身体调节功能差,渴了不喝水、热了不开窗,甚至连风扇都舍不得开。

第二是有慢性病的,比如糖尿病、心衰、脑梗后遗症。这些人本身身体就“运转慢”,一热就容易崩。

第三是户外劳动者,像快递小哥、建筑工人、环卫工,大太阳底下一站就是几个小时,汗流干了都顾不上补。

第四是体重过高的人,脂肪多,散热慢,身体像个焖罐头,一热就“爆”。

第五是小孩子,尤其是三岁以下的。体温调节机制发育不完善,热得快、脱水也快。

这些人群,平时就要特别注意室温管理衣物选择补水节奏

有人问我,家里老人不出门,是不是就安全了?我说,不一定。你家屋里如果不开空调、门窗紧闭,屋里能热到40多度,跟露天没啥区别,反而更闷人。

很多人以为只要不发烧、不晕倒,就没事。可我们看到的很多重症患者,前期都只是觉得有点累、头有点晕。

那种持续乏力精神不集中心跳加快胃口变差的感觉,其实就是身体在报警。

特别是老年人,他们对温度不敏感,常常等到“扛不住”才送医。

我们有个规矩,凡是高温天来就诊的老人,不管主诉是什么,我们都要测三次体温、两次血压,查一次血常规和电解质。

就是怕漏掉那些“伪装”的中暑。

有时候病不是突然恶化,而是你早就有征兆,只是没当回事。

所以我总劝人,夏天不能“咬牙挺”,该休息就休息,别拿命硬扛。

尤其是那些“早上一身汗、晚上头发湿”的,身体已经在透支。

很多人抱怨现在天气越来越极端,但我们能做的,其实是让身体的“底盘”稳起来。

良好的作息是基础,别老熬夜,夜里身体需要恢复平衡,熬得越久,调节能力越差。

清淡饮食不能光嘴上说说,别顿顿重口味、油炸烧烤,容易上火、伤脾胃,身体一热,病就来了。

少糖少盐多蔬果适量蛋白质,让身体更耐热。

有慢病的人,药不能停、量不能乱,特别是利尿剂、降压药,有些在高温下要调整剂量,得定期复查。

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很多人夏天为了凉快,吹空调直接对着吹,结果落下病根。

空调房里也要定期开窗通风,室温保持在26到28度之间,别一味图冷。

皮肤湿了要及时擦干,别穿着汗湿的衣服坐风口,冷热交替最伤人。

我见过一个农村老奶奶中暑后,家人给她喝了满满一碗姜汤,还用被子把她裹得严严实实。

结果呢?体温不降反升,意识开始模糊,送来时体温已经烧到41度。

她家人还说“老人家不能吹风”,你说这不是胡来吗?

发热的时候,身体需要散热,不是再盖一层热被子。

还有人信什么“喝啤酒解暑”“吃冰镇西瓜降温”,这些都只是“短暂凉快”,对身体代谢反而是负担。

科学降温不是靠“让你感觉凉”,而是让身体真正恢复平衡。

洗温水澡、用冷毛巾敷额头、保持室内通风,才是靠谱的做法。

现在天气一年比一年热,热得不像话,但人不能像以前那样“扛”。

特别是有老人的家庭,不能觉得“他以前身体好”。年纪大了,功能退化是自然规律。

我常说一句话:身体出了状况,都是日积月累的结果,不是哪天突然“倒下”那么简单。

你每天怎么吃、怎么睡、怎么动、怎么喝水、怎么休息,决定了你能不能挺过这个夏天。

我不是吓唬你,是怕你后悔。

有时候,一个小小的调整,比如多开一次窗、多喝一杯温水、多休息半小时,就能避开一次大病。

别等到救护车来了,才发现自己原来早就有机会躲过去。

说到底,命不是铁打的,身体这碗水,得慢慢养,不能总指望它自己“抗过去”。

小时候听过一句老话:“天热不躲,命短一截”,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年头,活着不容易,活得健康更不容易。

咱们能做的,就是不作、不拖、不信偏方,踏踏实实把身体养稳当。

参考文献:
[1]国家卫健委办公厅.高温天气健康提示.2024年发布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夏季中暑的健康风险与防控建议.2023年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